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又称 刻丝 ,是一种在竖排蚕丝上横穿彩色线条的丝织品,能做到双面花纹如一、呈现雕琢镂刻效果的丝织品,也是中国唯一完全需要匠人纯手工织造的丝织品。 缂丝被称为 织中之圣 , 从套筘、画稿、摇线、装梭、织造、修整等16道工序,一步都不能错。由于织造工艺十分繁复,过程耗费工时极长,缂丝 一寸缂丝一寸金 的说法。 书稿以中国传统非遗技艺 缂丝为主题,以朱启钤先生收藏的《簒组英华》一书的缂丝图案为基础,分类介绍缂丝的历史沿革、工艺流程、制作工具、经典图案、产品特点、经典代表作等,让使用者了解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
本书详尽、系统地汇编和整理了我国古今工艺美术史料,阐述我国各种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分析艺术特色,介绍制作工艺,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到新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全部历程,通过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令人折服地对我国工艺美术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勾勒。而且,本书非常重视工艺美术的物质文化的属性,它对工艺美术史的勾勒都是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种的叙述和描绘来完成的,翔实的史料经过作者的整理排比,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并根据史料的叙述,辅以多张工艺品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说明某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概况,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对学习和研究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生活工艺 发起者、木工作者三谷龙二追求具实用性的器物之美,并制作出如陶瓷器般供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制器皿,为过去以家具为中心的木工工艺开拓出全新领域。在本书中,他根据创作者的实际经验与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交流对谈,整理了 亲近之物 、 素材感觉 、 脆弱 、 与生活有所连结 、 朴拙工艺 、 几何学的圣像 、 仿制 、 作品与其背景 等关键词,一步步雕琢出 生活工艺的轮廓 ,去思考工艺之余生活的真意。书中呈现出一种亲近、自然的风格,试图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让人了解近在身边的工艺。
《中国工艺美术史》分为陶工艺、瓷工艺、青铜工艺、家具工艺、建筑与环境艺术、染织工艺、其他工艺(漆器、金属工艺、玉器等)及综合共七个部分。全书紧扣 艺术类研究生考试(专硕、学硕)、美术教师资格考试、艺术类大学生期末课程考试 的考试要求,在详细研究各专业方向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结合王树良、张玉花博士团队多年考前辅导的经验编写而成。集权威性、针对性、完整性、实用性于一体,反映了外国美术史科目考试的出题原则和最新考试动向。
本书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本书是陶艺初学者的入门教程。全书共6章,循序渐进地介绍了陶艺的基础知识、陶器上的装饰纹案、复杂陶器的制作、转台的使用等。书中还细致地介绍了伴随制作过程产生的问题,例如陶艺到底怎样学?黏土的再生方法、道具的清洗方法等。并在末章介绍了儿童陶艺制作方法。内容基础详细,适合初学者阅读。
民艺家、生活美学家们会如何选择器物、处理日常饮食? 日本漆艺家、散文家赤木明登、赤木智子夫妇为我们精选自家食器柜中的200件器皿加以展示、点评。这些伴随他们生活三十余年的器物极具实用性又反映着不同年代的美学风格,牵动着二人从艺廊相识、结婚、儿女出世,到决心辞职做漆器、拜师学艺、举办出道展等诸多人生大事的回忆。食器之外,他们的料理笔记则记录着能登山野与大海中的各种自然美味与制作方法。食与器,审美与生活,自然与人在这里呈现出动人的调和。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程淑美》一书为花丝镶嵌,燕京八绝之一。作者程淑美怀着对这项技艺深厚的情感,以*人称详细叙述了自己学艺的曲折经历以及传承花丝镶嵌这项技艺的艰辛探索。书中作者还对花丝镶嵌的工艺流程、制作步骤、制作工具和工艺技巧做了详细介绍。尤为珍贵的是,图书涉及的内容是程淑美大师从艺一生的总结,既是花丝镶嵌技艺传承的历史,也是作者的守正出奇孜孜以求的生命史,书中作者的体会、感悟、独特的艺术处理技法,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工艺是什么?它与美术或设计有何不同?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将手工陶瓷、玻璃、金属制品、编织品和家具与绘画、雕塑、摄影作品以及从包豪斯到孟菲斯集团的机械设计进行比较,探讨了以上这些问题。作者把工艺描述成 的混合功能,它 深刻地表达了 文化、时间和空间的人类价值。作者认为,工艺必须明确自己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否则,它就会被美术或设计所吸收,那么它理解世界的独特方法就会消失。在如今大量称颂艺术而漠视工艺的氛围下,作者大胆地为工艺发声,重构人们对工艺的认识,并致力于提升工艺的地位。
为着更加富裕、便利的生活,我们每天奔波劳碌。 然而从某天起,街边作坊里敲敲打打的声音止息了,接下来,蜻蜓和萤火虫不见了,山川本来的颜色也失去了 我们,是不是太快了?这么快的速度,我们是要到哪里去呢? 我想知道,那些过去的手艺人,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停下,站住,回顾。也许能看到一条指引我们的新道路。 本书是日本采写名手盐野米松,继引起广泛关注的谈话录《留住手艺》之后的同名续作。 1999年,初版《留住手艺》试图呼吁人们关注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今天,手艺人总体仍在消逝,但也有一批批的年轻人开始接过手艺的传承;醉心于追求高效的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记忆逐渐模糊,但也有人开始跳出现代化的轮盘,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采访了十九位默默无名的传统匠人
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 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本书简要而生动地论述了上溯50万年前,下至20世纪70后代末世界范围内手工艺发展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手工艺家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以及手工艺风格与观念的变迁。本书在西方具有较大的影响,是这一学术领域中一本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本书作者爱德华·露西――史密斯出生于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市,1946年移居英国,是当代著名诗人、记者、艺术评论家和广播撰稿人,著有《法兰西绘画简史》、《今日美国艺术》等著作。 本书译者朱淳,1957年生于上海,1991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并先后任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陶人心语:当代日本名窑十二讲》重点介绍了较为著名的窑口和比较有代表的传统陶艺家,讲述了他们各自对日本传统陶艺的认知、源流、传承与发展,以及今天传统陶艺生产的现状。并从制陶原料、成型、釉药、装饰、窑炉、烧成、观念等诸多方面,强调了日本传统陶艺以及各自的特点。书中对于日本传统陶艺的各个方面,有非常细腻的描述和对传统陶艺依依不舍的眷恋以及渗透到今日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自豪,也有对现代陶艺的精彩看法。
本书主要介绍了从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以前欧洲和中东的工艺技术,包括冶金、农具、饮食、纺织,陶瓷、玻璃,化工、精细金属器具、车辆和骑术以及军事技术等,是一本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工艺技术的百科全书,对于读者了解中东、欧洲的古代和中世纪工艺技术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一件物品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是手艺的终极意义,无关精美。 那些曾活跃于 手工业时代 中的工匠们,他们的伦理道德观与职业观,在今天能否找到新的栖身之处? 作为日本采写*人,盐野米松走访日本各地30余年,采访和记录了300多位日本传统手艺人,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书写他们的生活和技艺。他的《留住手艺》在日本出版后反响强烈,人们开始重新关注那些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 本书延续了《留住手艺》和《留住手艺Ⅱ》的视角与精华,除了采访记录手艺人的日常之外,更进一步深入探究手工艺品材料的困境、手艺曾如何通过师徒制度传承、新时代的传承制度等内容,以不同视角记录了日本手工艺的时代变迁,深度分析了传统手工艺消失的内在原因。 本书是盐野米松在数十年采访手艺人后,对日本传统手工艺和 人 与 物 关
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 1959),是影响力的美国建筑大师,也是一位极富创新性且高产的镶嵌玻璃设计师。他设计的与建筑整体合一的镶嵌玻璃,出现在1885 1923年落成的他本人设计的近百座建筑里。这些图案华丽精美的玻璃门窗 被他称作 光屏 ,使得具有数百年悠久传统的装饰工艺,获得又一次新生。 《光屏》是全面介绍赖特的镶嵌玻璃设计作品的本专著,详尽地分析了他的玻璃设计的风格演变:从事业起步期模仿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的装饰风格,逐步建立起自己独有的一套玻璃语汇,兼有现代气息和丰满的装饰韵律。本书既是赖特崇拜者和研究者的参考,也是玻璃和装饰艺术爱好者的宝贵资源。
安藤雅信推崇 日用之美 ,探索根植于生活的艺术,主张在细微处感知美,还原每一个人的本真状态。他相信:如果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到愉悦的话,那么人生就是幸福的。 他所认可的美之器物,不是只供展陈的无瑕的工艺品,而是能与人产生交流和共鸣的之物,它们被用于日常生活中,也被生活改造,历经洗礼,蕴育出岁月磨灭之美。 《美的觉知》饱含安藤雅信对世间美的形式的体验、叩问与思考。茶道、雕塑、建筑、书法、古董、时尚、音乐 身为陶作家的安藤,超越传统陶艺与现代美术的局限,积极从其他艺术领域吸取灵感,获得敏锐的觉知力。他试图梳理东方艺术的源流,将 清贫 的禅修精神与大道至拙的东方美学融入到自身创作中,以此姿态与西方主导的主流审美相抗衡,收获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设计之美、东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