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坚持全面考核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中国293个地级市、4个直辖市(共297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区域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评价结果,评选出2023年度生态城市发展的十大亮点事件。综合评价的结论:中国城市在生态健康方面整体表现良好;发展水平存在梯度效应;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评价的结论:华中、西北、东北等地区生态健康程度较好,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动态评价的结论:我国生态城市发展规律是健康城市逐年增多,亚健康城市逐年减少,但生态城市的建设难度逐年增大,生态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 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新形势下,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级行政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本书基于长治、洛阳、襄阳、岳阳、芜湖、赣州、汕头、柳州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际,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比较分析、实践经验等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尝试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区域战略支点地位提升、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等层面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路径。 本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实融合,从学理视角诠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二是视野开阔,立足14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全国格局探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问题;三是求真务实,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全方位体现城市发展实际。
《金融投资400年:投资者金融理财宝典》是一部内容翔实、案例鲜活的金融投资类通俗读物,集合了两部投资经典《惊人的幻觉和大众的疯狂》和《困惑之惑》。前者通过密西西比计划、荷兰郁金香狂潮和南海泡沫事件,描绘了深陷于投机狂潮中的人们的疯狂举动;后者以对话的形式,将交易所里价格涨跌动因、投机原则、经纪人贪婪的原因及空头的花招等一一予以揭露。全面展示了“一段关于财富、贪婪、欺诈与金融创新的精彩历史”。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聚集于城市,而企业为了追求集聚效应聚集于城市。与此同时,持续严重的高房价、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有序、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城市经济学基础》基于经济学视角,聚焦于城市空间系统,利用多样化的图表说明城市系统机制,介绍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更好的进行宜居宜业的城市建设,给城市政策建言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城市经济学基础》由佐佐木公明、文世一编写。
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达成,与行政区划体制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一点在此前的研究中,常常为各界所忽略。《行政区划体制与城乡统筹发展:以浙江省当代改革实践为例》首先阐述了对“行政区划体制”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关概念的全面理解,并分析了“行政区经济”理论、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以及行政区的文化意蕴和“合法性”意义等,从理论上分析了行政区划体制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性与对其实现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了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行政区划体制的变迁与改革过程;并着重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重点分析了行政区划体制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行政区划领域的“浙江模式”加以总结,提出行政区划改革中
美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以单核城市集中发展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化和以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互动发展为特征的大部市区化两个互相衔接但又各有特色的阶段。本书征引大量较新统计数据和资料,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在这两大阶段中美国城市的地域分布、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市政管理、城市文化和房地产开发等诸方面的变化,以深层次认识大都市区化这样一个20世纪世界范围内新的规律性现象,修正传统的城市化理论,有前瞻地拟定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为了能够对城市品牌形象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的研究,完善城市品牌形象理论体系,本研究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出发点,结合国际城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同时也全面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地方文化以及在这些文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等因素,力图从理论研究的高度,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建构出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的理论框架。课题研究的部分首先对当前城市品牌形象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与评述;第二部分对与城市品牌形象发展相关的学科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分别从城市品牌形象的界定、属性、认知、定位及系统构成等方面,对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概括;继而在四、五、六、七等四部分里分别对构成城市品牌形象的系统,即精神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
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将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全球范围浮现的是一种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社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也在重构全球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我们相信.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新的社会~空间复合体正在建构之中。 本书以城市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互联网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中国城市与技术发展的新动态,从空间维度研究互联网的地理学理论,分析城市网络空间的组织特征,是为理解中国互联网城市崛起过程所作的一次创新尝试。 本书可供科技经济管理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我们研究城市定位,是因为城市产业与就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就业半径的不合理、生产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矛盾,正在困扰着城市生活,我们有时不知道城市是以生产为主还是以居住为主。本来曾是我们居住的城市,现在看来却不大适合人居。因此,我们要重新定位城市,让城市能够更加适合人居,让城市人的居住更舒适……人类从自然中走来,人类每时每刻不仅在利用自然,而且还在大量地消耗自然,城市是人类群体性的生活样态,是人类以群体性的方式在共同消耗自然。城市里的生活让人类的生命在延长,城市成为人类与自然共生的一种形态。 在自然界,燕子、喜鹊、蜜蜂等创造“窝”、“巢”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属于自然界的人类,经过社会化以后,所创造的居住体——城市,却往往与自然的发展相悖谬?为什么人类创造自己居住的城市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共分为八章。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中,第三章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研究了城市规模扩张对于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城市的规模经济。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地理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实证研究表明,与国际与国内市场的接近程度影响了一个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临近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表现出了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专门研究土地利用效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共分为八章。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中,第三章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研究了城市规模扩张对于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城市的规模经济。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地理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实证研究表明,与国际与国内市场的接近程度影响了一个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临近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表现出了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专门研究土地利用效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