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深受北京大学学生欢迎的宏观经济学讲义。这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既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理论,也给出了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完整框架。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的债务问题、中国的金融乱象等鲜活经济现象在统一框架下得到了深度解释。 这本书以本科生能接受数学水平介绍了均衡宏观经济学,可以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无缝衔接,因而是同学们进入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便捷进路。这本书也紧跟中国经济实践,对重要现实问题给出了解释,从而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形成对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为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提供灵感。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实际利率逐渐下降,并呈现出将长期持续的趋势。在有效利率下限的约束下,亦即在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究竟怎样调整财政政策,才能避免世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实际上,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国的政策实践已经引发了经济学界对财政政策作用的重新审视。在本书中,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 布兰查德分析了导致利率下行的诸多原因,并结合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和实践例证,深入探讨了低利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今发达经济体政策的实际影响。
《国富论》中亚当 斯密解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因何而富有?作者从劳动价值理论、分工理论,货币及价格的解释以及利润工资、地租、资本、税收、贸易等等的分析。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结合在一起,以大量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巧妙采用丰富的生活实例来诠释经济学的现象和道理。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包括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理论等,就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过程做了比较系统、清晰的描述。 经典语录: ★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英)亚当 斯密《国富论》 ★从来不向他人乞求怜悯,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人谈自己的需要,而是只谈对他们的好处。 (英)亚当 斯密《国富论》
《宏观经济学原理》是美国各大学普遍采用的经济学教材之一。本书三位作者都是著名经济学家。作者 卡尔 凯斯 教授是美国经济学会(AEA)经济学教育委员会成员,常年教授经济学基础课程,对经济学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另外两位作者, 雷 费尔 教授是耶鲁大学研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专家, 莎伦 奥斯特 教授是耶鲁大学研究产业组织的专家。本书语言流畅,讲述清晰易懂,对数学的要求仅为初等水平。 作为历久弥新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本书有以下特色: 一是与时俱进。 本书系第12版。篇章结构千锤百炼,反映了美国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观点。第12版继续改进了习题,改进了若干章节的结构以增强可读性,增加了第21章 对研究的批评性思考 ,并在各章结尾增加了许多新习题。 二是先进的教学理念。 循序渐进的结构,强大的工具库, 故事 图形 方程式
本书从国富的源泉,即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即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 工资、地租和利润。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震动。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该书也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将市场比作 看不见的手 。几百年来, 看不见的手 已经成为市场的代名词。 《国富论》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 □□ ,它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本书曾被评为有史以来Z
本书是配套于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第七版)的学习手册,每一章包括学习精要、习题解析、补充训练三个部分。学习精要部分对本章知识点做出精要提炼,习题解析部分提供本章课后习题的答案及详细解释,补充训练针对课后习题未能覆盖到或者覆盖密度不足的重难点,提供一些补充练习题。 本书适合经济学本科生及考研考生复习使用。
本书纳入了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新颖观点、*议题和现代方法,不仅重视新的理论发展,更注重近年来证实或证否既有理论的经验性研究。具体看,本书分为四篇共11章:*部分(第1章)国际宏观经济学导论简要介绍本书涉及的三大议题:汇率、国际收支及相关应用和政策问题。第二部分(第2-4章)首先介绍与汇率和外汇市场有关的基础知识,转而分别论述长期汇率决定的货币理论和短期汇率决定的资产理论,并进一步说明二者是如何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以及这个完整的理论在不同汇率制度下是如何运用的。第三部分(第5-7章)除了介绍国际收支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开放经济凯恩斯模型外,更重要也是独具特色的一点是将国际收支与金融自由化的成本收益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了解源自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的宏观经济活动的实际收益 这是一个学生必须学
本书作者在《西方经济学》(第七版)教材基础上编写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上述《西方经济学》(第七版)教材的“简写版”,更好地服务于高等院校较少课时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作者在编写这本《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时力求做到:*,既涵盖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尽量突出重点,让读者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和把握原理;第二,以文字表述为主,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第三,删去一些章节和所有章后“结束语”,以减少篇幅, 简明扼要;第四,每一章仍旧设立一些重要的复习与思考题,以便于读者复习和消化。(本书习题全部取自高鸿业版 《西方经济学》(第七版),答案可见由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宏观经济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宏观数据是观察经济运行的窗口,也是分析经济形势的根基。但很多耳熟能详的宏观数据,多数人对它的统计方法、指标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分析,理解并不透彻,以此为基础做宏观研究也易出现偏差。本书作者长期在金融机构做宏观研究,以“实用和有价值”为导向,对常用宏观数据做系统和深度的分析,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本书受众面极广,可以作为金融从业者、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宏观感兴趣者的枕边书,成为他们掌握 高阶应用宏观知识的敲门砖。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对于事件场景和边界条件的认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时候,把场景和边界界定清楚之后,事情的症结就已经找到了。事情演化的方向,常常也已经清楚了。 这或许就是徐远教授能够屡次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做出异于常人的把握和预测的原因。他用自己理解和总结的经济分析工具,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宏观经济的具体问题,其结论不断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在治学道路上的挣扎和思考,是他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心得、对于经济学大师思想的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些学习心得和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
像高收入经济体经历的那样,中国在人均收入达到门槛值以后也迈入了从制造到服务的经济结构转型期。 这一转型既反映在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性变化上,也反映在城市格局的变化上。例如: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增长越来越落后于对教育、医疗和体育文娱的服务消费增长,大量的劳动力、企业甚至城市面临淘汰压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竞争中获胜,大城市在城市竞争中获胜。经济结构转型还改变了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宏观经济波动从工业化高峰期的 易热难冷 转向了 易冷难热 。本书结合高收入经济体的经验,深入剖析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特征及其面临的突出短板,重新审视了当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主流观点,并提出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作者还特别指出,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观念的挑战是我们需要直面的底层矛盾。观念是制度和政策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