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 10篇建筑文化随笔 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 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 好的建筑 以及 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 的深入思考。 *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 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
几十年来,安藤忠雄从默默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上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科班出身建筑师,成为世界各大名校争相聘请、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个个杰出作品的建筑大师。他这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 安藤忠雄说: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在本书中,安藤忠雄坦诚细述人生履历与建筑思考。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私人照片、建筑照片和手稿。
陈从周说: 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 如何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20世纪80年代前后,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陈从周撰写《说园》等数篇经典园林品赏散文,在国内外园林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圈广泛流传,备受赞誉。 陈从周是 三绝诗书画 的文化大家,因其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文史积累,陈从周先生能从中国文学、美学、昆曲等多方面研究中国园林,为中国园林研究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形成自己独特的园林建造和审美理论。 本书从《陈从周全集》十三册中精选出所有关于园林品赏的经典篇目,以飨读者。《品园》一书,是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品园的最佳读本,是园林文化爱好者的BI读经典。陈从周文笔隽雅,功底深厚,文章通俗易懂,自称 文章写给外行看 落花水面皆文章 。
如何打造一间充满个性的咖啡馆?美味的咖啡、人、咖啡师 这些都是决定咖啡馆好坏的关键因素,不过本书要从 空间 角度给出解答。 书中收录的39家咖啡馆均为令客人身心放松、印象深刻的成功之作,通过对店主和设计师的采访,辅以加藤匡毅个人的解读,为读者解开这些咖啡馆的 个性 之谜。 全书以环境、人与时间这3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为框架,讲述了咖啡馆设计是如何受到场地和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周边环境的,以及活跃在咖啡馆里的人们与咖啡馆的关系,思考了如何将流逝的时间融入咖啡馆的设计。书中展示了许多加藤匡毅亲手绘制的空间速写,他还为咖啡馆拍摄了大量照片,让专业设计人士和非建筑从业者都能轻松阅读。
中国建筑的灵魂图样,大师技术与艺术的奇迹 梁思成实地测量并手绘的古建筑图,因其精准、明确,极富理性美感;也因当下数字时代 手绘 的稀缺,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复制的瑰宝。本书集齐梁先生精品手绘图,并从梁先生著作中编选相应解说,将每张手绘图中蕴含的古建筑技术、审美、历史故事等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
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 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 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 为什么现代建筑越建越高,却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 在丰子恺先生看来,伟大的建筑,往往能从直感上给人一种启示,使人心暂时远离颠倒梦想的苦恼,而回顾生命的本源。 这一次,丰子恺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积淀,将建筑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关系细细分析,娓娓道来。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古今建筑艺术的魅力,更能窥察其间人心的变化,所以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 本书在《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的基础上编辑而成,新版增添图片百余幅,更好地展现了丰子恺眼中的 建筑世界 。
本书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讲述了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的一生,讲述了他是如何从青年建筑师夏尔-爱德华 让内雷一步步成长为现代建筑大家勒 柯布西耶的。书中详细介绍了柯布西耶的成长经历、建筑设计风格、艺术理念等。书中使用了大量柯布西耶基金会的图片资料,通过这本小书,可以轻松地读懂柯布西耶,学会欣赏柯布西耶的建筑,进入现代建筑艺术的世界。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的艺术博物馆,也是驰名于世界的大博物馆。该馆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本书主要选取了大都会博物馆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如提香、卡拉瓦乔、莫奈等大师的力作,展示了其收藏的宏富和不俗。
1911 年5 月,年轻的勒 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途经中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本书就是这次旅行的记录。全书贯穿着他对古典精神、东方(近东)艺术和生活之美的现场体验、情感激动和深邃思索。《东方游记》是柯布西耶的*本书,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版的*后一本书。柯布西耶伟大的艺术征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凝结在他那些建筑作品中的古典灵魂、东方元素,对人、光、空间关系的感悟,以及他在建筑理念、功能、形式等方面不断前进与突破的创新精神,拒绝和因循守旧妥协的态度,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初的原点。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曼哈顿中城的繁华地段,如今已然成为一处现代艺术的圣地,是了解现代艺术的必看之馆,代表性藏品有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等。本书选择了馆内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作品,以期为读者呈现出欧美现代艺术的概貌。
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是西班牙为1929 年召开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而专门修建的一所综合展览馆。这里藏品丰富,展示了从罗马时代到20 世纪中叶的种类繁多的杰作,包括雕塑、绘画和手工艺品等,其中涉及诸多名家的作品,如埃尔 格列柯、迭戈 委拉斯凯兹、彼得 保罗 鲁本斯、卡纳莱托等。
伦敦泰特美术馆坐落于伦敦米尔班克地区的泰晤士河畔,是英国重要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囊括了从16 世纪至今的艺术杰作。书中包含威廉 布雷克、约瑟夫 马洛德 威廉 透纳、约翰 辛格 萨金特、约翰 威廉姆 沃特豪斯等欧美著名画家的画作及赏析, 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历史、主要馆藏及相关艺术家的生平。
从1964年到2020年,日本建筑界风云变幻的60年,也是作者隈研吾的60年。他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一路蹒跚走来,经历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到幻灭的过程,从纽约到东京、再到世界各地,一边工作一边寻求理想的建筑形态,直至今日,终于站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作者隈研吾截取了他人生中四个重要的节点,以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梳理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一一道明。 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 在这本书里,隈研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心意,在理想的地点建设一所理想的居所,你想要什么样的?你想让这个居所实现什么功能,满足什么样的情感需求,它又可能是什么风格的? 在这一点上,建筑大师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参考。《理想的居所》选取了世界建筑大师为自己、家人以及普通人设计的自宅作为案例,通过其这些自宅的建造、改建等的描写和评价,向读者展现居所包容并体现居住者的个性特色,尊重满足人的居住需求,沟通人与自然的交流等方面的智慧,为读者提供居住美学相关知识。
本书集齐上海建筑里从 A 到 Z 的 26 个字母,呈现 魔都 建筑顶部的魅力。从 A 到 Z,从高楼大厦到小巷深处,每一个 字母以抽象或象征性的形式呈现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这里既 有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又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东西方文化在 这里交融,为城市景观增添了观赏性和趣味性。 这组作品在2024年8月 IPSHANGHAI 视频号一发布就成了 爆款 。 上海发布 、上观、澎湃等在视频号、公众号、微博转发他想用摄影这一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记录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上海的快速发展。表达出比以往更精致、更繁荣,深入到上海内在的精神和文化。用不同角度展现出一个传统与洋气、魔幻与神秘的上海。树斌拍摄的 字母建筑 成了上海新的IP之一。
您知道北京故宫太和殿上、下檐的斗栱是什么类型的吗?知晓太和门里的天花是什么彩画吗?清康熙年间的殿试在哪里举行呢?每年的皇家祭祖又是在哪里进行的呢? 本书主要选取了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东路上的奉先殿和皇极殿,以及西路上的养心殿等十一处城门或殿宇,以北京故宫建筑中不可少的元素 斗栱,串联起全书的内容。从外朝的国家大事到内廷的颐养天年,从建筑形制到礼仪、节气,翻开本书,一幅幅与之相关的精美手绘图将缓缓展开,陪您一起了解北京故宫。 本书适合对传统建筑、对故宫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知名建筑师俞挺的首次建筑随笔集。建筑能靠想象力,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12篇生活随笔,以建筑介入日常生活;7篇建筑学理论探讨,在建筑实践的基础上确立建筑的游标卡尺,利用对偶在建筑学观念上进行创新;12篇建筑作品设计心路历程的书写,包括八分园、上海书城、独白美术馆、砼殿、钟书阁等,作者摒弃建筑术语,用具有体验性的、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一座座建筑建造的理念、过程和最后的呈现,作者认为,无论建筑设计有着多么华丽的建筑理念和形象,如果应对不了实际的困境,那终究是多余的。 本书用建筑美学诠释人的生活方式,并发展出中国式审美,既有对青年建筑师职业困境的解答,也有对高房价下年轻人在大城市生存之道的探讨;从詹姆斯 斯特林从来不好用的建筑到冬冷夏暖的美术教室,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是要体现出建筑的实用性,
美景宫的城堡是晚期巴洛克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美景宫建筑群的诞生是为通过其房间中的湿壁画和装饰来颂扬欧根亲王的形象,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成为奥地利民族艺术的守护者。哈布斯堡帝国的过去与欧洲的历史融为一体,通过长廊的展览室向我们讲述着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主要艺术运动。博物馆中对印象派代表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是全景式的,包括保罗 塞尚、克劳德 莫奈、皮埃尔 - 奥古斯特 雷诺阿等。早对分离派画作的购买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博物馆展品。这里对居斯塔夫 克里姆特的作品收藏中不乏其传世杰作,如《索尼娅 尼普斯肖像》《戴羽饰帽的女士》《吻》《朱迪塔I》。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会通过一些手段或媒介(技巧、裱框、结构、形式、风格以及图示等),更好地表达艺术作品的精髓。《绘画鉴赏方法》《版画鉴赏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建筑鉴赏方法》这五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 《建筑鉴赏方法》通过对2000多年来民用、军事、住宅和宗教建筑的分析,为每一座建筑提出了明确的 规定 :从植物的覆盖,到墙壁的方位,再到各个元件结构的开口,比如柱子和拱门。书中对每一个条目都下了明确的定义,并且根据我们的历史发展通过实例进行辅助说明。
潘诺夫斯基这本有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 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 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 精神习性 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了政治动乱的时期,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是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活动的主要方面;雕塑作品的风格平实,富有现实主义色彩。本书就先秦时期的高台建筑和瓦当、门窗等雕塑艺术进行了详细叙述, 从城市、宫殿、陵墓、建筑的装饰、装修和色彩、雕塑艺术等几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成就。
中国园林艺术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直至1951年才成立学科,汪菊渊先生是园林学科的创始人。本书以实物、遗址的田野考察为基础,广泛收集古代相关绘图绘画为印证,据历史文献叙述绘制平面想象图及想象透视图为参考,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和艺术传统,是系统、全面书写中国园林史之肇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为全书补充配图并作注,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精华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呈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征。明代园林 是融会两宋精细秀美的特点,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然而,如今我们所见的园林建筑,多是清代的遗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挖掘明代文人所写园记与明代史料,用图文诗意地“还原”出11座明代佳园,如“城市山林之巨丽”的弇山园、“中国罕见的几何形园林”的筼筜谷、“林环云拥的大山园”横山草堂、“田野耕读而洒脱自在”的澹圃……王教授运用独特的自然建筑学分析法,既有对单独景观的微观分析,又有宏观视角的解读;同时辅以200余幅精美手绘图,恢弘再现消逝于历史中的明代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