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蕞新研究成果。全书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
本书聚焦一个大国惊心动魄的起飞进程,看经济转轨,观财富流变,剥开利益博弈与政商纠葛,凝聚增长的思考与制度变迁中的智慧。 本书精选《南方周末》经济版块发表的名家优秀作品,旨在关心民生,重视创富指导,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更可为读者的创业致富提供强大的助力。
《中国经济2025:结构筑底与化危为机》在剖析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世界经济的主要症结和时代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势能。如今世界经济正处于两个繁荣期之间的过渡期,推动上一轮繁荣的动能已显著衰退,中国唯有调整经济结构、顺应科技文明、切换发展动能,才能在经济结构性筑底中化危为机。 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地缘冲突加剧,逆全球化思维甚嚣尘上,新旧产业青黄不接,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世界经济走出衰退泥潭。困境之下,中国有自己的化解之道:以超级工程为代表的诸多大国红利,多元新兴产业合力接棒旧支柱产业,抢占科技红利与数智高地,把握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机缘,上述要素将共同构成下一阶段中国实现经济筑底的主要动力。多重挑战之下,中国必须全面强化自身多元优势,方能在结构筑底后进入下一轮繁荣期。 《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是温铁军及其科研团队长期努力开 展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成 果之一。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从崭新的角度传递了中国发展的经验 和教训。它分析了中 国自1950年以来经历的主要危机及其克服的办法。它总结了中国改 革和发展的路径,展示了中国如何成功实现软着陆,并利用危机进一 步发展。
经历过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代人,为什么还会 老后破产 不工作就活不下去?百岁人生时代的到来究竟是实现了人类的长寿梦,还是加剧了长寿风险? 工地周边指挥交通的保安员、办公楼里穿着制服的保洁员八成已过了 70岁,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越来越多地重回职场。与此同时,大公司里的中年人却逐渐失去立足之地,只能坐等退休。年轻人越来越难找到理想的职位,开始为几十年后的退休生活而焦虑 现代社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过往的人生经验将不再有效。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直击日本社会面临地狱级难度困局的深度报道引发热烈反响,为了避免这样的未来,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中国的经济制度》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惊人奇迹和骄人成果,完整地阐释了对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作为张五常对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制度潜心研究后收获的精华之作,书中凝结了近几十年来,他长期深入调查和思考的成果。张五常持续关注中国的经济改革,致力于佃农分成、公司性质、合约理论等研究。他从合约约束竞争的角度出发,将中国的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庞大的合约组织,提出了中国地区竞争的特点是县际竞争,并对由县一级行政区划引发的经济现象做了合理且详细的论述。这一分析触及了制度经济学一个没有人到过的*。
本书选择了2005-2015十年间,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人才计划 15-20名学员的人物故事,以作者自述的形式,回顾个人在时代背景下、在乡土社会中,青年人的成长经历,并在与土地、与乡村、与农民的互动中,反思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甚至社会变迁的关系。
《变革中国》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 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书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它展现给读者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 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来社会发展的一条既定之路。中国不能沿袭美国华尔街式的金融衍生之路。 ②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看金融实践的问题。金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全球面对危机难有作为的根本原因。中国金融市场的穿透性监管正逐步走出一条和美国截然不同的道路。 ③从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看金融体系风险的根源与演化逻辑,解读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内在机制和新特点。美国货币放水救市政策加剧了金融畸形繁荣和产业空心化问题,引发市场动荡。作者探讨了让市场有效运行的治理方式。 ④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以及当前各国的问题看中国金融新使命。立足全球,解读各老牌金融国家与新兴金融体所面临的问题。在全球金融格局和货币体系的新趋势下,探寻中国特色金融之路。 本书既可以作为大众了解金融现状的科普性读物,也可以为相关金融从业者和监管层提供现实的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国之治 置身事内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 者 兰小欢著 出版时间 20210801 I S B N 9787208171336 定价 65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9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新质生产力 的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关键力
在工作过程中,在企业和地方发展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瓶颈乃至危机,如果能够运用重组的思维方法,逢凶化吉、摆脱困境,那无疑是一大幸事。 在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从中他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其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其妙趣在于“随心所欲不逾矩”“柳暗花明又一村”。本书辑录了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遇到难题时以“重组求突破”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本书共分两个部分。 一部分专讲企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类企业、资本运营投资类企业、金融企业、国有工商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五大类企业。每一类企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该类企业当时困难的严重性和重组的紧迫性及要性,以及为解决该企业问题而进行的重组方案的脉络与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
《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变革历程,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运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了中国政府对金融体系干预的历史合理性和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促进作用,以及政府干预金融在当下经济环境中的局限性,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了合理预测、分析。《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还对公众普遍关注的 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中国数字金融如何领先全球 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相关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还对未来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分析、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