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早期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Op.4)作于1827年,但是直到作曲家去世后才出版,还有一首是用时两年(1837-1839)才完成的《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Op.35)。本书《b小调钢琴奏鸣曲》(Op.58)是上述两首作品的后续。自1844年几位亲属来巴黎探访之后,肖邦就专注于他的第三首,也是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58)的创作。同年12月,肖邦对出版商施勒辛格(M.Schlesinger)宣布该作完成。 本曲集最后所附的“注释”中,罗列了相关文献之间音乐记谱差异的详尽比较(包括一份草稿、一份原稿,以及出版于法国、德国和英国的三份首版),并对其中的比对给予相应的评注。本版本中以斜体标记的指法源自上述文献,而圆括号里标示的则是对文献中一些可能是由疏忽而致的缺漏的补遗。 编订者诚挚感谢华沙波兰国家图书馆(Biblioteka Narodowa)和肖邦研究会,承蒙他们
本书是关于孤独的一幕幕剪影:作者用精妙的笔触,勾画上班族的你,电影院的他和只能跟金鱼、猫咪为伴的我。 本书是关于孤独的一组组冥想:作者用温柔的色调,绘制出你的,他的独特,我的异样,在这样的冥想中,世界诠释孤独,孤独疏解心灵,心灵注释美好的点点滴滴。 本书是关于孤独的一次次漫步和告别:告别疲惫和伪装,告别无谓的欢聚和扰攘,作者和我们一起在孤独中寻找安谧、芬芳。
画好人物画很难,因此,在当今的中国画坛上,画人物画的人真不多。苏维贤的性格内向,才华横溢,艺风高雅,艺德高尚,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其笔下的画能传情,话从画中说,静止之中见动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寒暑,陶醉之间生味觉,艺术造诣颇为高深。 苏维贤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多有涉猎,手法不拘一格,水墨、重彩、线描、变形、写实无不探求之。
中国绘画大家听到的较多为宋画,但是明代的绘画在中国绘画世上也是重彩的一笔,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此书收录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的花卉作品20余幅,其中有细腻的工笔作品,也有率意的小写意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变。适合美术爱好者欣赏临习。
《纳塔丽·格朗热(精)》的作者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纳塔丽·格朗热(精)》收录《纳塔丽·格朗热》与《恒河女子》两篇。《纳塔丽·格朗热》是杜拉斯1973年创作的电影脚本,同年在杜拉斯的住所里拍成电影。在杜拉斯的作品中,《纳塔丽·格朗热》独树一帜,它跳出了杜拉斯心心念念的主题,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恒河女子》是《劳儿之劫》与《副领事》的延续,也是《爱》的剧本形式。同年在杜拉斯常住的滨海特鲁维尔排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