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深受北京大学学生欢迎的宏观经济学讲义。这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既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理论,也给出了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完整框架。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的债务问题、中国的金融乱象等鲜活经济现象在统一框架下得到了深度解释。 这本书以本科生能接受数学水平介绍了均衡宏观经济学,可以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无缝衔接,因而是同学们进入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便捷进路。这本书也紧跟中国经济实践,对重要现实问题给出了解释,从而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形成对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为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提供灵感。
本书是华泰证券的研究分析报告,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九章概述了近两年的国内国际金融形势。这九章分别是需求侧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供给侧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物价,货币政策,金融稳定,财政政策,利率为轴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美元周期、人民币汇率与大国博弈,国际比较系列研究。本书内容翔实,辅以多张图表,形象地说明了各指标的走势,比较直观,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本书内容翔实,辅以多张图表,形象地说明了各指标的走势,比较直观,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为何会那样严重和漫长?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都困惑着经济学家们的问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本 伯南克甚至将美国大萧条称之为依旧无法触及的 宏观经济学圣杯 。但是1990年至2
本书是《金融海啸与我何干》、《看不懂的中国经济》作者韩秀云的又一部经济知识普及作品,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身处现代社会,如果你不懂宏观经济知识,看不懂汇率、利率、税率的变化,不知道GDP、消费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率,就无法投资理财,无法选择职业,无法经营好企业,甚至无法调控好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 作者认为,每个人、企业和国家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宏观经济知识,了解一些经济规律,学会一些经济指标,进而可以自主判断出股市、商品市场、汇市、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顺应经济的大势,减少风险,保护环境,让生活更美好。 本书共23章,结合中国的国情、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和人民的生活,将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生动浅显地展示给读者。作者旨在通过这本书,为读者打开通向宏观经济知识的一扇窗户,学习
本书是配套于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第七版)的学习手册,每一章包括学习精要、习题解析、补充训练三个部分。学习精要部分对本章知识点做出精要提炼,习题解析部分提供本章课后习题的答案及详细解释,补充训练针对课后习题未能覆盖到或者覆盖密度不足的重难点,提供一些补充练习题。 本书适合经济学本科生及考研考生复习使用。
《暴力与社会秩序》在一个较为广阔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框架中研究暴力问题,揭示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是怎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我们称之为自然 (natural states)的社会里,暴力的限制是通过对经济的政治操控而产生的特权利益(privileged interests)来达成的。特权使暴力不至于被强势的个人滥用,但这么做无疑又会阻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反之,现代社会则是通过开放经济与政治组织的权利,培育政治与经济的竞争,来限制暴力的。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秩序,以及为何开放的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较为发达、何以有25个 由一种社会秩序转型为了另一种,提供了一个框架。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在学习和教授过程中,由于有比较严密的数学推理和基本模型,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般的教授风格和逻辑体系。但是,什么是宏观经济学?是报纸杂志上报道的一系列数据,还是学术报告中鲜活的案例?如何教授宏观经济学?我们需要牺牲真正的经济学内容而一味换取和追求轻松的表达方式吗?是否会在过分紧密联系流行话题的同时忽略了学术上令人深思的挑战? 罗伯特 J.巴罗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正确阐述经济思想和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还提供给读者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材所缺的一种统一的方法一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作者用较为简单的数学推导,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见模型,并在每章结尾处配备问题与练习、术语解释等辅助内容。以方便学生使用。
这是一部由当代经济学大师级人物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沿袭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用词简洁但非常有穿透力,寥寥数语即将经济学原理说得精髓尽现。本书新颖的结构安排和寓原理于真实世界分析的叙述方式,把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如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开放经济等说得通透明白,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中理清思路和方向。 《宏观经济学(第四版)》增加了更多的 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 案例,适合初涉经济学的读者使用,也适合学习过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想了解其中细微之处的读者阅读。
本书作者在《西方经济学》(第七版)教材基础上编写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上述《西方经济学》(第七版)教材的“简写版”,更好地服务于高等院校较少课时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作者在编写这本《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时力求做到:*,既涵盖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尽量突出重点,让读者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和把握原理;第二,以文字表述为主,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第三,删去一些章节和所有章后“结束语”,以减少篇幅, 简明扼要;第四,每一章仍旧设立一些重要的复习与思考题,以便于读者复习和消化。(本书习题全部取自高鸿业版 《西方经济学》(第七版),答案可见由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本书涉及宏观经济学核心问题 增长和波动的主要理论。全部内容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展开,总体框架分为四篇,前三篇是波动理论,第四篇是增长理论。在参考国外十几部高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上,本书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课程体系清晰、条理分明、重点要点突出,吸收了本学科的新成果,并对前沿予以评价,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内容接轨,具有系统性、前沿性的特点。 本书配有教学课件,可以免费提供给任课教师使用。如需要,欢迎填写书后的 教师反馈及课件申请表 索取。
本书是2010 年出版的Macroeconomics 19版的中译本。它几乎凝结了萨缪尔森先生*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 全书共四编17章:包括基本概念、现代混合经济、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概述、经济活动的衡量、消费与投资、资本、利息与利润、货币与金融体系等。在保持 把注意力始终放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这一风格的前提下,本书对货币和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与经济、开放的宏观经济等做了重点论述或重写,对前言的理论与实践、汇率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以及现代混合经济做了全新论述。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及教师,MPA、MBA、IMBA、EMBA学员及教师,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理论研究者,以及所有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
世界亿万生灵中, 人类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人类的经济繁荣因何而来?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人口转型如何发生? 发展水平又为何相差如此悬殊?古往今来,无数有识之士力图探究这背后的原因,尝试解答增长之谜的 问题。 本书作者将利用独创的“统一增长”框架,带领我们回溯智人走出非洲以来的人类发展史。作者认为,地理因素、迁徙进程影响着各个社会的文化和制度,并作用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巨型历史齿轮”, 终决定了各个社会和 跨入现代文明的时机和方式,形成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 历史的影响深远悠长,未来却不是命中注定。历史齿轮将继续运转,因地制宜地采纳合适的政策措施和价值观,将帮助实现人类的普遍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