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42岁的陈定模毛遂自荐,来到仍是一片荒滩的龙港,担任镇委书记。他梦想着要在这片滩涂上建设一座真正属于农民的城市。 1990年11月,陈定模黯然神伤地离开了他朝夕相处了6年的“城市”。 1974年,乐清第一批供销员在跑业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叫“触头”的低压电器易损件,把它带回了乐清。乐清的电器化之路随之开始。 当年的柳市区区长屠挽生,深情回顾乐清农民是如何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电器王国,从而走上乡村工业化之路的。 本书讲述了这两位“孤胆英雄”的诸多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前期温州的故事。
一是比较详细地占有重要史实。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不但包括党和国家批准的历次中长期规划、主要是五年计划,以及相关的年度计划的方针任务,主要指标和实际完成的统计数据,还有自己过去在工作中积累保存下来、档案中所没有的重要资料,如在《"-3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书起草“计划体制改革”一章使用的绝无仅有的资料,现在更是和盘托出。 二是对不同时期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有关部分还同前苏联和西方几个大国进行对比),作了恰当的阐述。过去出版的特别是近几年发表的大量的毛泽东、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李富春等领导人的著作和中央文献,是撰述的依据。 三是概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如几次治理波及时间长、上涨幅度大的严重通货膨胀;按农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走中国自己工业化的道路;经济建设
本书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宏观经济与价格改革”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为主体,辅以社科院经济学部“价格形势与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与抑制通货膨胀”两次重要研讨会的会议纪要,集中展现了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价格改革这三项当前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议题方面的前沿成果和代表性观点。
本书突出资料性,以翔实的数据和图表为依据,增强了性,书中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力图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的观点归结为: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在于所选道路和模式是否有生命力,能否给人们带来经济实惠,从而为人们所接受并长期存在下去。实践证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人生“三十而立”,社会和国家也如此。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立”了什么、怎样解决“立”中的问题、“立”的前景如何,这些都是改革开放“而立之年”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30年来,改革开放创造了两个“当惊世界殊”的“盛世”:一是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盛世;二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盛世。自古“盛世修书”,“两个盛世”把为改革开放“修书”的历史任务推到了世人面前。“三十而立”之年,对改革开放成就无论怎样讴歌、赞颂都不为过。“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既是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蓝皮书系列填补一项空白,更是为中国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献上一份华诞心礼。接踵“三十而立”,我国将继续改革开放的“新长征”。对于理性的领导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
本书汇集了多个国家多位学者的论著和研究成果,从理论和案例两个方面地探讨了社会体系与经济制度的创新,及由此带来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本书的部分在社会学、经济学理论中分析社会创新的不同角度与层次,及其对政策的影响;第二部分拓展了横向视野,汇录并分析了美国、德国、瑞典、爱尔兰等国家社会体系、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现实影响。关于社会创新的著作尚不多见,本书对此课题提供了较好的理论解释和案例分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是我社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组织的重点图书。作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认真梳理总结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历程和宝贵经验,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探索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完善期,分别考察了不同时期认识市场经济、选择市场经济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特征和改革内容,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