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讲解了纯手工立体木雕的制作技法,不用大型工具,只用一把小刀就能完成。从设计图稿绘制,到黏土参考物的制作,再到木雕造型的合理顺序,层层拆解,让零基础的读者也能从0到1制作出木雕作品。包含详细的锯、切、敲、锉、槌等基础刀法,浮雕、圆雕、拼接等造型方法,从立体木雕原理出发,从饰品小物到牵线木偶等大型木作,全面讲解各种类型的作品制作方法。全书包含近20个治愈系萌物的详细制作过程,还收录作者多年积累的木雕私家秘诀,包括木材的选择、刀具自制等相关知识。
本书根据陶泥雕塑制作的整体顺序进行展开,全书大致上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了制作陶泥雕塑的基本概念、工具、技术和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第二部分通过真人模特照片和制作步骤示意图分步详解制作面部五官的局部细节;第三部分则是通过运用解剖知识和模特实际表演详细解析了特定表情所需要运用的肌肉名称和形状变化,同时还考虑了不同年龄的模特的面部肌肉特征,作者实际制作了具有各种表情特征雕塑例作;第四部分则简单介绍了烧制技巧与*后工序以及多位名家所制作的不同风格的陶泥雕塑作品,整书内容既面向专业学生与专家学者,又适合对陶塑、雕塑感兴趣的业余读者阅读,图片精美,印制精良。
本书由美国当代重要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家罗莎琳 克劳斯发表于1977年。作为*批真正意义上将当时 法国理论 的新思想引入现代雕塑讨论的著作之一,克劳斯以深刻犀利的洞察力和过人的勇气冲破了由格林伯格主导的现代主义艺术批评体系,借用结构主义、现象学和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观点阐释现代雕塑,重新梳理了从罗丹开始,途经未来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杜尚、布朗库西、超现实主义、摩尔、赫普沃斯、史密斯、卡罗、动态艺术、偶发艺术,直至极简主义的现代雕塑变迁之路,被视为20世纪美国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本教程,国际木雕大师克里斯 派伊为木雕学习者提供了一对一的辅导。他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习者按照一步一步的指示,用一些基本图形作为木雕项目,熟悉各种工具和技术,从而掌握技能,满怀信心地进行雕刻。 如何准备合适的工具,工具在工作台上如何摆放,如何磨锐和使用它们,夹持装置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如何制作不同的切口进行准确的雕刻,如何理解表面、交界、线条、空间 像任何一个好教练,派伊的课程中包括了由浅入深的练习:起步练习详尽说明使用U形小凿和V形工具的技术方法,从制作4种简单的装饰嵌线开始,进而制作3个版本的伯格黑德公牛作品。浮雕练习通过亚洲题材(古汉字和鲤鱼)的4个木雕任务,使学习者基本掌握平面雕刻中浮雕的技艺,包括浅浮雕、高浮雕和镂空浮雕所需的理念和技术,同时学习如何使用同一个图
本书为罗丹与葛赛尔关于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的对话录,是对欧洲雕塑史的总结,也是对个人经验的精炼概括,其中贯穿着对前人的崇敬,有对许多名作的卓见,有劳动的喜悦、沉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葛塞尔是历史上少的有创建、有情感、有色彩、渊博精淳的散文家,他将罗丹之吉光片羽集腋成裘,以兹后学。傅雷孜孜手译,更添华章。罗丹的艺术作品代表了西方雕塑史上的第三个高峰,他的艺术论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精辟总结,是提高审美鉴赏力的典范读物。这本书是对审美力的提高和培养,对于艺术创作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书试从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相关资料出发,通过对其造像题记的深入研究,凭借实地勘察与典籍互证、区域分析与图像比较等手段,提出飞来峰元代造像是由杨琏真加及其子杨暗普两代人共同主持镌造的观点。又在经过对西夏、元两都及杭州地区原有造像题材及样式的分析比较后,得出飞来峰元代造像中的汉传题材及部分样式是对本地原有题材的合理承继,而有些汉传造像样式与梵相又共同来自于西夏等地,并在梵相中保留了藏西和卫藏两大造像样式特点的结论.
即便放眼全球,山西现存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也堪称*艺术精品,但散落在三晋大地上乡野深山里的它们并不被国人了解。抱着将艺术归还艺术的态度,三晋出版社推出《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好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好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国内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和光静影》系列采用36开明信片,装订成册
本书以 36开小开本 形式呈现,收录了南禅寺大佛殿唐塑。书中每一页正面为 雕塑局部图 、背面为雕塑名,装订成册。小巧而精致的外观,极具审美意趣; 能180 展开 的装订样式,使翻阅毫无障碍,读者可沉浸式欣赏每一处细节。 全书共70面。
《说陶论艺》一书是结合陶艺课程教学实践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文化、知识,围绕中国陶器的发展及陶器的制作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概述。 第一部分,从 陶器的产生 及 中国陶器的发展 两个部分概述中国陶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陶艺制作的材料和工具,陶艺作品的常用制作技法、陶艺作品的装饰方法以及烧制流程等。 第三部分,汇总部分陶艺课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对中小学开展陶艺学科教学,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提供参考。 第四部分,作品赏析,通过学生作品和名家作品的赏析,为陶艺爱好者及陶艺初学者进行陶艺创作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以曼祖和低浮雕两条线索成文,在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侧重与主次。强调在浮雕的历史上下文中看曼祖;也以曼祖为契机,回顾并反思浮雕艺术。在此基础上,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对比。通过浮雕重新审视艺术史,并发现其中被人忽视的独特侧面; 同时收获一种反观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全新视角。造型语言是本书所有论述的落脚点,所以本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个案研究(虽然在第一章中,会有关于曼祖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讨论,但这并非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也并非简单梳理浮雕的历史,而是以此为基础,探讨低浮雕造型语言及传统造型艺术的相关问题。本书将首先理清有关浮雕的概念和定义问题,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申明 压缩 是低浮雕造型语言的核心价值。进而梳理浮雕造型语言在历史中演进、变化中的大致过程和一般规律
该本套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本册为雕塑卷。作者希利尔不是简单介绍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给孩子们,唤起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本书让每个孩子能尽可能保留艺术的天赋,并在艺术的探寻中发展自身的灵性。这本书也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艺术史入门书,能够让读者对艺术获得一种整体认知。
《中国雕塑博士文丛 动态雕塑实践研究》为中国雕塑专业博士论文丛书系列之一,张升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长期致力于动态雕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为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国际动态艺术组织中国分会副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项目主持人。本书以动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深入动态雕塑的具体认知为目的,在前述基础上,梳理动态雕塑基本分类、作品案例等,研究影响动态雕塑创作实践的关联因素、指导方法策略等。
本书以 36开小开本 形式呈现,收录了南禅寺大佛殿唐塑。书中每一页正面为 雕塑局部图 、背面为雕塑名,装订成册。小巧而精致的外观,极具审美意趣; 能180 展开 的装订样式,使翻阅毫无障碍,读者可沉浸式欣赏每一处细节。 全书共70面。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梁思成一份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雕塑史讲义一次关于中国艺术整全精神的探索实践梁思成先生是我国 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简约”,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通
本书为*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形象、物品、时空: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具象语言研究 的终成果。全书以 具象 为主题,围绕形象、材料、时空展开论述,系统梳理当代雕塑媒介语言拓展的主要方向和经验,并综合中国当代雕塑的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探讨当代具象雕塑的创作方法与发展可能。 研究方法以图像学、形式语言分析为主,重视一手文献与文本的运用,将西方当代雕塑创作与中国雕塑家的实践综合看待,基于当下中国艺术创作的客观环境与趋势进行相应的创作理论研究。
本书通过若干实例阐述了数字雕塑技术和传统雕塑的关系,重点介绍了数字雕塑软件ZBrush里模拟传统雕塑风格的技巧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写实雕塑的头像、人体、着衣、创作四个雕塑阶段的观察方法、审美原则和技术方法。书中运用精练的语言将数字雕塑的精髓娓娓道来,并罗列了大量精美的实例图片,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字雕塑规律,提高数字雕塑艺术性。本书适合从事雕塑学习和创作的雕塑产业人群、数字艺术爱好者、手办创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雕塑专业、动画专业师生教材使用。
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学东渐中,法国式样的雕塑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被引入中国。在以俄为师的热潮中,苏式雕塑同样被引入中国。那么在摄入法式和苏式体系这些异域的文化资源和雕塑表现形式的具体情况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识别力以及眼光和雕刻学习基础,最终这种外来文化吸收和影响造就了什么样的中国雕塑的面貌和具体的雕塑形式和风格,以及精神内涵方面的嬗变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甚至对今天的中国具象雕塑发展、走向有何启示,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及其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