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印花、八芒星图形、渐变色的猫咪 你可以在刻板上雕刻出任何你喜欢的图案,并将其转印到纸张或其他表面上,制作出专属于你的版画作品。 作者埃米莉将带你熟悉版画入门的准备工作,掌握制作简单图案的基础技法,再逐步进阶到用水彩颜料、织布等综合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你可以在本书的指导下创作出口袋杂志、布面墙上挂饰等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的小物件,更可以融会贯通地综合使用书中的多种技巧,或者用其他的材料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 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和清晰展示创作过程的插图相得益彰,零基础的新手和略有经验的爱好者均能从中有所裨益。
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学术普及读本。 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陶器、青铜器、砖瓦、漆器、石雕、玉器、服饰、金银器、瓷器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文物,讲述它们的诞生与发展演变,及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从器物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全书除深入阐述中华文物与考古,还透过器物呈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流变。此外,全书配有300多幅珍贵的美器图片,因名见物,以物正名,中华器物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
本书是漆艺非遗传承人几代匠人工作经验的总结,详细讲解了中国大漆艺术的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内容包括漆的种类、用途和制备,髹漆的主要工具和使用方法,以及擦漆、素髹、彰髹、螺钿、罩髹、肌理、洒金、描绘等不同大漆工艺的制作流程。全书收录了大量漆艺案例,每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和文字解说。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漆艺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漆艺术、家具制造业、油漆工艺等行业从业人员及业余爱好者自学、参考。
冷冰川的刻墨艺术是世界艺术史在中国文化中的际遇的典型个案,他的绘画实践创造了一个新的画种,而他的用墨法、刻墨法,带来了美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画概念焕然一新。可以说,冷冰川把中国画带入了世界,也可以说,冷冰川把世界带入了中国画。 冷冰川自选作品集《荡上心》中,作者精选了七十余幅刻墨艺术作品,包括各个创作阶段和代表作和首次收录的未面世新作,配以韵律独特的诗性文字,用文学作画,以绘画的直觉写文,使绘画与诗在作者的黑白世界中水乳交融。这犀利的刀锋与轻灵的笔触共同完成的诗篇,是关于一整个世界的相遇和融合,几千年历史的私语和攀谈。
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 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制作、使用竹器,直至今日。作者以轻松地笔调叙述了关于竹器的历史和其主要的制作工艺。 在当下书写竹器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1随着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提出,占全国森林面积2.94%的竹资源是乡村经济不可忽视的一个增长点。2竹子是天然的环保材料,具有和木材一样良好的材料属性和肌理特质。3我国竹资源丰富,2020年我国竹林面积达673万公顷,占世界竹林资源的1/3,这样的储藏量能保证竹产业的健康发展。4竹子生产周期短,比木材更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5我国有深厚的竹文化内涵,这些能给竹产业带来高附加值,也是中国造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行文流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本书是一本银饰设计与制作工艺的专业书,由易到难地讲解了各种基础工艺、表面处理工艺与特殊工艺。每种工艺的讲解非常详细,分别介绍了工具与材料的准备、操作过程、提示与技巧,大大提高了可操作性。此外,还介绍了6位成功首饰艺术家的专业访谈,由其亲身传授创作心得和感悟。本书作者伊丽莎白.波恩既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首饰艺术家,也是伦敦首饰学院的专业讲师,从业将近20年,作者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融入本书中。 本书案例丰富、图文并茂、步骤翔实,适合高等院校珠宝首饰专业师生、首饰设计师、工艺师、艺术品收藏者以及广大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拼布绣艺术:工艺与作品》从拼布绣的地域分布、民俗分类、制作技艺等方面,对大布江拼布绣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从大布江拼布绣研究所收藏的约3000件民间刺绣藏品中,遴选出近200件精品,进行展示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深度发掘了大布江拼布绣的文化、历史价值。
《陶人心语:当代日本名窑十二讲》重点介绍了较为著名的窑口和比较有代表的传统陶艺家,讲述了他们各自对日本传统陶艺的认知、源流、传承与发展,以及今天传统陶艺生产的现状。并从制陶原料、成型、釉药、装饰、窑炉、烧成、观念等诸多方面,强调了日本传统陶艺以及各自的特点。书中对于日本传统陶艺的各个方面,有非常细腻的描述和对传统陶艺依依不舍的眷恋以及渗透到今日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自豪,也有对现代陶艺的精彩看法。
该书稿由六章内容组成,章大师为艺术人生。第二章为大师的艺术成就。第三章为大师从艺几十年来的经典作品欣赏。第四章为大师著述言论。第五章为艺术评价。第六章为大师年表。
笺纸是中国传统的题诗写信所用的小幅精美纸张。相传唐代元和年间,寓居成都浣花溪的女诗人薛涛,创制了一种供题诗酬和之用的红色笺纸,深受人们喜爱,后人常以“薛涛笺”专称精美的笺纸。唐代以来,随着造纸、染色、雕版和印刷等技艺的提高,笺纸除了多变的色彩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花纹和图案。特别是自明代中叶起,笺纸面貌更加多姿多彩。万历年间,版画和木版水印技艺的空前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彩笺的制作,将笺纸真正提升为一种实用的艺术品。 《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的问世是明末制笺成就的杰出代表,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在清代,花笺和画笺的制作极为流行,纸坊和丈人竞相刻印,精彩纷呈。众多文人墨客将自己的诗词信札书写于这些典雅而瑰丽的彩笺之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清末之后,彩笺
本书简要而生动地论述了上溯50万年前,下至20世纪70后代末世界范围内手工艺发展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手工艺家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以及手工艺风格与观念的变迁。本书在西方具有较大的影响,是这一学术领域中一本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本书作者爱德华·露西――史密斯出生于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市,1946年移居英国,是当代著名诗人、记者、艺术评论家和广播撰稿人,著有《法兰西绘画简史》、《今日美国艺术》等著作。 本书译者朱淳,1957年生于上海,1991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并先后任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本书为填补空白之作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作序。 京绣又称宫绣,系 " 燕京八绝 " 之一,被列为清代 四小名绣 之首,曾和现 " 四大名绣 " 中的 " 苏、湘、顾 " 并称为 " 四大绣 " 。 2014 年,京绣入选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现状堪忧。关于京绣的系统深入研究亦不多见。 本书10余 万字,珍贵历史图片及手绘线图 500 余幅,全面介绍了京绣的历史及特点、京绣的分类(宫绣、日用绣品、传统戏服)、京绣的工序及针法,填补了京绣出版的空白。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理论联系实践,系统总结、详细介绍(图文并茂)了京绣针法 48 种,集京绣针法之大成,对京绣的传承和发展意义深远。
家具表面装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家具表面装饰的基本理论、基本材料、基本工艺、基本设备与基本技术,既继承发扬传统家具表面装饰的精华,也融会了本专业现代科技的*成果,注入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与新技术。全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图文并茂,条理分明,易于理解掌握,便于操作应用。不仅适合作高等院校家具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与行业的教学工作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业余爱好者的学习参考资料。 本书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邓背阶拟订编写大纲,并参与编写,负责主审、修改及定稿。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孙德彬、倪长雨、陶涛,浙江林学院的胡孙跃,温州高职学院的陈瑶,广西大学的高伟,湖南工程学院的刘雪梅,长江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闫丹婷,长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