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梁漱溟自称是其 困勉研索的结果 , 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 。从开始酝酿到成书,大凡经历了16年之久。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当时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
本书是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该校1946-1947年度*论文奖和 威尔士奖金 ,在国际上声誉卓著,被誉为 发展经济学 的奠基之作。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国再版。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大师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日、苏联诸国,寻求 产业革命 以来它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
与《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讨论对象有关的资料颇为丰富,在第二卷中是另设不同的前提条件对孤立国加以考察,以求了解和研究不同于这里讨论的力量的作用。在第二卷中叙述土地的耕作费用和纯收益的计算(这些原是《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根本问题),扩大关于林业经济的研究,增添关于中距离计算和公路建设等篇。
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田野》画册选录的243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农村改革3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变化与现状。它是党和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和惠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的历史见证,也是亿万农民首创精神的生动写照。
从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问题来看,由于农业全产业链提出时间短,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还不健全,多数企业和区域还没有形成有助于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集群,特定产业链上仍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和代表性链长企业,这成为制约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掣肘。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链松散,即各主体分散经营、集成化不足;产业链断链,即有生产无加工、有一产无二三产、以及常见的农产品 卖难买难 等问题;产业链价值错位,即链上参与主体利益分配不合理,如常见的农产品供应链 中间笑、两头叫 等突出问题(韩喜艳等,2019),加之农业全产业链的绿色化、数字化和品牌化程度低,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课题组2022年承接了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委托课题,针对盐城市农业全产业
2011年版《地籍管理》(第五版)在充分汲取前辈和同行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内容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努力反映和探讨地籍管理中的新问题和新观点,并充分吸收*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登记制度研究 (08JA820035)、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 土地权益保障与土地登记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发展方式转变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略研究 (11XN1011)等相关研究项目的丰硕成果。全书由谭峻统稿。
本书主要阐释了我国1978-2013年粮食储备的历史与经验 如何调剂粮食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粮食储备、调运的实例。旨在为现在的粮食同行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粮食储备管理的领导们提供参考。
《问道乡野——农村发展、制度创新与反贫困》选录王曙光教授近年来在农村研究领域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21篇学术论文,广泛涵盖农村金融改革、民间信用演进、乡村治理、贫困与反贫困、制度转型和创新等重大论题。这些基于长期田野调查所进行的多维度农村研究,体现了作者扎根乡土、关注民生的学术精神。本书提出的双重二元金融结构理论、多元化乡村治理理论、民间信用内生扩张理论、基于贫困发生学的反贫困理论等,对农村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农村改革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大众对于真相缺乏了解,有时比真相本身更为可怕。作者希望通过《中国农业真相》把中国农业的真相告诉更多的人。这个真相就是外资控制和渗透中国农业的真相。 在农业领域,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进程中,是否有战略布局?除了种子资源之外,哪些还可以列入布局要点?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规划资源类要素(比如水、土地、钾矿、磷矿等)的拓展?如何有效应对国际大粮商的期货+贸易+种植的产业链运作?如何集体应对国际卖家联盟的谈判?除了限制性的政策手段外,是否还有扶植性的政策?战略布局中民营企业的参与空间有多大?参与的方式有哪些?国有企业在布局中的角色是什么?国有企业是逐利性的自由企业,还是负有实现国家战略责任的企业?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巨变的30年。过去整整30个年头的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在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和贫困消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要成功转型,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也还面临着一系列重要挑战。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另一个30年的历史画卷行将展开之际,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着眼未来,助力中国完成经济体制成功转型,书写一个新的30年的辉煌画卷,是中国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置身这一时代经济学工作者的荣幸。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改革30年来,中国农村和农业制度的变迁深刻而广泛,其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所做的工业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本书全面总结改革30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系统考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和整体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评估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 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来,学术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大量涌现,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以及省域经济等领域,而对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不足。本书以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按照 明晰内涵 机理分析 现状特征 水平测度 影响因素 结论建议 的思路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明晰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当前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特征、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与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结论对策建议。
贫困问题一直都是被全世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虽然随着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何有效地防止已脱贫人口再次返贫、如何缓解相对贫困便成为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书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出发,重点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贫困的衡量、人力资本理论中的反贫困思想、人力资本与农村反贫困、农村反贫困策略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参考用书,对落实农村反贫困策略的基层管理人员、农村居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北京三农发展概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时间轴,以北京市农业、农民与农村的发展为视野,介绍北京三农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教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经济学原理指导北京三农的研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北京三农的发展规律、现实矛盾与发展对策。本教材尽量吸纳有关北京三农的现有科研成果、 数据资料,为读者了解北京三农提供了相对清晰的图谱。 《北京三农发展概论》可作为农业职业院校、高校涉农类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通用教材,亦作为大学生“村干部”、农村 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
云南昭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落后,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面临着诸多困难。统筹减贫与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云南昭通地区调查研究》围绕“昭通地区可持续发展与减贫”这一核心,以政策研究为根本出发点,反复论证自然地理、政府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绿色物流、防灾减灾以及农村信息化建设等问题的解决思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社会富裕文明的科学发展之路。
新农保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是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体现,是考量新农保政策延续、改进或优化的重要依据,也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本书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新农保的制度特征,借助现代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建立了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影响的系统分析框架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开阔了新农保政策实施效果的考量视角,而且丰富了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为相关研究进行靠前比较提供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