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本套书基于祝唯慵在喜马拉雅平台的中国艺术史讲稿,以不同朝代的艺术家为主线,采用 纪传体 的方式,展开作者对中国书画史的独特叙述。全书行文幽默晓畅,作品分析富有趣味,配以精心挑选的插图。一改人们对中国艺术历史枯燥的刻板印象,这套书用一个全新的方式和不失学术严谨的态度,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人人能看懂的中国艺术史。 全书分26章,分别介绍了敦煌石窟和巨然、董源、李成、许道宁、燕文贵、范宽、郭熙、翟院深、高克明、梁师闵、赵昌、易元吉、崔白、武宗元、文同、王诜、李公麟、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21位宋代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书法家、画家等。该书不仅讲述了这些古人的生平往事,还用朴素、风趣的话语,评述了他们在艺术、政治、文学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和作为,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古代艺术家形象
作者将30年田野民族、艺术考察的亲历亲闻亲见浓缩成19篇文章,用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密集的知识、丰富的配图,呈现种种田野细节,勾陈史事,刻画人情,讲述村庄里的艺术,力图 让生活开口说话 。本书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展现了村庄生活的本真模样,揭示了民艺民俗隐藏的文化脉络和内储的文化内涵,及其与族群文化心理、气候地理的深刻关联,书写了乡村里的中国、民艺里的中国,为我们理解村庄,理解我们民族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理解民族活态的生存艺术史,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有温度的通道。
本书选用了汉画像石拓片、汉画像砖拓片、历代石刻拓片、木版画、民间年画等图案,这些图案记载了中国古代生活和劳动风俗,记录着中国的传统故事和劳作生活,为我们讲述了时代变迁下的中国劳动历史。
中国历代丝绸艺术丛书 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 十三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 (2019YFC1521300) 锦秀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的成果之一。丛书共十卷,精选全世界各文博机构丝绸文物,结集全国专业学者团队编写。每卷著作全面、系统、科学地整理和研究自汉代至20世纪初中国历代丝绸的艺术发展,叙述当时丝绸图案的艺术风格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包括织造技艺、艺术特色、生产格局、造作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时尚和域外艺术对丝绸发展的影响。 本丛书不仅是关于丝绸的 百科全书 ,还涵盖了从汉代起始的中国蚕桑丝绸史、文化史、艺术史,包括了古代社会生活史中的重要标本,在叙述中国丝绸艺术发展历程的同时,为研究和复原古代物质文化提供佐证,考察丝绸承载的文化意义,填补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四 中唐到五代:乱世风骨》主要介绍了从中唐到五代这段乱世中的艺术历史,主要讲述了韩滉、颜真卿、李阳冰、柳公权、杨凝式、张彦远、边鸾、黄筌、徐熙、徐崇嗣、李煜、韩熙载、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等古代艺术家的传奇故事,以及他们的艺术创作。 祝唯庸用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以时间顺序为写作脉络,通过艺术作品连点呈线讲述我们不曾了解的中唐到五代艺术家,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而丰富的讲解这一时期的艺术故事。
狮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具特色,也是*受欢 迎的装饰形象之一。徐华铛*的《狮子(中国传统形象 图说)》在数千尊狮子造型中,精选出*典型、*美的 400余尊狮子造型,配以生动流畅的5万文字,分十三 章,系统地讲述了中国狮子造型的起源,发展和程式 化的演变过程以及历代的艺术特色。本书强调狮子造 型的美学价值,不尚空谈,旨在实用。书的末尾还附 有70余幅有典型代表的狮子头部造型,供大家鉴赏。 本书有机地把中国传统狮子的造型与雕塑、旅游、文 物考古、科普和工艺美术等方面融合在一起,可供雕 塑、装潢、建筑、印染、陶瓷、舞台美术、工艺美术 、文物考古等领域的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中专艺术院 校的师生作为教材学习。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六, 宋朝 : 雅致天成》主要介绍了宋朝的画家及绘画艺术历史,主要讲述了讲解了米芾、卫贤、郭忠恕、王希孟、赵佶、李唐、萧照、苏汉臣、李嵩、赵芾、张即之、刘松年、马远、夏圭、梁楷、陈容等古代艺术家的传奇故事,以及他们的艺术创作。 本书作者祝唯慵用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以时间顺序为写作脉络,通过艺术作品连点呈线讲述我们不曾了解的中唐到五代的艺术家关于他们创作的过程及心路历程,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而丰富的讲解这一时期的艺术故事。
本画册作为对本土手作记忆的梳理,从 2006 年起开始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至今,《上海师傅》是本地目前*为详尽的一册与日常传统手工相关的城市视觉读物。本书以口述记录、插画,摄影的方式,记录 30 位分布在上海 10 余个区、镇,至今还在继续工作着的手作师傅,从竹、木、草、铁、布,纸不同材质的工艺,来呈现师傅们日常生活的样貌,以及工作经验中的智慧。全书主要呈现上海师傅的工作、生活图文,还包含了几位开设店铺的师傅,对一些渐渐退出人们生活的日常器具所表达的不舍之恋,共涉及手作日常生活用品 50 余件。
本书开篇为民俗文物正名,并以多角度讲述中国民俗文物的基本特征、发展源流、分类原则、研究方法、调查征集、鉴定保管等内容,除此还有大量附表,包括民俗文物的工具、调查登记表、装箱清单、入库凭证等。由此该书既包涵深入的理论性研究、又涉及切实的方法论指导,对民艺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积极的补充作用。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山林,有人在夜里匆匆赶路,却与一庞然大物猝然相遇,青面獠牙的怪物挡住去路,画面在这一刻定格,这是清末《点石斋画报》里常见的场景,中国妖怪在近代报刊上纷纷登场。本书由国内作者编著而成,收录《点石斋画报》中志怪绘像全三百种,直接进入目击现场,在移步换景之中,开启一场奇幻的中国妖怪之旅。在魑魅魍魉的图像中,大话中国清末世风民情的浮世绘。此外,《点石斋画报》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新闻画报,其中的版画皆由工匠精心绘制雕刻,细节丰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
《塔尔寺艺术三绝》画册,是在基于对塔尔寺艺术三绝整理、发掘、保护的前提下策划出版的。塔尔寺历史悠久,寺内保存有大量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尤其是被世人赞誉为 艺术三绝 的酥油花、壁画、堆绣,堪称稀世珍宝,它不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艺术。每年塔尔寺的僧侣艺人都要制作这些艺术品,由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带领,各自分工,手把手的传授给年轻的艺僧,世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给世人留下了这些活的艺术作品。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艺术珍品进行整理,印刷成册,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敬仰它,进而保护它。
匠人,在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把手工技艺做到极致。他们身负精湛的手艺,他们专注而低调,他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他们是很多中华传统符号的制作者,更是中华性格的集中体现。丛书从璀璨的中华文化中选择代表性的物品,挖掘其背后制作匠人的精神世界和高超技艺。通过挖掘物品背后的匠人故事,从传统匠心中既萃取精华,又提纲挈领,解读无数匠心背后的地理渊源、历史文化背景,展现中国匠人劳动的智慧和文明的传承。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服装面料的主要工艺、服饰图案的不同风格和类型,并从布局构图、表现技法、色彩搭配和创作技巧等方面对服饰图案的设计进行了解读。书中内含Herm s、Paul Smith等诸多国际一线品牌在内的大量优秀原创服饰图案作品图例,能让读者对服饰图案设计有*直观的了解。本书探讨的服饰图案设计的理念与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服装设计相关专业设计师拓宽设计思路,为他们提供灵感启发和有效可行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