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竹编文化博大精深。竹,虚心有节,正直挺拔,宁折不弯,霜雪不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咏吟抒怀的对象。 湘西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酉水流域的陶器残片中就有篾纹饰器,在王村汉代古墓中就出土有蔑箱残片。元、明、清时期,湘西人居茅屋,四周以竹编为墙。喜用竹器,南此可见,湘西的竹编是从原始性的“握搓”(围猎)开始的。竹子易弯易折又能打结,是围栅栏的好材料,人们利用竹子的性能,编织各种H用品和农用品,如竹凳、竹床、竹筛、竹背篓、竹斗笠、竹篮、簸箕、土箕、箩筐等。其中竹背篓最常见,湘西人“载物皆以篾为笼,贮而负于背。篓有耳,以臂贯之,伛偻而行,名日背篓”。 从古至今,湘西竹编制品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实用的竹器和技艺精湛的竹编制品,造就了独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用淄川当地方言创作编写的讲唱唱本。其创作动机主要是惩恶劝善、醒世救弊,宣扬伦理道德。内容写的都是老百姓日常关心的问题,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以及赌博、嫖娼、悍妇、妒妇等社会问题,也有一部分俚曲揭露封建官场的腐败,反映劳动人民的困苦和反抗精神。聊斋俚曲是包括小曲、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艺术综合体,是蒲松龄的伟大文学成就之一,是聊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列入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蒲松龄一生创作俚曲十五种,即《墙头记》《姑妇词》《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磨难曲》《增补幸云曲》。
《造物有灵且美》这本书里,日本工艺大师赤木明登走访了20位手艺人,并将他们的故事连同自己对“造物”的感悟记录下来,从而完成了一次对何为“美”的叩问与思考。这些手艺人遍布各个领域,又独具个性。木工手艺人史蒂芬从制作的形状里看见了自己,明白了不用语言也能表达自我,与他人相连;服装设计师敏子女士让赤木意识到,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陶艺家内田钢一强韧中带着不可捉摸的脆弱,作品呈现出的生命质感却能直逼人的内心;家具设计师永见真一的工房,是获得授权制作中岛乔治设计的家具;造纸人吉冈夫妇生活在山中峡谷的大自然里,耕田、造纸,活得朴素又自在;美术家前川夫妇把自己的工作称为“lolocaloharmatan”式,这句非洲土语意为“月亮、星星、季风”,他们用距离自己最遥远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石窟寺是佛教思想和艺术的载体。它起源于古代印度,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印文化的相互交流逐渐传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艺术。从古代西域到中原大地,从雪原西藏到扬子江畔,都可以领略到异彩纷呈、魅力无穷的石窟寺艺术。中国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本书详尽地描述了中国石窟寺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各个地区石窟寺艺术的特色,读者徜徉于中国石窟寺艺术的殿堂中。
灯彩又称花灯、灯笼。它是以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锡等传统材料,以及塑胶、玻璃纸、亚克力等现代素材,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民间灯彩历史文化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本书分为历史源流:品类流派、文化内涵、制作工序四大部分,对民间灯彩的民俗文化方面内容加以论述。本书收集了全国各地的民间灯彩照片200余幅,让读者清晰地领略到民间灯彩的艺术魅力。
《潮绣抽纱》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介绍了民间手工艺刺绣,主要是潮绣、抽纱的文化知识。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是一本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读本。
中国神兽,是民间艺术家对自然界中的走兽进行美化、神化后的艺术形象。它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大多是古代人们在与自然现象的搏斗、追求美好境界的愿望中虚化出来的。神兽成了人们征服自然、驱除妖魔的精神寄托。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神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展示了中国历代艺术家们高度的艺术成就,凝成了万古不灭的中华民族精神。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的文化人和艺术家一批批地涌入西藏,也卷走了一批批随手可得的玛尼石刻、擦擦和风马旗,我曾戏言,高原的海拔也因此降低了不少。而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猎奇之举,随手又会将这些艺术品飘散了,往好里想算是法物流通吧。极少数的有心之人,也将收藏整理出版,但坦率地说,我目前所看到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很粗陋简单。
本书系统概述了“苏州泥塑”历经千年兴衰发展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脉络;准确诠释了其独有的艺术风格;介绍了其作为中华“非遗”项目的价值和地位;并将其精湛独到的传世工艺分门别类进行了归纳表述,以使这一宝贵的传统技艺与传承人之间紧密联系;这一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得以良好传承。
佛山的木版年画始于宋元年间,有近700多年的历史。在清乾隆年问至抗日战争的全盛时期,印制店坊教十家,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年产量高达千万,是珠江三角洲家家户户年节的之物,影响远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华人聚居处。 冯氏世家木版年画是老字号“冯均记”的延续,1998年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得以复业,成为广东省一家正宗流派的木版年画。2006年成为中国首批非才勿质文化遗产。“冯均记”的传人冯炳棠是佛山木版年画的“非遗”传承人,也是目前掌握并精通佛山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老匠人。
全书以手艺人学手艺做手艺的故事为线索,展示老手艺的方方面面,揭示一种奥秘,说明一个道理。故事各有侧重,并富地方特色。全书共约20万字、插图数百幅。行文流畅、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我国目前较全面记述老手艺的开篇之作,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心人士和相关专业人士不可多得的适用读物。
临县伞头秧歌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临县伞头秧歌的健康传承和科学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临县乃至吕梁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临县是吕梁第一大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群众文化非常活跃,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中国文化精英在这里的集聚和影响。1936年,毛泽东率中央红军,进驻陕北不久,就发动了东征,在临县亲自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世人对花道有很多误解,认为花道是女性化的、感性飘渺的艺术;学习花道,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感悟力,等等。而作者告诉我们,其实,花道的世界,有着严谨的逻辑和一目了然的造型结构;花道之美,是数学式的理性之美;花道,是人人都可以学习和贴近日常生活文化的存在。 “未生流笹冈”第三代家元笹冈隆甫,从一名花道家和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日本花道的历史、传承、流派、花型的演变、东西方差异、插花的习俗理念和基本技巧、插花与四季、插花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的传承困境与新思路等问题。
本书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与三位艺术理论家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相声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它以轻松“说笑”的形式传达出发人深省的严肃内涵。这是一本探讨相声艺术之源的货真价实的严谨的学术著作,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对相声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渊源与区别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考证。同时书中不时穿插的相声段子以及大量相关的珍贵图片,使阅读变得充实而有趣。 全书共分四章,以说、学、逗、唱为纲,对相声艺术的这四种因素追根溯源。同时附录相声名家穷不怕和张三禄的研究资料以及侯宝林艺术生活漫忆,颇具可读性。 本书是迄今为止探讨相声源流的最全面也是最的著作,对于相声艺术史的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对普通读者而言,也不失为一本怡情养目、增广见闻的好书。
作者李娜集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的需要和对传统纹样的挚爱,寻根求源,潜心多年着手准备并多方搜集素材得以完成《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一书,该书内容所涉及: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及风格介绍,传统纹样经典图形及含义解析,学习和借鉴,形式语言的分析,构成的规律与形式法则,点线面的作用以及装饰的色彩表现,装饰纹样的变化组合方式以及传统图形的借鉴和运用,另外,结合自己的拙见还附有作品的点评分析,全书共有八个章节,配有黑白和彩色图例,力求通过大量的精彩配图使读者洞察并直观到作品以及更深层次的内涵。
《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本书是其中的《苏州桃花坞年画》。 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中国最的年画之一,是中国南方(除闽、粤及西南地区外)民间年画的典型,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有“南桃北扬”之称,又和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年画被美术史家并称“民间年画”。在现存的地方民间年画中,桃花坞年画发生较早,而且影响也较大,并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和艺术特色强烈而著称,具有较高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