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尽、系统地汇编和整理了我国古今工艺美术史料,阐述我国各种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分析艺术特色,介绍制作工艺,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到新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全部历程,通过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令人折服地对我国工艺美术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勾勒。而且,本书非常重视工艺美术的物质文化的属性,它对工艺美术史的勾勒都是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种的叙述和描绘来完成的,翔实的史料经过作者的整理排比,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并根据史料的叙述,辅以多张工艺品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说明某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概况,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对学习和研究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 民 与 美 两
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本书将 二十四节气 与 剪纸 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从二十四节气角度入手教学剪纸,以剪纸形式传递二十四节气知识,以创新的形式传递 二十四节气 知识,传承 剪纸 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开篇为 剪纸前的准备 。详细介绍了剪纸的文化、工具、过程、应用等基础知识。此部分内容图文并茂,轻松易懂,旨在让读者掌握剪纸通用的基本操作。图书第二部分为 二十四节气剪纸 。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文字介绍,搭配一幅作者精心设计的该节气剪纸主图,同时附上相应节气花卉单体剪纸。文字简洁明了,读者能轻松积累节气的知识;图样传统不失时尚,可以激发读者剪纸的兴趣。图书第三部分为单独胶装的易撕薄册。选取书中二十四节气精美剪纸主图,制作剪纸图稿。没有美术基础的读者也可以跟着图稿轻松剪出精美作品。
本书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记述共计15名中华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新树立起 中国匠心 。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窑制玻璃艺术课程的专业教材,本书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翔实对窑制玻璃艺术进行全方位讲解,理论部分包含玻璃材料的构成、材料特性和玻璃艺术的历史,实践部分包含窑制玻璃材料、设备,以及窑制玻璃彩绘技法、热熔技法、热弯技法和铸造技法。全书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读者通过学习,可以快速掌握窑制玻璃艺术中的热熔、热弯和铸造方法等技艺。
本书主要介绍各种创意压花植物制品的制作技法及保色性好的常见压花植物的识别、采集、压制方法等。具体内容包括:压花常用工具与材料,花材的采集、处理及压制与保存,创意压花画的制作,创意压花用品的制作,叶脉贴画的制作,常见压花植物及采集压制方法。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压花植物筛选、保色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实践总结,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注重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可作为高校通识课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压花爱好者及中小学教师开设课后拓展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纸艺指包括造纸艺术在内的所有与纸有关的设计工艺,是以纸为材料,以 心 造像,以 意 变形,通过通过剪、撕、刻、拼、叠、揉、编织、压印、装帧、装置或者高科技(如激光)等手段,把美好的事物用夸张的技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工艺。它将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对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和人的情感,用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取代视觉直观形象的表现方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纸艺具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本书是著者从教 27 年来对纸艺设计的心得总结,核心内容是限定通过一张纸来完成各种形态的设计成型,以便于批量印刷。
本书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我国竹纸的发明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书写、印刷材料,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各地现存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几种主要竹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并运用科技手段,探讨了竹纸制造工艺的科学内涵及与纸张理化性能的关系。本书是首次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科学实验手段相结合,开展竹纸制作技艺系统研究的成果。
缂丝又称 刻丝 ,是一种在竖排蚕丝上横穿彩色线条的丝织品,能做到双面花纹如一、呈现雕琢镂刻效果的丝织品,也是中国唯一完全需要匠人纯手工织造的丝织品。 缂丝被称为 织中之圣 , 从套筘、画稿、摇线、装梭、织造、修整等16道工序,一步都不能错。由于织造工艺十分繁复,过程耗费工时极长,缂丝 一寸缂丝一寸金 的说法。 书稿以中国传统非遗技艺 缂丝为主题,以朱启钤先生收藏的《簒组英华》一书的缂丝图案为基础,分类介绍缂丝的历史沿革、工艺流程、制作工具、经典图案、产品特点、经典代表作等,让使用者了解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
本图书内容主要分五大板块:1.介绍纸浆材料在传统中的艺术运用;2.介绍纸浆材料在现代美术创作中的运用,包括材料的选择、制浆程序、制作技法、造型的方式;3.艺术设计中的纸浆材料的运用,包括服装、空间、娱乐等生活中的设计创意手法;4.纸浆材料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5.艺术作品欣赏与分析。本书运用图文,简单易懂的探索了纸浆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实践运用,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提供新的表现方法和其实现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纸浆造型艺术,在中国还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此书将填补国内的一项空白。
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 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图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可独立欣赏,也可用于装饰;图案之美,自中国五六千年前造型多姿的彩陶到如今体现着文化品位的时尚生活中的应用,一直以来广受大众和专业研究者的重视,而图案设计也体现着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历代图案之美》以时间为线,上至原始社会,下至清代,系统讲述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传承、创新,结合各类图案所属的历史文化背景阐释了不同时期图案的发展态势,包括原始社会中彩陶、雕塑、岩画等早期图案,商周时期的鸟纹、动物纹、玉器,秦汉时期人神共娱的西王母、车马纹等。这些图纹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时代特性,比如隋唐时期的图案尽显雍容华贵气质,两宋时期则为典雅秀丽清新风,一直至清代 图必有意 话吉祥的美好寄托,传统与现代结合,全面阐释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之美。
跨学科融合的公共美育课,系精选长沙市公共美育的25个案例,围绕中华 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民间美术的探索与发现、世界多元文明的理解和欣赏三大类别进行多学科综合的审美体验、艺术探究和文化理解。跨学科融合的美术教学案例集实现了将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本书以“融媒体”方式出版,在传统纸质图书中增加了教学PPT与微课视频等电子资源,助力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 高效率、高质量地实践教学评一体化。
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印刷设计的全貌,印刷与设计、传统印刷的具体流程和技术、备料、雕版、印刷、扉页等基本概念都进行了清晰地阐述,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关于印刷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于日常知道相关印刷现象,但不明确的印刷专业概念和词语,都做了非常准确地描述,有助于读者进行研究和增长印刷设计方面的知识。
随着现代年轻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珠宝作为美的象征,正逐渐成为年轻人展现个性和品位的重要媒介。本书通过分析当前珠宝市场的整体趋势,包括消费者群体的变化、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探讨年轻消费者在购买珠宝时的心理需求、审美偏好以及预算限制等。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一些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珠宝,包括各种珠宝的款式、设计特点、材质选择、价格定位等,从而提供关于选购珠宝的实用技巧,手把手教年轻消费者如何辨别珠宝的真伪、搭配服装以及珠宝在不同场合的适用性等,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格,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