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市场上首本传统丹青版《山海经》,90后央美青年艺术家任才峰历时十载,重绘150幅绢本设色神怪图,《山海经》研究学者刘宗迪教授作长篇导读并全本注译。此版本《山海经》绘画基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创作,期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魔幻瑰丽的一面,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给大众。青年艺术家任才峰将现代意识融入古典绘画,符合当下国潮的审美。而作为上古时期记录地理物产、宗教神话的大书,它的原始文本更不应被忽略。"怪物之书"只是《山海经》的一个面相,刘宗迪教授的注译则从博物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切入,展现《山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本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作为大众读者的《山海经》入门读物。
《照夜白》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书名来自唐玄宗的名驹“照夜白”,取其字面的意象——水墨山水的黑是物象,是黑夜,白是空无、水和云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山中何所有”“时间中的风景”“空隙之美”“鸟之双翼”“山水小史”,合计70余篇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画作与自身的绘画经验,以散文般的诗性语言,立足山水画的笔墨、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一些司空见惯但有趣的话题: 辑“山中何所有”,回答的是“当我们看山水画时,我们在看什么”的疑问,文章从山水、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关系讲起,探讨诗歌与绘画意境的生成,山水如何从荒野变为人文景观。第二辑“时间中的风景”,分析中国画中暗藏的独特时空观,以及古人如何在画中营造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感,乃至所谓的“移步换景”又是如何实现的。第三辑“空隙之美”,以美学讨
提到艺术品,我们往往认为它们是被静态摆放的,但艺术品在成名前往往有着非凡的流浪之旅 常常伴随着神秘与历险,它们或许被盗窃、掠夺、成为遗产中的被争夺之物,有的甚至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革。 本书以时间轴串联,带领读者踏上诸如《阿诺菲尼的婚礼》《镜前的维纳斯》等世界名作的流浪历险之旅。在这趟颠沛流离的旅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艺术家、收藏家和商人)、多种艺术风格和艺术运动(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以及这些艺术品在旅途中的 经停站 (从国王的私人会客厅到银行家的办公室)。 一起来了解 高雅艺术 背后不太 高大上 的旅行吧。
王献唐一生经眼金石书画无数,善作题跋,内容多为考述源流,甄别真伪,评其价值,或兼抒心怀。文字或长或短,多博证详稽,释疑订谬,识见渊致,语言精峭,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具,曾撰有《金石过眼录》《金契石友小谱》等,惜已散佚。本书蒐集整理了王献唐所见鼎彝金石文物、历代书法绘画以及相关著述等所作题跋精品数百篇,按铜器、货币、印玺、封泥、刻石、碑版、砖瓦、陶器、书法、绘画等,分类汇编,并配有部分原件图片,其中多为首次公开,是研究金石书画之学的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王献唐全集》编纂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21ATQ001)成果之一。
孔子见老子和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师是两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在文献中流传不绝,也留存在汉墓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本书旨在结合文献与图像,通过分析七十余幅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窥汉儒和地方官员的内心世界。下编 画像石过眼录 ,详细记述了作者近三十年对此类画像的田野考察经过,并特意多附同一画像的多种资料图片,希望能为读者呈现更多细节和线索。
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 艺术史”的路径。
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 艺术史”的路径。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卢浮宫,一座闻名世界的博物馆,每年游客接待量达850 万人,收藏并展出人类有史以来著名和重要的画作。本书展示了其绘画馆的3022 件永久藏品。 全书遵循博物馆绘画收藏的四个区域性主题,即意大利绘画、欧洲北方地区绘画、西班牙绘画和法国绘画来划分章节,每一章中涉及的艺术家按照其出生年代排序。书中呈现数百位艺术家的珍贵作品,包括乔托、安吉利科、基兰达约、波提切利、曼特尼亚、达 芬奇、拉斐尔、提香、委罗内塞、卡拉瓦乔、凡 艾克、勃鲁盖尔、梅姆林、荷尔拜因、凡 戴克、伦勃朗、维米尔、丢勒、康斯特布尔、夏尔丹、克卢埃、大卫、德拉克洛瓦、拉图尔、弗拉戈纳尔、席里柯、安格尔、普桑、华托、埃尔 格列柯、戈雅、牟利罗、委拉斯开兹等。 书中为每幅画作标出名称、日期、尺寸、材质、展位和库存编号。艺术史专家安雅 格里比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千年壁画、百年沧桑 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是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千年壁画、百年沧桑 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 巡回展览的一个成果结集。项目将流失海外壁画以临摹、复制的方式 回归中国 。作品以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理念,以匠人匠心,运用传统工艺和材料,以文物层级的表现标准对壁画进行再现并在国内做展览与传播,这是国内首次以这种形式将流失海外的壁画做集中展示。 本项目以流失海外壁画为立足点,反映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是活化特有文化资源,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传承文明成果的实践个案。《千年壁画、百年沧桑 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由古代壁画传承与传播、壁画复制临摹技艺与作品、传统壁画访谈以及学术研讨会专家评价等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
中国年画在农耕文明下诞生与成长,包含着大量历史、信仰、戏曲、民俗的内容,又常用象征符号、谐音纹样来表现,被誉为 古代的百科全书 。承载中国民众精神天地的一幅幅画卷,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用年画的过程中完成对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年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自古至今的内心理想、祈愿憧憬、追逐期盼与审美情趣。年画的美既可以是端庄、娴静、童真、丰腴的,也可以是阳刚、庄严、神秘、缥缈的,还可以是恩慈、朴拙、诗意、浪漫的。 在《最美中国年画》一书中,编者精心挑选了遍布全国各年画产地的代表性作品,共计445张,以门神门画、神像纸马、节俗生活、美人娃娃、戏文故事、博古胜景六个大类分别展示,从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多重角度再现年画的独特审美系统。 正如著名汉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谢耶夫(阿理克
本书是次对陕西境内出土的蒙元时期墓志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搜集这一时期的墓志八十八方,墓志资料大多为首次披露,是迄今为止对陕西出土蒙元时期墓志次也是全面的一次整理和出版工作。墓志内容涉及蒙元时期陕西重要家族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墓志早刊刻时间为蒙古定宗三年(1248),晚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历史跨度从蒙古族建立元朝的前夕,到元朝逐渐衰亡的末期,故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尤其是考古部门科学发掘出土的墓志,其墓主姓名及身份明确,解读这些墓志内容为研究这一时期墓葬资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体例借鉴近年碑刻图书出版惯例,每方墓志独立成篇,依次著录卒葬时间、行款书体、撰书人名、志文首题、志盖标题、形制纹饰、出土时地、存佚状况、主要著录等内容,之后插入图版,标点录文,在收录拓本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