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中的美术》(精装版),合平装本上下两册为一册,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 这些论文围绕着 礼仪美术 (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
本教材共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一类特定的舞蹈技巧展开。在内容编排上,我们注重从基础到高级、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过渡,使学习者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同时,我们还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点,配备相应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并附有动作示范小视频(扫描相应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创技舞蹈的运用和实践。
本稿书写了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舞的发展史。从戴爱莲开创中国舞到中国早期舞蹈创作,从中国舞的黄金时代到融汇了现代舞蹈语汇的创新舞剧《丝路花雨》,作者利用大量的影像资料、扎实的历史文献、丰富的田野调查和访谈等多种调查研究手法,记录了中国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端、成熟与壮大发展,体现了中国舞从业者坚持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舞蹈形式的重要建设过程,使这一舞种既灵活多变又与时俱进。本稿选题新颖,视野宽广,作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可供舞蹈从业者、爱好者以及舞蹈专业研究者参考阅读。
该书系沈阳音乐学院舞蹈教育教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从 基本概念 基本训练 腰部的基本训练 基本舞姿训练 移重心训练 技术技巧 复合技术技巧 女班、男班训练组合 等内容对中国舞基本功的训练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展示。此书为舞蹈专业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范本,并将对舞蹈专业学生进一步演绎中国舞及其他舞种奠定了基础,也可供舞蹈业余爱好者了解、学习中国舞之用。
本教程作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指定用书,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与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共同论证、认可的国际标准舞基础教材。教程作为国内艺术培训学校基础教学用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该教程有摩登舞和拉丁舞两个篇章,各设十二个级别,按水平分为初级、中级、高级、金牌四个阶段,各阶段均编入专业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单人练习动作及组合。教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特点。
.
本书立足于培养中小学舞蹈教师,并将教学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采用翻转教学的授课模式,从而达到能够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更多教学能力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全书共分为八章,分别对应大学四年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舞蹈学习剧目,如东北秧歌学习剧目《东北那旮沓》,藏族舞蹈学习剧目《酥油飘香》,蒙族舞蹈学习剧目《盛装舞》,群舞训练剧目《小溪?江河?大海》,岭南民俗舞蹈群舞训练剧目《移动的山岭》等。本书的内容特色为所有训练剧目都是具有动作性、技巧性、情感性等综合训练价值的优秀剧目,在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足够的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的挖掘开发。
袁禾主编的《中国舞蹈通史(精撰版)》是国内第 一部从远古到21世纪初中国舞蹈通史专*。该专*从 历史人文的视角,梳理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轨迹,探 究其文化特点和艺术精神,既保证了通史研究的纵向 完整性,又具备断代史研究的阶段概括性。此外,在 注重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学术的严谨性的同时, 兼顾可读性、趣味性,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不仅可 作为舞蹈研究的参考书籍,亦可作为大学教材,一周 一讲,春、秋学期分别完成全书上、下编的内容,有 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以及学生适时掌握规定课时内 的重点知识,促使课程教学规范化。
本书作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舞蹈课程用书,其主要内容分为七章: 绪论 朝鲜族舞蹈技术技巧 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 蒙古族舞蹈技术技巧 藏族舞蹈技术技巧 傣族舞蹈技术技巧 彝族舞蹈技术技巧 ,计30余万字。书稿以民族为单元,每一章都对所写的民族舞蹈及其技巧有一个整体性的概述。每一章分为 徒手技巧 和 道具技巧 两大类,而在各类技巧中又按 原地旋转 移动旋转 跳跃技术 和 翻身技巧 等进行编写。各章除介绍舞蹈概述、技术技巧的相关内容外,还设计了测验题和答案,便于教学开展。
本书共计115首曲目,其中101作品,14曲目。这些曲目是多年来在教学一线从事舞蹈伴奏工作的教师们精心编创的。他们在掌握舞蹈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把握舞蹈动作的律动特点,深入了解舞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编创出适合芭蕾基训的曲目。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每一组舞蹈动作的曲目进行了简短的音乐分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清晰地把握作品特点,更贴切地表现舞蹈音乐的艺术内涵。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级 第十三级)》是人民音乐出版社舞蹈重点品牌图书。整套教材将中国舞蹈的知识性、训练性与娱乐性结合,符合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心理特征,强调舞蹈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舞蹈风格的民族特色,在促进少儿的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达到中国舞蹈的普及教育目的。《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1级 幼儿修订版)》经过十多年的使用,有不少动作描述及教学提示,在教学发展中有了更为精练和准确的提法,有待修订,另有不少谬误亟待订正。自2016年起,北京舞蹈学院考级学院中国舞考级编委会开始陆续对教材进行整体修订预计2019-2020年完成整套纸质教材(一至十二级)的修订。
湖北民族民间舞具有顽强无比的生命力,各式各样的民间舞蹈都以其执着的、充足的、富于实质性的表现手段,表现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某一人群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本书是湖北省民族民间舞蹈的资料宝库,是集全省专业、群文、艺人数千人参与,历经十年打造出来的成果。全书收集了若干代表性的湖北民间舞,对每一种都作了了详细的介绍,请专业人士师范动作,力求再现舞曲真实的风貌,让读者清晰地认知舞蹈的全貌。
本书记录的是2000年以后在 从事独立创作的当代舞蹈、当代剧场青年艺术家以及他们前沿性的艺术探索,试图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语境中,分析和思考他们的艺术实践和作为艺术家的个体存在。本书将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实践看作当下时代生产的新主体和新感性。因此,身体、主体成为本书考察这些艺术家创作的核心概念,这也是他们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碰撞中所呈现、所探索的核心主题。
本书讲述的是一些独行者对古典的别择。他们走上各自的学问之路,却没有随着惯性一路向前,不愿亦步亦趋跟从受到现代精神宰制的正统古典学术,反而对古典精神情有独钟,要独辟蹊径寻索真正的古典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自己。无论是秉持“爱希腊主义”来抗衡历史主义古典学的德国古典学者,还是提倡“语文学向哲学的转化”来反对历史语文学的尼采,无论是汲引古希腊的诗性精神展开大背于传统的“中西化合”的王国维,还是借助古希腊神话和神话思维 离经叛道的“杂学”的周作人,这些独行者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别择,并且也为他们各自所属的文化做出了别择。
本书为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2024年是北京舞蹈学院建院70周年,也是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创建70年。作为原创“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的北京舞蹈学院,首要任务就是坚守、传承好“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发展。 本书将“中国古典舞”动作术语重新整理,运用影像拍摄,呈现每一个标准动作,特别是技术技巧应有的水平,便于给教授“中国古典舞”的教师一个参照,也便于给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学生一个标准和追求目标。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四论》(简称“四论”),是作者继《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再论》、《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三论》之后关于“中国当代舞剧”的研究成果。“四论”由二十八个单元构成,全书50万字左右。该书的 单元至第八单元,分别从电影电视作品、戏剧、舞剧、文学等角度进行中国当代舞剧研究。第九单元至第十四单元从现象批评、文化批评、本体批评、自我批评、临界批评、新锐批评等角度进行中国当代舞剧批评研究。第十五单元至第二十二单元分别从题材、创作者、舞剧作品等角度解读舞剧创作。第二十三单元至第二十八单元是对中国舞剧发展态势的展望与引导。该书与之前出版的三册共同为中国当代舞剧创作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