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手写、绘画、编织、建造、弹奏、放风筝、讲述都可视为制作。本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 制作 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 做中学 和 知行合一 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的思考、行动和研究。对材料与形式、设计的意义、景观感知、有生性、个人知识和用手行为等议题的探讨,结合了多元视角的制作案例和实验:从史前石器制作到中世纪大教堂建造,从圆形土丘到纪念碑,从放风筝到绕线绳,从绘制到书写,诸此种种,所涉学科视野不囿于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更旁及文学、哲学、现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本书结合历代典籍文献和绘画作品,深入解读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还原中国瓶花艺术的本来面目。并通过研读经典,厘清中国传统瓶花的艺术旨归与审美标准,进而探索瓶花艺术在当代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本书主要介绍各种创意压花植物制品的制作技法及保色性好的常见压花植物的识别、采集、压制方法等。具体内容包括:压花常用工具与材料,花材的采集、处理及压制与保存,创意压花画的制作,创意压花用品的制作,叶脉贴画的制作,常见压花植物及采集压制方法。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压花植物筛选、保色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实践总结,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注重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可作为高校通识课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压花爱好者及中小学教师开设课后拓展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 民 与 美 两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历代瓶花史料。每个朝代只选取一个较小的点深入展开,让大家能一窥瓶花内在之丰富与深广。唐代自牡丹入,匡正一些人云亦云的观点,并从最早的器具分析其蕴含的技法传承。宋代关注滋养,明代侧重花木研究,清代则偏重技艺之梳理。每节皆自史料入,辩析史料背后之幽影,以期引起读者诸君之兴趣。
《池坊花道:映照生命之美》是一本讲述日本池坊插花艺术的书。 池坊是日本古老的花道流派,池坊一词后来成为日本传统花道(英文称为ikebana)各个流派的本源,从佛前供花发展到立花、生花、自由花等多种插花形式,体现了花道千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深入的文字讲解,展示了池坊花道的历史、理念、技法和作品,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插花艺术的诸多细节,感受池坊花道的静、雅、美、真、和,以及对生命之美的追求和领悟。
日本漆艺家大西长利先生用十五年时间对漆文化的源流进行了走访调查,这也是他至今仍在继续的事业。调查的对象包括中国、韩国、越南、泰国、缅甸、不丹等地的漆文化,以及与亚洲漆文化相关的墨西哥玛凯(Maque)文化、哥伦比亚的莫帕莫帕(Mopa-Mopa)文化。通过现场采访、对话等方式,大西长利搜集相关信息和历史资料,并记录了各地漆树种植、割漆、漆器制作、漆器使用的现状,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使用漆器的现状。此外,还调查了各地博物馆的漆器藏品、宗教仪式用漆器,以及在都市难得一见的生产生活用具等。走访旅程中,无论是在高原,还是在山谷,大西长利都会遇见髹漆的房屋、家具、灯具 见证了漆文化的生生不息。
《手工艺文化》一书为英国视觉艺术界知名的评论家彼得 多默所编,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苏欣所译,全书通过手工艺状况、科技的挑战、手工艺论述三个部分,汇集了十四篇工业革命以来关于英国手工艺研究的专业论文,涉及手工艺的历史、消费社会中的手工艺、工业设计中的思维与制造、手工艺的语言与实践哲学等内容,解释了手工艺制作者的身份认同、现代技术的影响及工作室工艺的发展前景等问题。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窑制玻璃艺术课程的专业教材,本书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翔实对窑制玻璃艺术进行全方位讲解,理论部分包含玻璃材料的构成、材料特性和玻璃艺术的历史,实践部分包含窑制玻璃材料、设备,以及窑制玻璃彩绘技法、热熔技法、热弯技法和铸造技法。全书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读者通过学习,可以快速掌握窑制玻璃艺术中的热熔、热弯和铸造方法等技艺。
随着现代年轻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珠宝作为美的象征,正逐渐成为年轻人展现个性和品位的重要媒介。本书通过分析当前珠宝市场的整体趋势,包括消费者群体的变化、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探讨年轻消费者在购买珠宝时的心理需求、审美偏好以及预算限制等。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一些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珠宝,包括各种珠宝的款式、设计特点、材质选择、价格定位等,从而提供关于选购珠宝的实用技巧,手把手教年轻消费者如何辨别珠宝的真伪、搭配服装以及珠宝在不同场合的适用性等,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格,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代漆艺专著,本书逐条详细解读《髹饰录》内容,以福州脱胎漆器工艺技术为蓝本,分 乾 坤 两集,通过现代漆器制作工艺工序和漆料使用的配制,详细介绍《髹饰录》里没有记载的古代漆器制作的方法和漆料使用的配制,条目清晰,叙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具体工艺实践,填补了《髹饰录》与福州脱胎漆器工艺之勾连,弥补了《髹饰录》不足之处,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法工艺工序和漆料的配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对传承、弘扬福州脱胎漆器工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黏土是一种非常适合手工艺新手的材料,风格多样,易于掌握。本书将从基础技巧开始,结合版画、油画、拼贴和纹理创作技巧,通过5幅作品的完整创作过程讲解,教你打造出妙趣横生的立体混搭艺术作品。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使用黏土 传授切割、塑形、压印、雕刻等基础技巧; 黏土作品 5个分步骤练习,带你创作5幅全尺寸黏土作品; 收尾技巧 讲解传授上色、润饰等技巧; 创意作品 提供练习模板供你自由创作,大胆发挥创意,玩转不同风格。
生活工艺 发起者、木工作者三谷龙二追求具实用性的器物之美,并制作出如陶瓷器般供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制器皿,为过去以家具为中心的木工工艺开拓出全新领域。在本书中,他根据创作者的实际经验与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交流对谈,整理了 亲近之物 、 素材感觉 、 脆弱 、 与生活有所连结 、 朴拙工艺 、 几何学的圣像 、 仿制 、 作品与其背景 等关键词,一步步雕琢出 生活工艺的轮廓 ,去思考工艺之余生活的真意。书中呈现出一种亲近、自然的风格,试图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让人了解近在身边的工艺。
本书是首饰制作的实用技法书,分为四个部分:基本常识介绍、工具与材料、工艺技法介绍、优秀作品赏析。
作者精心选择了多位曾经面对面采访过的世界各地的知名珠宝设计师,按不同主线分辑讲述设计师与所设计的珠宝之间的故事,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商业化产品珠宝的个性与温度。本书是国际知名珠宝设计师的一次集中亮相,不仅可以成为国内珠宝设计师的案头参考,也可为非专业读者带来精致丰富的审美体验。
本书将 二十四节气 与 剪纸 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从二十四节气角度入手教学剪纸,以剪纸形式传递二十四节气知识,以创新的形式传递 二十四节气 知识,传承 剪纸 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开篇为 剪纸前的准备 。详细介绍了剪纸的文化、工具、过程、应用等基础知识。此部分内容图文并茂,轻松易懂,旨在让读者掌握剪纸通用的基本操作。图书第二部分为 二十四节气剪纸 。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文字介绍,搭配一幅作者精心设计的该节气剪纸主图,同时附上相应节气花卉单体剪纸。文字简洁明了,读者能轻松积累节气的知识;图样传统不失时尚,可以激发读者剪纸的兴趣。图书第三部分为单独胶装的易撕薄册。选取书中二十四节气精美剪纸主图,制作剪纸图稿。没有美术基础的读者也可以跟着图稿轻松剪出精美作品。
《开物:中国工匠技术观念史》系 考工格物 书系之一,作者为央视 百家讲坛 主讲人潘天波教授。主要以 丝路文明互鉴 为研究本体,阐释丝路磨子、扇子、轮子、铁犁等技术物背后所体现的 物的哲学 。在全球史观视角下,丝路华物接通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根脉,重组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资源、制度资源和技术资源,缔造了西方文明在发展动力、帝国身份和殖民攫取的时空特质,启蒙了西方开拓世界的思想与眼界,激发了西方科学理性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丝路华物已然实现了从商品物向思想物、技术物和制度物的全球化流通与演进,彰显出从物的易位到文明创生的嬗变历程,展示了华物在全球丝路交往中的资源功能与时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