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专门为爱好中国古典诗词,很想有机会自己也能在古筝上自弹自唱,以此自娱自乐,但又不会弹奏这门乐器的读者编写的。本书从零基础入门,每课前半段阐述基本弹奏方法,后半段结合乐曲弹唱并穿插中华音乐传统审美情趣的讲解。全部教程十六课,*课绪论,帮助大家认识乐器,随后十五课是为汉、唐、宋、元和清代的名家诗词谱写的十五首可供自弹自唱的歌曲。所附音频结合图书,并增加了钢琴伴奏。
一九六〇年三月,《古琴自学方法》由北京古琴研究会油印出版,仅八十册。在沈草农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鉴于此书已逾六十余载,存世较为稀少,西泠印社出版社将之影印重刊,以见原貌,以广其传,自然是对前人“一生心血所寄”的珍重态度。故乐于缀此数语,亦是表达后学对前辈的敬意。
孙过庭(约六—六九〇),名虔礼,以字行,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郡望出自富阳。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工正、行、草书,有《书谱》、《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传世。唐张怀瓘《书断》称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峻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才。”唐吕总《续书评》说:“孙过庭书,丹崖绝壑,笔势坚劲。”至宋,尤见推崇,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谓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问。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於用笔”。清刘熙载《艺概》评《书谱》云:“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绝”,书於垂拱三年(六八七》,草书,纸本。凡三百五十一行,共三千五百余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客家山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概述、客家山歌种类和体裁、新编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传承人等内容。第二、第三章结合国际ISLI标准MPR技术,并附有各种类型、体裁的客家山歌乐谱,通过音频、视频与曲谱的结合,令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客家山歌的优美和生动魅力。
《苗族古歌》又称“大歌”,作为苗族的创世史诗,它是苗族口传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是记录苗族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的各种文化艺术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它们的源头。《苗族古歌》的内容森罗万象,有苗族的发展史、远古时期的开天辟地、繁衍人类、耕耘劳作、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重建家园,还有苗族人民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而反抗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的研究价值,还具有教育、审美和娱乐等方面的杰出价值;它是研究远古思想的形象化材料,是苗族历史的艺术写照,也是了解苗族社会习俗的窗口。
民歌的研究有很多种研究方式,有从文学角度的歌词研究,有从音乐角度的曲调研究,有从演唱方面的声乐研究,等等。与普通常见的民歌研究不同,本书聚焦于中国民歌的意义内涵,透过音乐形态的表象,探寻其蕴含的历史信息、象征意义、隐喻内涵、文化功能等深层的文化问题。本书共分五章,以《黄河船夫曲》《孟姜女》《月子弯弯照九州》《蜥蜴求雨歌》、敦煌驱傩词 赶五句 民歌、傩歌 啰哩嗹 、婚礼仪式歌曲 浪柳园 等民间歌曲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对其进行深度的文化解析,拓展民歌研究新路径。
本书属于专题性研究文集。研究对象都是珍藏在民间的原声音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搜集、调查和研究。本书涉及的音响资料来源,远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民歌普查活动(第一、二单元),近到2014-2015年作者组织的师生采风活动(第三、四单元)。针对音响的描述,大部分为2020年以来写就的未发表文字。北京通州号子为整体撰写,其他为一首谱例配合一篇文字。不求覆盖全面,只看重作者的在场和资料的真实。目前此类的出版物还是比较少的,几个研究对象多数是第一次被作为原声音响进行全面考察,成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能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创作、表演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
为了给广大扬琴爱好者打开一扇方便之门,我把自己多年从事扬琴演奏及扬琴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奉献给大家,以引导扬琴爱好者轻松入门,打好基础,科学训练,少走弯路。 本教材适合初、中级习者。全书系统地讲解了扬琴演奏技术、技巧和基础知识,从零起步,由浅入深,在学习中逐渐打下坚实基础。书中选用了大量循序渐进的练习曲和乐曲,汇集了中外著名经典乐曲。通过这些针对性较强的练习,既能让习者掌握扬琴的各种演奏技巧,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艺术修养。
唢呐是历史久远、流布广阔的管乐器之一,它不仅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的20个民族,也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汴的30多个国家和地我,可谓是件“世界性乐器”。
作者年少时因叛逆和喜爱音乐而辍学,离开了正常的人生轨道,从此开启了一种“跑题”的人生。在寻找诗意世界的横冲直撞中,在生离死别的人生遭遇中,古琴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也成长为一名将斫琴、弹琴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独特琴人。在这本自传式非虚构作品中,作者以一种内敛又颇具张力的文字,将一种质朴的自我教育和一段青春坦然呈现。古琴和音乐是这本书的基础,那些曾在作者生命中发光发热的亲人、师长、友人,才是这部感人至深的非虚构作品的灵魂。散落于城市和乡村平凡角落的民间手艺人和琴人,与历史传统中细微精妙的古琴之音相互交织,向读者敞开了当代琴人的精神世界和诗意生存方式。
本书是为竹笛学习者量身定制的竹笛基础教程,书中不仅包括竹笛的相关基础知识讲解,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吹奏曲目。 本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是竹笛的相关概述,介绍了竹笛的历史、构造、种类与笛膜。第二章是乐理基础知识,讲解了音符、节奏、节拍等基本概念。第三章至第五章详细介绍了学习竹笛推荐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包括演奏姿势呼吸方法、指法以及颤音、叠音、吐音等技巧。第六章是经典曲谱,供读者在学习吹奏时参考和练习。书中配有丰富的谱例,帮助读者打好基础,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最终完成曲谱部分的吹奏。 本书适合竹笛爱好者使用,也可以作为音乐培训学校的教材使用。
本书是南一先生第二本古琴移植作品集。古琴移植是指将创作成熟的歌唱作品或者器乐作品,通过一定的手法改编之后,使之适合古琴的演奏。古琴移植曲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曲目本身的风格,还可以让大众 加容易接受古琴,喜欢上古琴。 本书共收录了18首古琴移植作品,不仅包括时下流行歌曲的古琴独奏谱,还包括琴歌类曲谱。每一首移植作品的呈现,都是通过对原曲的和声编配、指法安排、书写方式等的反复推敲与斟酌,力求 好 完善地保留原曲的味道,同时突出古琴自身的特色。书中的曲谱用简谱、减字谱混排的方式编写, 方便读者进行练习和演奏。 本书适合古琴音乐爱好者和专业学习者使用。
作品集涵盖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国作品原创奖”的《古风》及《云之南》。这些作品的创作在于探索中国打击乐的节奏变化、音色、旋律色彩和音乐性的多元性为目标,同时也通过作品的创作来指导教学,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和音乐视野。
《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是一部篇幅较大的、相当于教程式的练习曲集。它的技术涵盖面宽、技术规格明确且实用性较强,从各种“基础技巧”的训练到综合性以及风格性等“应用技巧”的训练,同时也包括有较大技术难度的移植曲等诸方面的练习,以全方位、多项目的特点将二胡演奏技巧的训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曲集除乐谱中标明的弓法、指法等符号外,每一首练习曲均附文字的要求以飨读者。本书为上册。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过往与当下都是整个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了少数民族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形成与特点有完整认识。本书写作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旨,关注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互动融通,区域文化与民族迁徙,宗教信仰与民俗节庆,以及与之相伴的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在尽可能完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作者以轻松的方式带出相关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个案,将音乐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对音乐的描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读者从多维角度理解民族音乐和中国文化。
本书主要从白字戏的历史、律制记谱、唱腔音乐、乐队、曲牌等多个角度对白字戏音乐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除含有经典唱段乐谱外,同时,对大量的白字戏音乐曲谱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和校订,为部分经典剧目配有文字赏析,从内容、调式、曲牌等方面诠释白字戏经典唱段内涵。另附有大量音频可扫码聆听,以让读者直观感受白字戏的音乐之美。
本书是《儿童学二胡入门》作者刘长福在该书狂销数十万册的基础上,精心修订的全新升级版入门级别的二胡教程。内容更加丰富,适应的读者群体更加广泛,因而在此次修订后更名为《二胡进阶教程》(初级)。名称虽然变化,但仍然秉承了原书知识性、技巧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程序编排。为了提升演奏者的学习兴趣,书中的第二部分纳入了更多耳熟能详的歌曲,演奏者可以通过选择性地练习这些歌曲,更具体、更深刻地体会演奏技巧与歌唱感觉的结合。通过本书的学习,掌握了二胡演奏的基本要领后,就可直接进入《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上下)的学习。
本书从中国琵琶2000年的历史中选取一段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不仅有清代宫廷琵琶、清代民间琵琶的发展,还有民国时期对清代琵琶的继承和琵琶艺术的近代化革新。本书通过大量的图片、史料、文献、乐谱等分时期进行论证,全面展现了1840—1949年的琵琶发展历程。本书认为,中国近代琵琶艺术在琵琶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不仅继承了古代琵琶艺术的精髓,还为现代琵琶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