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 10篇建筑文化随笔 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 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 好的建筑 以及 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 的深入思考。 *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 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
几十年来,安藤忠雄从默默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上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科班出身建筑师,成为世界各大名校争相聘请、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个个杰出作品的建筑大师。他这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 安藤忠雄说: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在本书中,安藤忠雄坦诚细述人生履历与建筑思考。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私人照片、建筑照片和手稿。
如何打造一间充满个性的咖啡馆?美味的咖啡、人、咖啡师 这些都是决定咖啡馆好坏的关键因素,不过本书要从 空间 角度给出解答。 书中收录的39家咖啡馆均为令客人身心放松、印象深刻的成功之作,通过对店主和设计师的采访,辅以加藤匡毅个人的解读,为读者解开这些咖啡馆的 个性 之谜。 全书以环境、人与时间这3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为框架,讲述了咖啡馆设计是如何受到场地和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周边环境的,以及活跃在咖啡馆里的人们与咖啡馆的关系,思考了如何将流逝的时间融入咖啡馆的设计。书中展示了许多加藤匡毅亲手绘制的空间速写,他还为咖啡馆拍摄了大量照片,让专业设计人士和非建筑从业者都能轻松阅读。
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榫卯的发展历程、特点、所用材料等,以 经典小木作 和 经典大木作 为例,分别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应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晦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清晰易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参考。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彩画工程施工、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各类官式建筑彩画技术认真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作者根据各历史时期彩画的特点,对各种彩画的纹饰设计、图案构成、设色工艺等结合具体法式图例做法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说明。本书对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建筑彩画的传统做法,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修缮、设计施工,对传统和现代民族风格建筑彩画职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绝好的教材。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建筑是什么?个人的作品?时代的映射?权力的集合体?功能美学的极致?设计的风向标?也许在这本书中,当代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诺曼 福斯特会给你一些答案,这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从曼彻斯特贫民区成长为爵士授勋的建筑贵族,乔布斯心目中有资格为苹果建造总部的人选 本书是诺曼 福斯特亲自授权并凭借作者三十年笃交创作记录的传记作品,追溯回顾了这位建筑大师的成长经历与杰出成就,他建筑人生的点滴感想和辉煌瞬间,以写实而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已然名垂青史的大师建筑人生。
究竟是谁,怀着怎样的梦想,建造出了今天的东京? 银座、浅草寺、新宿、上野公园 这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地标似乎将东京打造成了一个 超越人类智慧的怪物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明治时期东京曾走向衰微,甚至一度被政府放弃。在这之后,无数人怀抱梦想,不断尝试、失败、推倒重来,商议、制定银座砖城、市区改善等规划,才一步步建造出今日的 造梦之城 。 在本书作者藤森照信眼中, 东京是一片森林,而且是一片有些过于庞大的森林 。他提供了一种观察东京的崭新方式,将东京这片森林的每一个剖面 无论是下町老街,还是山手皇居,都视作平等的对象。不将东京禁锢于江户传统,也不用未来的视角否定曾经的尝试,他追溯城市建设的历史脉络,剖析东京的 骨骼与内脏 ,从而窥探独属这座城市的真实。
石蛾的幼虫收集身边细小的材料,筑成身体般的巢,能不能模仿石蛾,用细小的点一般的材料做出身体般的建筑?日本传统木建筑在悠长岁月里打磨出了纤细、可移动的线,今天能不能重新找回来?一块简单的布,守护着贝都因人的帐篷生活,面所拥有的柔韧的力量可以怎样去运用?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 活着的 点,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那些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 瓦幕 。
《中国建筑美学史/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以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传承在整体性上的历史脉络为基础,同时依托于考古文物、文献典籍等两大知识系统,对中国古代建筑美学史的内在肌理、外在轮廓作出了精细入微而极富思辨性的分析、梳理、还原、概括。《中国建筑美学史/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的特色再与,一方面,在章节安排上,仍旧以朝代为分期,却更为重视文化类型的前后关联所带来的复杂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在行文逻辑上,既描述了建筑作为一种实用匠术的操作 记忆 ,同时,意在探索建筑如何可能成为一种人们用来寄寓灵魂向往的艺术 语言 。
万国城Moma是当代置业以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住宅开发的一次大规模尝试,整合运用了21世纪世界可持续发展建筑科技的*成果与晚期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理念,实现了高舒适度、微能耗与恒温恒湿的居住环境,也完美延续了北京的历史文明与建筑艺术。万国城 已经成为北京、中国居住建筑与人居环境的优秀范例,获得了政府、专家与各界的广泛赞同与支持。 本书可供房地产从业人员、市场策划开发,也可供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建筑设备等专业的设计、科研、管理人员使用。
《信仰与观看:哥特式大教堂艺术》: 哥特式大教堂艺术只是关于尖形拱券、飞扶壁等建筑技术的创新么?抑或是否可以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关于光线的审美? ? ? 人们所惯用的那套对哥特式艺术的解读语言,忽略了怎样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中世纪的人们如何看待图像和空间?又如何将其与信仰关联? 罗兰 雷希特就哥特式大教堂艺术提出全新定义,为我们理解大教堂空间打开了崭新的维度。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西方文明诞生初期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还会拨开笼罩其上的神话面纱,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打开通向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伊甸园和雅典学堂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59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毡帐,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公元4世纪时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4—10世纪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毡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毡帐的地域分布与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毡帐的分类研究从而划分出毡帐的谱系:圆形毡帐和方形毡帐两大系统,并对其发展源流试做讨论。此外,对载帐架骆驼俑发展演变的分析,对理解毡帐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骆驼俑所负载的木排装帐架经历了由写实向抽象演变的过程,表明当时社会人们对毡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逐渐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书中挑选20世纪北欧、中欧、西欧100件有代表性的建筑,对其设计背景、建筑构造、建筑理念进行简要的描述,辅以设计草图、平面图、剖面图、建筑实景等彩色图片,读者可以了解到每一座建筑的总体面貌、风格特征、建筑表达,从点到面,串联出一部生动而简洁的20世纪建筑史。
俄罗斯-苏联-独联体的建筑无疑对每一位朋友来说都是有益的:在这里可以看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那充满矛盾的一页页历史画面。也正因为如此,在本卷中我们不仅要介绍那些建成的作品,而且要展示那些代表社会和艺术乌托邦的作品,展示那些力图冲破现实可能性的束缚而走向未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理念和志向的作品。 100年间的100个作品,不可能向人们展示出这个占整个地球六分之一土地面积的地域内城市建设与建筑发展的完整画面。本卷的确是精品中的一部分,我们力图把那些*秀的、能够代表某一阶段时代特征的作品挑选出来,呈献给大家。
本卷从北美地区入手,赏析了20世纪北美地区的 100件特点鲜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佳作。虽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存在较大差异, 但美国和加拿大在文化方面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这也充分体现在各自的建筑发展历程中。本卷对20世纪两国(尤其是美国)的建筑发展脉络做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以图文对照的形式解析了所评选出的100件建筑的建筑技艺和艺术价值,为读者参与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20世纪初开始,消费主义思想引领下的美国于建筑领域开始出现三种明显的趋向(加拿大也是如此,只不过发展较慢):城市美化运动中展现的古典主义、钢框架摩天楼中的折中主义和不成熟的工程学,以及对地方性敏感的手工艺运动。这主导了这一时期北美地区的建筑主流风格, 尤其是钢框架摩天楼的迅速发展,不仅重新定义了大城市的天际线,更成为现代大都市的一种代表性建
本书为集中东亚地区,主要选取了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共100件特点鲜明、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建筑佳作。近代之前,东亚各国都处在中国文化圈的影响之下,各自的建筑元素都是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特征稍作调整。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列强武力敲开各国大门,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东亚各国都面临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这种碰撞从对抗、对立到接受并多元共存,且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的经历和时间表。日本建筑是*先开始西方化的,从早期的拟洋风建筑到表现派、柯布西耶派、新陈代谢派等流派,20世纪的日本建筑从前期作为西方建筑支流的阶段,逐渐发展自身特色,从而于20世纪后期反过来对东亚各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力。中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几个部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处在不同的发展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