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旅游文化千问》集纳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资料,通过问答的形式,详尽介绍了苏州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是一本关于苏州旅游知识的汇编类图书。《苏州旅游文化千问》采用“一问一答”的编写方法,形式比较活泼,也便于阅读,选择性和针对性较强。书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各个部分还有相关基础知识的介绍。将苏州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和旅游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是《苏州旅游文化千问》的一大特色。《苏州旅游文化千问》既可以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的实务资料,也可以作为市民和旅游者了解苏州旅游文化的参考书籍。
青岛是闻名中外的海滨旅游城市,蔚蓝的大海,青翠的山峦,温润宜人的海洋性气候环境使青岛成为中国魅力的海滨城市。同时,青岛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古代文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近代城市,又使青岛充满着迷人的文化神韵。历史无言,逝者如斯。今天的城市日新月异、步履匆匆。而拂去历史的风尘,我们依然需要从城市历史的“文脉”中汲取营养。《青岛名人故事》是鲁海先生继《老楼故事》、《老街故事》、《青岛旧事》之后的又一部记录青岛人文历史的通俗读物。该书以名人故居为线索,记录了50余位历史文化与科技名人在青岛的人生经历及生活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岛城市文化的脉络。站在21世纪的起点回望,历史的背景虽已渐渐远去,而历史所赋予城市的文化性格与底蕴却一直向前延伸。
六朝古都,水陆通衢,缱绻女儿红,威武风,柔情豪情都如秦淮流水,在这里尽情铺陈。然而,她所遭受的劫难,仅历史上记载的大毁城就有六次。佛说,大悲而后大能、开悟,即为佛。南京,是为“不死的南京”。《不死的南京》是全景式描摹南京的现代人文读本,诠释的是南京的厚重历史,更是南京历久弥坚的内在气质。全书深度透析南京自然地理、人文遗迹、街区建筑,定格每个重大历史时刻,解密隐匿城中的名人轶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城?迹”、“城?品”,以及“城?风,其中包含古都记忆、民国烟云、影像回放、山水形胜、书香琴韵、建筑音符、名流情怀、街区履痕、美食寻踪、金陵风物。
本书是《齐鲁民俗丛书》其中的一本,难得的亲切乡土教材。作者山曼等人深入民间细致调查、忠实记录,继而组织材料行诸文字,配合照片与图画,生动鲜明地展现了山东民间玩具的独特风格,使人们从一个细小的角度窥探出山东人的别样风情。书中描述了胶东绣花荷包、绣狮,潍坊杨家埠风筝,滕州木玩具十八般兵器等众多典型的传统特色玩具,意象丰富、趣味充盈。
芬兰出生的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以他对空间、光线及材料的独特运用,以及他的作品丰富的艺术自然和人文主义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本书收集了阿尔托的100余件代表作,场址包括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每个场址均有方位图.建议的参观安排和详细的描述,使读者和旅游者可以深入了解芬兰的历史文化和阿尔托的全部作品的表现意义。本书可供建筑院校的师生及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毛泽东是一位天生的地理及智力方面的探索者。从韶山到北京,83年的时间里,他在中国版图上匆匆地行走。中国20多个省份的城乡留下了他的足迹;从韶山的农家小屋,到井冈山的八角楼、延安的窑洞,再到中南海游泳池,他住过的地方在1000处以上。 地理因素影响着毛泽东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本书正是试图将这种关联揭示出来;揭示毛泽东的足印曾跨越哪里,那里又发生了什么?试图融合时间与空间这两条轴线,探究毛泽东的思想形成与演进。并试图做到以历史随笔式的文字,发现地理,经纬历史,缩放事物。
从11世纪的宋朝年间到20世纪50年代,茶马古道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贸易要道,因早年中原人与西藏游牧人之间的茶马互市而得名。而今,这片总长约3000公里的庞大土路网已被一段段铺上柏油供车辆通行,沿途的千年遗迹很快将不复存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麦可?山下追寻茶马古道多年,贴近变迁中的西藏面貌,在茶马古道消失在西藏的云雾中之前,留下了古道的传奇与神秘。
本书属于历史类书籍,2007年出版,从它的问世到现在,它始终高居榜之首(08年再版的书面上添印了BEST sellers字样)。作者以一种新颖、独特、生动的方式把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栩栩如生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他俨然一位热心的导游,带着读者从凌晨到夜半,一个 时间游览一处地方,边逛边细细地讲解:古罗马人的言行举止、穿衣打扮、饮食习惯,当时的帝国首都的建筑特色、环境、文化等等。这书给读者的感觉似乎不是捧 书在读,而是跟着一架摄像机在观察那一幕幕真实的画面……
《寻找中国美古建筑 徽州(第2版)》是一本探访徽州古建筑的旅游书。书中甄选了宏村、棠越、西递、呈坎等27个徽州地区著名的古村落、古建筑,对徽州传统的建筑文化技艺,如四水归堂、石雕木雕、马头墙、门楼等徽派建筑精华,通过平实的文字、精美的图片,以简洁清晰的拉线手法展开介绍,带给读者更加轻松直观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使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古徽州的文化、历史、内涵,使你的徽州之旅更有价值。
隋唐两朝处于帝制时代的鼎盛阶段。这两个王朝均奠都关中,因而其帝王陵墓基本上都分布在关中地区。隋代共有3座帝陵;唐代有18座,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关中十八陵”。这些陵墓都分布在关中北部的平原和群山之间。若以长安城为中心,东连泰陵,西连乾陵,可形成一个102度的扇面,东西长150公里,总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隋代诸陵及唐代之献、庄、端、靖四陵系堆土而成,其余均依山而建。陵园坐北朝南,皆有地面建筑和地下宫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讲,陕西地区的帝王陵寝是周秦汉唐历史的缩影,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财富,在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需要我们努力保护与开发。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陕西地区的五十多座帝王陵寝进行了新的探索。有些陵寝内容丰富,论述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