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末期不断膨胀的泡沫经济,在平成时代揭开帷幕的同时,宣告崩坏。不良债权问题导致大量金融机构进退维谷。1997年至1998年间,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等机构纷纷破产。日本的金融体系,已经处于毁灭的边缘。此后,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加上2008年 雷曼危机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当时的金融当局究竟作何考量?出现了哪些失误?通过调查走访关键当事人,本书对于日本金融政策进退失据的三十年,予以深入检证。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经济史 。
一部追溯中国商帮从明朝到现在600年脉络的大著作,是一部真正完整的中国商帮变迁史,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国商人命运史,更是一部鲜活的政商博弈史。 在中国商帮、商人崛起与衰落的过程中,权力与资本之间的纠缠博弈从未曾停止。盐商、海上私商、外贸商人、买办、票号商人和近代金融实业家;晋商、徽商、粤商、闽商和甬商 无论是以行业区分,还是以地域代表,中国商人群体每一次的崛起、没落与再出发都离不开政商博弈,更受制于社会的开放或封闭。 什么是600年政商关系中的变与不变?中国未来的政商关系能走向何方?政商的边界在哪里?中国商帮史能给当代商人怎样的启示?本书整合中国货币史、朝贡史、贸易史、官宦史及明清不同身份商人的演变史等多种角度,为你一一解开这些问题,还原一部真正完整的中国商帮史,带你从时空看中国商脉
一本聚焦热门话题、热门行业的实力之作,完整呈现芯片发明和发展的60多年历程。 全书完整呈现了芯片发明与发展的历程,从支撑芯片产业发展的量子力学讲起,逐渐发展到半导体物理学,进而催生了半导体器件,这些器件又由简到繁,像一颗发芽的种子,演化出了双ji型晶体管、MOS场效晶体管、光电二ji管等,并由此集成构造出了模拟芯片(通信和传感器芯片等)、数字芯片(CPU、存储器、FPGA等)和光电芯片等。蕞后,本书还展示了芯片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由手工到自动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芯片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路径。可以说,了解芯片,有这一本书就够了。 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与叛逆史 详细讲述一群叛逆者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故事。 作者以芯片诞生和发展为主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杂志、书籍或新闻报道
1870年以前,人类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缓慢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被不断膨胀的人口吞噬。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明创造加速推进,技术能力每过一代人得以翻番,最终改变了全球经济生活的面貌。前人以为,这种力量将帮助我们建立起完美的理想社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本书中,知名经济学家布拉德福德 德龙讲述了1870 2010年工业实验室、现代公司组织和全球化如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物质繁荣,它们给人类和全球带来了何种变化,以及为何没能帮助我们建立起理想社会,反而使全球陷入了气候变暖、经济衰退、不确定性与不平等加剧的困境。 本书以令人惊叹的广度与深度,向读者揭示了加长版20世纪的发展真相:远非大幅跃进,而是蹒跚前行。
这是一本关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书,讲述了人类洞察风险、测量风险、管理风险,从而努力驾驭现在、把握未来的发展史。它勾画了过去450年来人类进步的发展轨迹,让读者看到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步一步从简单地凭直觉行事,发展到通过各种严谨的程序进行决策。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或者金融专业书,而是要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认知风险,又应该如何应对风险。
《大分流》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的代表作,畅销20年而不衰。 在这本书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兰考察了旧世界欧亚两洲各个主要国家及其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探讨了一系列影响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英格兰没有成为江南?为什么中国和欧洲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在彭慕兰看来,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国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的分道扬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同时,由于跨大西洋
《美国货币史:1867 1960(精校本)》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 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 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该书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为深远和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崩盘》是关于全球化时代场世界性金融海啸的史诗,也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当代史。 作为对20世纪历史有精深研究的杰出历史学家,亚当 图兹采用全球视角,详细叙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危机及其后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他不仅从金融学的角度解释危机爆发的技术性原因,还花很大篇幅阐述危机对这十年来世界政治形态的塑造,呈现了丰富的原创性主题:经济发展的无序和债务流动的不稳定;单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金融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投资、政治和武力以无形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不平衡关系;金融危机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美国中产阶级的危机;中国的崛起;围绕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资源展开的争斗。 尽管初有人试图将金融危机淡化为地方性事件,但亚当 图兹认为,2008年开始在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全球
利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企业当然关心利润,普通人也要考虑自己会不会入不敷出。利润是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世界的关键词。 在远古时代,智人学会了烧柴取暖、开发土地、解决温饱。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发现了越来越多从地球上提取剩余价值的方法,而资本主义无疑加快了这一过程 在这本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工业革命、能源变革、贸易网络、金融创新、文化剧变悉数登场,而当高效的生产使社会充斥着商品时,消费资本主义占据了核心地位,让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变得支离破碎且光怪陆离。 本书是一部资本主义扩张史,更是一部全球环境史。 它以厚重的历史笔触叙述了资本主义是如何以攫取利润为目标,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格局、人类的发展方向,并为整个世界带来长期暗影的。在这部力作之中,读者将步入一个交织着权力、财富与生态反思的壮阔
维持中华帝国长期发展与有效治理的财政机制是什么? 从财政来看,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与西方相比有什么独特性?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财政动因是什么? 中国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商代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财政中国三千年》借用 财政 这条线索对中国史进行重新梳理,从钱粮收支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演变的规律,从中你可以洞察中华民族艰难成长的历史,把握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利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方面的秘密与智慧,看明白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指与力量所在。 除了叙述中华帝国财政制度的变迁,本书还对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物进行了重点探讨,例如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叶适、张居正 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运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在近现代,又有哪些思想主导了帝国财政的转型,民众行动对于财政转型乃
《世界经济千年史》是在长期经济增长领域享有盛名的学者安格斯 麦迪森的代表作,也是计量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它在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以一个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经济利益如何推动制度改进,进而惠及人类长期增长,同时以系统性的计量考察为基础,辅以有说服力的案例,挑战、评价和重建一些影响深远的定性分析假说。 在本书中,麦迪森对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在各个有关历史研究领域中发掘出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诠释和分析(全部数据收入本书的姊妹篇《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一书中)。在此基础上,他从人口、资源、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以及以市场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的角度,对人类社会过去两千年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也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 本书的问世是长期经济增长研究和计
本套装包含《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激荡三十年(上下册》)《跌荡一百年(上下册)》《浩荡两千年》,共6册。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是工商经济*为发达的国家。然而,当世界进入到工业革命时期,它竟远远落后,受各国欺凌,成为 东亚病夫 。在经历百年跌荡之后,中国经济再度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年,在21世纪,重回强国之列,与此同时,新的社会矛盾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雄厚的笔力,由春秋时期的 管仲变法 开始,及至当代改革开放,叙述了两千七百多年的历代经济变革和工商变迁。辩驳得失,以史为鉴。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对于过往的十年,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您的答案是什么? 当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时,这位善于用简洁的表述把深刻的真相披露出来的教授,回
学术界以往更关注西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略了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参与到了18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本书以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出发,将视角投向亚洲,对比晚清福建武夷山与19世纪末印度阿萨姆邦的茶叶贸易,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更为整体化的故事,以说明中国以及更广泛的亚洲不仅仅是18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诞生的旁观者,这里的人民从一开始就参与并推动了遍布全球的资本积累循环,尤其是通过茶叶贸易。为我们理解资本的扩张、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殖民史提供了新维度的思考。 没有比这更近乎完美的对称了:最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学
英国在1620 1720年金融革命期间发展起来的现代信用体系,为英国在18世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并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然而,这种新的信用体系伴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它不仅不稳定,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而且依赖于信任、公众舆论,最终不得不采取暴力来维护。 本书作者重建了孕育金融革命的思想背景,追溯了关于信用的理论阐述是如何演变的,并对光荣革命、科学革命、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等问题做出了回应,引导我们了解同时代的英国人如何看待信用的不稳定性,以及暴力 战争、奴役和死刑 在维护信用方面的作用。
本书以工业革命为线索,从国家与地区角度,以时间为序,将欧洲经济与同时期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的发展相比较,为读者提供了自1700年起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的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本书源自作者于博洛尼亚大学、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狄金森学院教授多年、广受全球学生欢迎的同名课程。不同于其他研究该主题书籍的鸿篇巨制,作者从数百篇文献资料中提取重要的部分,浓缩成这本精简、透彻、易读的《欧洲经济史》。书中很多观点另辟蹊径,无论是经济史专业师生还是对欧洲经济感兴趣的读者都将获得启发。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已步入新全球危机时代。 作为亚洲金融的监管者,沈联涛曾亲身参与有关监管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设计的重要讨论。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力求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以及解决危机的主要参与者的视角,来还原历史情景和事件,并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剖析了导致1997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种种原因。作者认为,每次危机都是对治理水平的一次考验。长期可持续的稳定要靠在公司、金融和社会层面上的良好治理。本书还披露了相当多的重要文献,并涉及国际金融界的许多重要人物,他们在历史重要时刻的言行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精装典藏版收录作者新版自序《百年变局》,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佳作。
本书写的是 西方到来 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 不 变 ,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 变革 ,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 耗羡归公 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然而 耗羡归公 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 耗羡归公 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 在中国发现历史 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1870年以前,人类生活在度贫困中,缓慢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被不断膨胀的人口吞噬。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明创造加速推进,技术能力每过一代人得以翻番,终改变了全球经济生活的面貌。前人以为,这种力量将帮助我们建立起美的理想社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本书中,知名经济学家布拉德福德·德龙讲述了1870—2010年工业实验室、现代公司组织和全球化如何带来了无例的物质繁荣,它们给人类和全球带来了何种变化,以及为何没能帮助我们建立起理想社会,反而使全球陷入了气候变暖、经济衰退、不确定性与不平等加剧的困境。 本书以令人惊叹的广度与深度,向读者揭示了加长版20世纪的发展真相:远非大幅跃进,而是蹒跚前行。
本书是一部讲述中国乃至全球主要手机品牌发展历史,以及与之相关各产业发展脉络的书籍,主线是手机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计算机、移动通信、软件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副线是中国、美国、东亚和欧洲之间的国*级别产业分工、合作乃至竞争。全书分上部和下部,上部主要讲述除华为之外的主要手机品牌的发展故事,下部主要讲述华为手机的发展史以及对华为背后的中美大国产业融合、竞争乃至全球经济与人类社会走向的深度剖析。本书资料全部来源于公开报道,为大众读者而写作,力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一部小小的手机及其背后波澜壮阔的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新经济史革命包括20世纪50-70年代计量学派诞生阶段和70年代开始的新制度学派兴起阶段。 本书旨在研究新经济史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代表学者罗伯特 福格尔、道格拉斯 诺思的代表作,以剖析这场革命所带来的新研究方法:反事实度量法、间接计量法等,回答这些研究方法在经济史学中处在什么地位以及如何看待这些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新经济史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应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时要注意的问题。
提高效率还是妨碍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关于政府规制收益的两个分析方向。清代盐政规制的目的却超出了规制分析的既有框架,它不考虑效率问题,而是关心 生财 ,即财政收入。本书研究清代盐政规制,侧重结构性分析,揭示清廷盐政的目标、管制的技术手段、受到的约束和付出的代价,将复杂且矛盾的盐政面向置于一个体系内贯通解释,回应盐政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总结清代盐政运行的原则并阐释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经济体系下的规制经济形态及其对规制经济学的潜在价值,尝试拓展规制经济学的视野。
为迎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发展史为主线,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为主体,以发掘红色历史、宣讲红色政治、打造红色印象、赤心献祖国为立足点,以四个主要革命历史时期为框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对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金融艰苦探索的情况;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金融逆境生存的情况;对抗日战争时期红色金融扩大发展的情况;以及对解放战争时期红色金融走向统一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而生动的诠释,力求通过图书出版宣传、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本书初版《日本经济史:16002000》刊行于2009年。因其用比较史的视点所撰写,并在各章的前面设有 总论 ,从近代经济的各项数据中选出重要的东西加以解说。通俗且易懂曾多次增印。作者对内容进行了增补,不仅在各章中增加 从历史中读取现代 的小节,还在在*后一章增加了20002015年的内容,现以《日本经济史 16002015年》的书名重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