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经济思想的精髓。该书是继《国富论》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巨著,其宗旨是为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从内容上看,其整个理论体系由价值理论、分配理论、货币理论、自由贸易理论、经济危机、赋税六部分构成。李嘉图以分配论为中心,使货币学说与劳动价值论互相联系,将劳动价值论贯穿其始终;李嘉图积极主张自由贸易,但只承认局部的生产过剩,否认现实的经济矛盾和危机;他对赋税的结论是:的财政计划是节流,的赋税政策就是减少赋税,因为任何赋税都会在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
新自由主义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执思想界之牛耳,不仅在学界登堂入室,成为支配性学说,而且在政治、经济领域具有压倒性的地位;不仅在欧美称霸,而且君临拉美、非洲、亚洲,甚至在中国也影响渐大。至80年代苏东阵营瓦解,新自由主义更踌躇满志,环顾世界罕有对手。撒切尔夫人由此提出了“别无选择”的惟我独尊口号。面向21世纪的人类难道真的舍此无他、别无选择? “别无选择”这一口号过于独断,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自恰,如漠视平等、限制民主和自由人权的双重标准,而且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人类的选择本来就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有多种选择。这不仅符合自由的价值与人权,而且更可能符合实际,对世界文化发展而言也不啻是福音。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Alfredo Saad-Filho)伦敦
《宪政经济学》讲尽管基于个人主义,经济学的“效率”是指社会和谐的境界。任何一个人以损害别人为代价的财富增进都不符合帕累托的定义。所谓个人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含义是“只能以个人为单位感受成本和收益”。这又被布坎南称为“主体性”,这也意味着每个人要为自己而不是别人的利益而奋斗。因此。经济学在判断有否效率时别无他途,只有看经济当事人自己是否“同意”。在多人的社会中,人们不仅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还通过他们之间的合作或交易获利。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一个人的“同意”意味着他认为这一交往行为给他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而“不同意”则意味着相反的情况。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历了政治上的保守统治和经济上的高速发展;而在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选举政治也发生改变。《体制转型:日本政治经济学的比较动态研究》通过比较这两个时期的不同动态,揭示了日本一种体制上的转型。在这种体制转型中,日本的政治经济已经深刻地偏离了以往的形式,社会经济联盟、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公共政策框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日本政治比过去更加难以预料。《体制转型:日本政治经济学的比较动态研究》认为日本的困局根源于早期的经济成功。这为我们理解影响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关键性变化提供了创新性的框架,因此满足了读者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