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都可以进入非遗的候选名单,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邮票对非遗保护的推动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于普及非遗常识、唤起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方寸天地 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集邮日历用邮票图稿浓缩了中国非物质遗产精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并提炼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用300多张非遗邮票,一日一图,一图一文,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东方美学,让读者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惊喜的新一天。
本书收录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精品邮票。 作者以时间为纵轴,以主题、重大事件为横轴进行分类,几百幅全彩高清邮票一览无余。 该书稿图文并茂,讲述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历史和人物故事。 小小邮票,见微知著,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篇章。
本书共七部分,即:清代邮驿、邮政史料;海关试办邮政时期;清代国家邮政时期;*邮政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珍罕邮品。还收录了部分邮票设计草图、石印版模、样票、未发行的邮票以及封、片、简等。 《中国邮票博物馆馆藏珍品选》藏书票用稀世珍邮“红印花小字当壹圆”作主图,引人注目,又巧妙地提示了书中的内容和份量。邮票博物馆的徽志放在上方正中,表明了“红印花小字当壹圆”乃镇馆之宝。但主图采用的是新票,若用存世孤品的旧票就更妙了。57×87毫米的小规格藏书票放在专印有方格的一页空白纸上,格外醒目,堪称藏书票中之精品。
《女士藏书票》出版于1895年,是研究西方女士藏书票的 早专著,也是西方藏书票研究的经典之作,作为收藏家和书迷的指南手册,它体现了欧洲藏书票收藏和研究黄金时期的成果。 诺娜?拉布谢尔在书中追溯了女性藏书票的历史,介绍了那些尤为引人关注的藏书票,既涵盖知名藏书家的趣味,又彰显藏书票独特的设计美学。书中列出了由许多知名藏书家提供的17世纪和18世纪女士藏书票清单,大部分藏书票附有藏书者的姓名和年份。除介绍英国17、18世纪有日期和无日期的女士藏书票,本书还介绍了女书迷、女性纹章、当代设计师的女士藏书票、女设计师、女士藏书票上的格言、外国女士藏书票、联合藏书票等,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吴静和教授新作《邮票上的林业史》问世,对于广大集邮爱好者特别是林业系统的集邮爱好者来说是一件值得欣喜之事。吴静和先生是我国林业经济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集邮爱好者。她先后筛选了1400多张涉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邮品,以6个专题众揽林业史,而且每枚邮品的背后都有特定的故事,涉及人文、自然、地理、生态、经济领域。
这部续集是作者在1998年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出版之后,又历经十余载撰写的新作。全书分两编:第一编"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概论",仍按照"新版"的内容和形式编排,但内容均是新补充的;没有新内容补充的某些概论,在"续集"中删除。新增加了纪念邮资封、片的研究概论和研究与鉴赏。 第二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上的百科知识",主要撰写了继"新版"之后的1996~2005年发行的邮票上的百科知识;对每套邮票的历史背景、每枚邮票图案内容涉及的知识及其艺术创造,进行了准确地论述和赏析。全书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大型集邮工具书,是集邮文化生动具体的体现。
藏书票是一种微型版画艺术,外形小巧且蕴含着深厚的艺术、美学与文化价值,被誉为 版画珍珠 纸上宝石 书中蝴蝶 。历经时代变迁,使其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日渐凸显。作为藏书票的收藏者和研究专家,哈代以对藏书票的极大热情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梳理了欧美藏书票的起源与发展,全面介绍了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藏书票的历史。作者大量列举了著名藏书票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图案风格、收藏者背景及特殊种类的藏书票介绍等,讲述了围绕藏书票发生的有趣故事。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枚枚珍贵藏书票的神奇世界,一幅幅欧美近代社会史的精彩画卷。
《萨马兰奇奥林匹克体育邮票全集》收录了萨马兰奇先生捐赠给奥林匹克博物馆的全部邮票藏品,是萨马兰奇先生多年收集的从l896年雅典奥运会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各国发行的奥运会邮票;所有邮票均为四方连,十分珍贵。本书通过萨马兰奇先生收藏的奥林匹克体育邮票,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展示了邮政发展、集邮文化与体育的密切联系,弘扬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本书收集的这些珍邮藏品按每届奥运会的时间顺序编排,其中夏季奥运会4卷、冬季奥运会1卷。每届奥运会邮票中,将主办国发行的邮票排在前面,之后按发行该届奥运邮票国家(地区)英文名字母顺序编排。邮票下的文字说明均为中英文对照,方便海内外读者阅读。 本书宜赏宜藏,是集邮爱好者、体育爱好者、奥运收藏品收集者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既可作为工具书,又呵当作画册
秦克诚所著的《方寸格致--邮票上的物理学史( 增订版)》通过约四千张美丽的邮票,对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当代,作了生动而系统的介绍,并穿捅了不少科学家生动感人的趣事,可读性强。本书并不过多讨论专业内容,而是侧重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侧重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至于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细节,则点到为止,力求让读者对科学本身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联系有更多的领悟,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高校教师,对于其他广大读者,包括中小学生,特别是立志成为爱因斯坦的青少年,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雕刻时光 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以中外 凹版雕刻 艺术为主线,多层面多视角展示了这一界域的来龙去脉与魅力。与凹版雕刻要有聚焦一样, 雕刻时光 叙说的聚焦点,正是人们熟悉的邮资凭证,即有着 国家名片 誉称的 博大 而 精微 的邮票。 这部书回顾了中国邮票凹版雕刻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名家名作,让还在躬耕于方寸艺术领域的邮票的雕刻家、设计家、集藏家、印制专家以及美术家等人物出面,以见证者、亲历者、评论者等多个视角,讲述了邮票以及在邮票中 尽精微 的艺术创作。就这样, 雕刻时光 引领着我们走进了邮票设计与雕刻的艺术世界。
本书以航空和邮政史实为主线,结合邮票、封、片的信息讲述世界航空发展的历史。以时间序列,依航空发展阶段设立篇章,以航空知识和集邮知识融合的视角精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900余枚邮品素材。在介绍航空发展历史的同时,展示邮票、封、片的信息。不论是航空爱好者、集邮爱好者,还是航空和集邮双重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这,正是笔者的期盼。
邮票图说世界遗产 ,在近年来国内外对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不断加强的大环境影响下,具有广阔拓展空间的世界遗产专题集邮,日益受到我国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的关注。自1987年起,世界遗产名录上开始有了 中国 的名字。在集邮界,1996年前后(准确时间记不清了),朱祖威先生在一家集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世界遗产邮票的文章。这可能是集邮 圈子 里较早提到世界遗产的文章。在国内外对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不断加强的形势影响下,我国集邮爱好者们逐步发现,世界遗产专题集邮大有文章可作。截至2008年,全球已有世界遗产878项,涉及145个国家。展望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 文件柜 里,迄今还 摆放着 185个国家的1468项申遗报告, 排队 等候审批。由于世界遗产专题集邮具有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特征,难怪它能吸引越来越多的集邮爱
1992 19 中国现代科学家(三)(J)熊庆来(1893 ~ 1969), 云南弥勒人,早年留学比利时、法国。*著名数学家。汤飞凡(1897 ~ 1958), 微生物学家,成功地分离出沙眼病毒,国际沙眼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张孝骞(1897 ~ 1987), 湖南长沙人,著名内科和消化系统专家。梁思成(1901 ~ 1972), 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专家。魏楚予设计,1992 年11 月20 日发行,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印制。
早期邮坛(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其重要性和邮学价值,是构成中国集邮通史和专业史的核心。研究早期邮坛的上海集邮文献有助于考察、梳理中国邮政史、邮票史、集邮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本著以甄别抢救清末民国时期上海集邮文献为主旨,将散见于清末民国时期各种报刊、文集、日记等文献中的有关集邮资料进行剔抉爬梳,置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于中国集邮史、邮政史、邮票史的大视野中,从文献学视角系统记述从1872年至1949年上海集邮文献的编辑、出版、发行状况及其特点,客观评价这一时期上海集邮文献的历史地位。并且力图将集邮文献史这一课题扩展深化,挖掘华邮珍品、邮商行业、邮票拍卖、邮会、邮展以至新邮炒作、邮票造假等在当时集邮书刊披露的史实遗闻。 《上海集邮文献史(1879-1949年)》分为六编。*编 上海邮
耿守忠、杨治梅编著的《中国邮品辨伪推荐(续集彩版)》是继彩版《中国邮品辨伪推荐》之后,作者在研究和鉴定邮资票品真伪领域所取得的近期新成果。《中国邮品辨伪推荐(续集彩版)》介绍了近260种邮资票品的真伪鉴定,均是作者亲自研究和鉴定过的;也均是在彩版《中国邮品辨伪推荐》中没有介绍过的或虽介绍过而后来又出现的新的伪品。因此将这部书称为续集。续集在鉴定的邮资票品分类上,较前集更为科学、严谨,将伪品细化为伪造品、变造品、臆造品、仿制品;所鉴定的伪品,大多是现今邮市上新出现的利用高科技伪造的可乱真的很好级的。在鉴定方法上更为简捷;在展示真伪不同的显微照片放大倍数上又增大,清晰度更高,孰真孰假,一目了然,令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