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是什么?它与美术或设计有何不同?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将手工陶瓷、玻璃、金属制品、编织品和家具与绘画、雕塑、摄影作品以及从包豪斯到孟菲斯集团的机械设计进行比较,探讨了以上这些问题。作者把工艺描述成 的混合功能,它 深刻地表达了 文化、时间和空间的人类价值。作者认为,工艺必须明确自己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否则,它就会被美术或设计所吸收,那么它理解世界的独特方法就会消失。在如今大量称颂艺术而漠视工艺的氛围下,作者大胆地为工艺发声,重构人们对工艺的认识,并致力于提升工艺的地位。
从一定程度上,技术是哲学的“催生婆”,哲学是技术的“冷却剂”。本著站在技术哲学的高度,以中华考工技术为研究对象,粗浅地阐释了中国考工技术的观念史,全书聚焦从史前影响工匠原始 技术观念到清代“西技东渐”的略景式书写,粗略明晰了中华考工技术观念的嬗变规律,彰显出中国工匠技术在 、伦理、道德、审美、劳动、休闲等观念层面所形成的影响体系,并进一步澄清工匠技术领域中的劳动与休闲引发日常人的时空变化,还原中华工匠技术观念意义深处的哲学功能与文明意义。
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本著基于中华文化批评传统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聚焦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渊源关系。
《瓷上世界》作为陶瓷文化读本,旨在从瓷之路、瓷之韵、瓷之光的角度,历史而又艺术地再现中国瓷器走向世界的丰富图景,藉以引领读者走入交织着艰辛与荣耀的千年中国瓷路,领略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世界文明的
《典型与时样——明代宫廷工艺美术风格嬗变》,全书以明代宫廷工艺美术为主题,关注宫廷造作与作品风格;按时间线索,从具体艺术现象出发,梳理归纳明代宫廷工艺美术造作制度、艺术风格演变的轨迹,探究明代宫廷工艺美术史中典型与时兴式样的 替迭代原因。
本书对内容的编排除“绪言”外,将从宋代漆器的“研究历程”“主要类型”“设计特色”“剔彩流变”“域外传播”“珍存近况”六个方面来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回顾”主要介绍了20世纪以来 外有关宋代漆器的研究状况,包括其出现和兴起的基本情况;“主要类型”介绍的是关于“雕漆”“戗金”“螺钿”“素髹”等宋代比较突出的漆器类型;“设计特色”在前面“主要类型”的基础上,从“造型”“制胎”“工艺”“装饰”等几个方面介绍宋代漆器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剔彩流变”中的“剔彩”在宋代雕漆中比较特别,此处介绍了该工艺的特色及其在中日间的流传与嬗变;“域外传播”,对通过海上丝路流传的宋代漆器进行了介绍;“珍存近况”对流传至今的重要宋代漆器遗存进行了梳理。
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中国葫芦》是一部中国的书。书分上下卷:上卷七章,讲葫芦各种装饰方法、历代艺人和标准器物。下卷五章,介绍鸣虫畜养、欣赏乐趣及旧京习俗。图版彩色精印,共267幅。另有黑白图78幅,随文刊出。入选葫芦器,多宫廷珍秘,即使民间所藏,亦属精品。每件器物,撰有说明,或详细,或简要,均生动隽永,自具风格。作者对自己玩了一辈子的葫芦,作出独特的总结。本书原名《说葫芦》,1993年在香港出版中英文合刊本,立即驰名海外,广博好评。今为飨国人,以中文简体字印行,除文字、图片略有修订外,并后附新著三篇。名品荟萃,佳纸精装,足以怡人,足以传世。
《瓷上世界》作为陶瓷文化读本,旨在从瓷之路、瓷之韵、瓷之光的角度,历史而又艺术地再现中国瓷器走向世界的丰富图景,藉以 读者走入交织着艰辛与荣耀的千年中国瓷路,领略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本套书包括《瓷行天下》《瓷上文化》《瓷耀世界》三册。本套书定位于雅俗共赏的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读物,兼具历史性、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以严肃的学术论著论文为依据,同时注重搜集鲜活翔实的资料;以大历史为背景, 注目个体生命的种种感知。注重用融通中外的新视野、新话语和新表现手法,以瓷说事,以瓷彰史,使作品既具有学术高度与穿越时空的文化影响力,又具有品读价值与收藏鉴赏价值。 本书为《瓷耀世界(器以载道传扬瓷韵风华)/瓷上世界》,由程庸著。
艺术铸件是雕塑创作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工程产物。它的生产包括雕塑创作、翻制模具、制作雕塑、合金选择、熔炼浇注、清理、修理、组装、表面处理等工序。 本书针对艺术铸件的要求和特点,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艺术铸造的实践,详细介绍了制作各种艺术铸件的铸造技法,原辅材料,焊接、着色、清理、打磨、精修等艺术品后处理方法和技巧。 全书立足于实用,可作为开设金属雕塑课程的艺术专业,开设艺术铸造课程的工程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为生产艺术品的铸造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从事青铜雕塑创作的艺术家,以及对金属雕塑有兴趣的艺术爱好者和从事装饰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作为上党堆锦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涂必成所著《中国上党堆锦》,是一部盘点上党堆锦艺术,总结上党堆锦艺术发展历史,服务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文化作品,是迄今的一部关于上党堆锦艺术的专著,该著作次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上党堆锦艺术的体系和内涵。它的出版填补了上党文化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长治文化事业,推进长治文化产业发展,打造长治文化品牌,“让长治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长治”,都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传统印糕版》杨光宇先生为大家揭示印糕版的来历、工艺与种类、纹饰与寓意等等,与大家一同欣赏印糕版的原生态之美。印糕版有的斑驳,有的留有污渍,但它是迷人的。看着这些印糕版,你是否能看到旧时妇人们在灶房里辛劳的背影,嗅到从蒸笼里飘出来的香甜,那些色、香、味、形俱全的精致糕点真令人垂涎。印糕版曾在乡间村头流行了千百年,倾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种种的假设,见于制度、宗教、仪式和书写,更直接呈现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处所,又是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的集合体,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生死这个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下,以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所营造的具有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本书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卡夫卡的画笔:曾是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内容简介:很多人知道文学大师弗兰兹·卡夫卡,但是知晓他也是一位绘画天才的人并不多。《卡夫卡的画笔:曾是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搜集了如今可以找寻到的、曾经出版过的卡夫卡所有绘画作品,一共41幅,资料最全,也是迄今为止出版的卡夫卡绘画作品集。在此出版的卡夫卡的绘画全部是铅笔和钢笔素描,主题丰富,有人物、街景、旅行印象、白日梦印象、自画像等等,风格亦丰富多样,可以看见表现主义、现实主义、抽象派的影子……《卡夫卡的画笔:曾是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的特点还在于,配合每幅绘画作品,都有卡夫卡本人的文字作为注解。这些文字分别来自他的日记、小说、书信,有的是他本人亲自为图画做的说明,有的是编者精心选择的。卡夫卡年轻时曾经梦想当一名的画家,最终选择文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