《长笛中外名曲168首》主要内容包括小星星、新年好、生日快乐、羊毛剪子、卖花姑娘、如歌的行板、自新大陆、摇篮曲、雪绒花、四季歌、欢乐颂、在银色月光下、牧羊姑娘、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内容。
《贝多芬(第2版)》为引进版著作,原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贝多芬作为西方音乐史重要作曲家,现已经存在大量关于这位作曲家的书籍。《贝多芬(第2版)》旨在研究贝多芬创作发展的主要线索,从波恩的起始年代直到接近人生终结的晚期四重奏创作。这项研究虽以贝多芬传记为背景,但是将主要体裁中的代表性作品予以突出。这些体裁包括钢琴奏鸣曲和变奏曲;二重奏鸣曲、三重奏、弦乐四重奏,以及其他类型的室内乐;协奏曲、序曲和交响曲;以及声乐作品的诸种形式,例如艺术歌曲、歌剧、康塔塔,以及圣乐弥撒。那些爱国主义的标题音乐同样不可忽视。“战争交响曲”——《惠灵顿的胜利》正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尼古拉·帕格尼尼,NiccoloPaganini(1782—1840),意大利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作品1号)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之作,几乎是每位小提琴家必练的高技巧练习曲,作品几乎涵盖了小提琴的所有技巧,是一部不朽之作。 这部作品对中提琴这个专业同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提琴这个专业的不断认识,学习和从事中提琴的人不断增加,在国际的中提琴比赛中,这部作品经常是必拉曲目。我在这部改编谱中基本沿用了加拉米安的弓指法,一来比较科学,二来现在拉中提琴的人绝大多数是拉过小提琴的人,已习惯用小提琴的弓指法,改变得太多,人们很难适应。所以我在这部改编谱中没有改变太多的小提琴弓指法,这将有利于人们的演奏。当然有些弓指法我做了一些适应于中提琴演奏习惯方法的调整,对有些四个音符的和弦演奏上稍加改动
在音乐的海洋里,长笛以其梦幻般的音色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独树一帜。在近代音乐的发展中,长笛的演奏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长笛入门与提高》能够帮助长笛初学者更容易、更规范地掌握长笛这种管乐器的演奏方法,为更好地推广和提高我国长笛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古琴演奏法》是龚一先生三十余年来从事古琴演奏和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体会。书中他正式推出了五线记谱法,还为古琴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创作琴曲和传统琴曲,充实了古琴教材。该书还配备了2张光碟,供大家使用学习使用,也是琴友们值得收藏的一精品。
于西方管弦乐法发展史在的研究相对薄弱,金毅妮编著的《西方管弦乐法发展史中的三个阶段和三种风格》提出了对于西方管弦乐法历史分期、风格分类、以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见解并就此展开阐述,全文约120000字。在论述中,本人参考了大量国外文献与总谱,以管弦乐法分析为基本取证手段、管弦乐法发展史中的三个阶段为纬线,管弦乐法三个主要风格——素描风格、彩绘风格、音色风格在每个阶段中的特点为经线,阐述了各阶段社会发展、音乐美学等方面对于管弦乐法的影响。 《西方管弦乐法发展史中的三个阶段和三种风格》对于自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后期的管弦乐法作了详尽的阐述,并涉及大量作品分析,实践了于“研究前提”中所提出的分析方法;同时,对每个时期新的管弦乐法观念作用于管弦乐法本体也有所论及,论证了“前提”中提出的管弦乐
本书完成于1888年,并于次年在布达佩斯首演,是马勒的部交响曲,也被称为《巨人》或《提坦》交响曲(提坦是古代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但从作品的内容来讲,几乎与名称完全不符,“巨人”的名称来自德国浪漫派作家让·保罗的一首同名诗。马勒早将这部作品称为交响诗,分为两部分,“青年时代”和“人间喜剧”。这首乐曲洋溢着刚刚认识了人生的富有抒情味的青年人的情感,表现出青年人在狭窄的世界里奋斗,以其血气方刚踏入人生路途的姿态。马勒的这部作品的管弦乐编制虽然很大,但作者却很成功地使各乐器很巧妙地唱出了歌曲型的旋律。这部作品是马勒早期的成功之作。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85)》的首次录音是1919年12月,乐曲有所删节,大提琴独奏为比阿特丽丝·哈里森,指挥为埃尔加。他们于1928年完整地录制了全曲,而且从这次录音中可以听出,他们在第二乐章音型22后的第5和第6小节中有一个未标明的“相当慢地”处理,与前面有此记号的乐句相一致。这首协奏曲其他著名的演绎者包括卡萨尔斯、皮尼、托特利埃、福尼埃、杜普蕾以及许多年轻演奏家。总谱于1921年由诺威洛公司首次出版,手稿由皇家音乐学院收藏。
《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在对古典时期329部作品的分析之上,提出奏鸣曲式的结构与古典风格的结合是奏鸣曲式确立的标准;古典奏鸣曲式的前身是古奏鸣曲式和前奏鸣曲式;咏叹调、协奏曲、奏鸣曲和交响曲等体裁对奏鸣曲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1古筝基础教学法》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1+1”古筝基础教学法。全书共分三章,分别为“1+1”古筝基础教学法概论、教学组织形式及研究成果;儿童古筝集体课教学的实施;“1+1”古筝基础教学法在古筝教学中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