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除作为一种传递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极高的欣赏价值及纪录历史的功能。随着大众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明信片已成为不少游客、收藏者搜集的重点对象。本套明信片由著名画家张安朴先生通过硬笔水彩画的形式精心描绘了邬达克在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作品。
纸艺指包括造纸艺术在内的所有与纸有关的设计工艺,是以纸为材料,以 心 造像,以 意 变形,通过通过剪、撕、刻、拼、叠、揉、编织、压印、装帧、装置或者高科技(如激光)等手段,把美好的事物用夸张的技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工艺。它将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对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和人的情感,用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取代视觉直观形象的表现方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纸艺具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本书是著者从教 27 年来对纸艺设计的心得总结,核心内容是限定通过一张纸来完成各种形态的设计成型,以便于批量印刷。
在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刺绣是女子必学的手工技艺,它融合了各地的民俗文化风情,从一针一线的精细手工劳作中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素绢彩绣:杭州手工刺绣技法》以通俗的语言介绍杭绣,传授杭州手工刺绣的技法,以简洁的手绘插图来演示常用的针法,另附精美的杭绣作品欣赏。读者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杭绣针法,自如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本书以极简的语言、清晰的脉络,以历史的朝代交替为经、各工艺演变兴衰为纬,以出土实物为证,描绘出一幅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封建帝制终结几千年以来,在历代帝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帷幕下,以王公贵族审美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风尚的衍生与流变景象。
本书以陶艺基本技法为主要内容,汇总了捏塑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拉坯成型、烧成等过程中有可能遇见的问题,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多种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这是一本专门为喜欢手写字、手账的人群设计的创意素材集。书中收录了各种实用、好看又容易掌握的创意手写字,不仅可以用在手账里,也可以用在手抄报、便签等任何需要手绘字的地方,让你的手绘字瞬间变得生动好看,独具特色!全书一共包括14种创意字体,既有创意中文字,也有时下流行的Brush Lettering。还有34种生活手账主题、几百个手账字实例。只要花点巧思,手写字也可以充满趣味,让你的本子瞬间提升颜值。
《中国传统织物装饰》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系列丛书的第二本。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灿烂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织物的华美精致也曾为世人所瞩目。由于古代织物的实物易于腐朽,难于保存,许多已经永远化作了千年历史中的风尘。现存的这些考古发掘文物资料与古代绘画、壁画上的图像资料,以及民间流散的织物藏品只是沧海一粟,即便如此,也使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织物辉煌之一斑。本书的编撰搜集各方资料,撷取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织物图案,按照印、染、织、绣几大工艺种类进行划分,并通过文字对中国传统织物装饰艺术做简明扼要的介绍,旨在以浅显普及的方式把中国传统织物艺术之美介绍给广大读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璀璨夺目的传统工艺美术,是勤劳、智慧的先辈们用巧手创造的美的结晶。在岭南,粤绣、广彩、玉雕、木雕、牙雕、灰塑、砖雕、剪纸、染织 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无一不精美绝伦。这一套丛书,就是为了让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能够走进你们的心中,让你们能够了解和体验这些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丛书每一册的内容都由资深美术老师编写,每册书都会对其相应的传统工艺的发展和艺术特征进行详尽的描述。丛书主题是 潮玩 ,在每一册书中都会有很多互动、体验、创作的小环节,期待非遗项目能在你们的手中焕发崭新的生命力! 丛书以 融创 美育理念推进非遗课程构建,创作理念:设计基础(平面、立体、色彩沟通) N(非遗门类),在培养读者设计思维的
本书更多地从社会人文历史的角度,带领读者进入刺绣的艺术世界,从苏绣一针一线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苏州精致的态度,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出刺绣技艺的化神出奇,终发现锦上添花的刺绣绝非小道! “针史”告诉我们描龙绣凤中的文明进程;“绣品”给我们传达出苏州绣的精细雅洁;“绣市”展现了全盛时期的苏绣产业;“绣俗”绣的是骨子里的传统和性格;“绣谱”让针线在尺幅间呼吸;“绣娘”本身就是一个个传奇,也创造了苏绣传奇;“名品”是绣花针讲的神话;“华章”是苏绣的发展,是千丝万缕绣新篇。
本书简要而生动地论述了上溯50万年前,下至20世纪70后代末世界范围内手工艺发展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手工艺家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以及手工艺风格与观念的变迁。本书在西方具有较大的影响,是这一学术领域中一本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本书作者爱德华·露西――史密斯出生于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市,1946年移居英国,是当代著名诗人、记者、艺术评论家和广播撰稿人,著有《法兰西绘画简史》、《今日美国艺术》等著作。 本书译者朱淳,1957年生于上海,1991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并先后任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缬染,是中国古代对几种纺织品印染手工艺方法的泛称。 缬染 之名是据制作这种产品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工艺而来,缬 即防染显花, 染 即染色。作者以 缬 和 染 为主线,翔实介绍了缬染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上篇 染尽青林作缬林 介绍了古代 三缬 绞缬、蜡缬、夹缬及在此基础上孳乳的蓝印花布各自的起源和流变、具体工艺和相关文物赏析;下篇 色染秋烟碧 介绍了中国古代植物染料的出现、植物染料的色彩、对应的相关植物及染色工艺。
《陶人心语:当代日本名窑十二讲》重点介绍了较为著名的窑口和比较有代表的传统陶艺家,讲述了他们各自对日本传统陶艺的认知、源流、传承与发展,以及今天传统陶艺生产的现状。并从制陶原料、成型、釉药、装饰、窑炉、烧成、观念等诸多方面,强调了日本传统陶艺以及各自的特点。书中对于日本传统陶艺的各个方面,有非常细腻的描述和对传统陶艺依依不舍的眷恋以及渗透到今日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自豪,也有对现代陶艺的精彩看法。
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本书精选了 14 件(套)工艺精湛、色彩艳丽、风格独特的广西十二世居民族服饰,通过实物图片、线描图、文字解说、音频二维码等形式,从审美情趣和文化寓意等多个方面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服饰图案和纹样等进行阐述。图书展示形式新颖,图书偶数页为实物图片和文字解说,奇数页为线描图和音频二维码,让读者用手去描绘、用眼睛去欣赏、用耳朵去聆听广西灿烂的民族服饰文化。广西民族博物馆是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本书也可作为研学活动配套使用读物,为中小学生研学活动提供民族文化内容的实践。
漆器之美,符合东方美学的意向:含蓄、温润、内敛,却精致不失空灵,实用与唯美兼具,不仅很长时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美学特征,更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骄傲。本书作者张志纲老师,是从清华美院教授周剑石,其对漆事的真诚与执着,让其成为近年来在漆器上的成就令人瞩目。本书张志纲老师结合自己对漆器教学和实践的思考,对漆器审美的研究撰写,张志纲老师以独特的视角,从五个方面展现了漆器的方方面面,前世今生。作者从漆的认知开始,讲述了漆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语中漆、画中漆、书中漆等等,同时介绍了古今的经典漆器。紧接着,作者从寻找真正的漆着笔,介绍了目前漆器的制作、现存漆器的使用。再讲漆器的制作和工艺演变。第四、五部分,结合茶道,讲述了漆之道,漆器造成、纹样中所蕴含的东方美学和哲学思考。本书从文字到图
本教材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部分涵盖了陶瓷的历史、原料与配方、坯体成型、烧制、釉料、色彩与装饰、3D设计等内容;实践部分涵盖了练泥与旋转拉坯、手工捏制造型、修坯与彩绘、陶瓷的3D设计与打印、施釉、教学等内容。 本教材主要面向的是非陶瓷专业的1~3年级的文理科大学生和国际留学生,考虑到他们相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陶瓷艺术与制作》未编入深奥的材料化学方面的知识和太过高深的艺术知识,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读懂弄通。本课程旨在通过陶瓷工艺课的理论讲解和动手实践,帮助中外学生了解中国陶瓷的璀璨历史文化,学习陶瓷基本知识,亲身体验中国陶瓷制作工艺技术的文化魅力,帮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本领。
本书以刻纸为载体,巧妙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融为一体,是庄行学校与曙光中学合作进行的项目化学习成果。本书选取了项目化学习的36件精品刻纸作品,分为 立志入党 倾家办学 舍身取义 三个主题,辅以详尽文字讲解,生动展示了上海曙光中学创始人李主一烈士坚持以教育救国为理想,倾家办学,最终舍身取义的英勇事迹和革命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在现代社会文化与 化 语境下具有独 值,且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 承载着促进 文化安全、软实力建构、经济增长、 社会生态营构、大众生活世界与精神家园建构等多重 价值功能;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经济、日常生活界面 与高新技术等皆促使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传播、接 受等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话语体系、审美机制与 生产规律上形成了新的特征,为其提供了活化和再生 的契机,但也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逻辑、本体特征 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裂隙。本书围绕着传统文化艺 术如何 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与当代社会文明肌体 和技术融合共生,同时遵循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内部 规律、守持其精髓、发扬其特色优势等问题,全面探 索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实现当代转化的合理机制与科学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