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书,讲述了人类洞察风险、测量风险、管理风险,从而努力驾驭现在、把握未来的发展史。它勾画了过去450年来人类进步的发展轨迹,让读者看到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步一步从简单地凭直觉行事,发展到通过各种严谨的程序进行决策。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或者金融专业书,而是要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认知风险,又应该如何应对风险。
历史上英帝国的霸权优势有哪些合法性基础?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都要东侵俄国(苏联)? 重商主义对于后进国法国意味着什么? 广场协定 ,是否为美国刻意打压日本的阴谋? 全球化三十年,美国的霸主地位是否面临挑战? 横跨5个世纪,世界各国对于 铁王座 的争夺从未停止。表面上看,世界的发展是崛起的帝国以及它们之间的军事冲突,但本质上是开发经济资源以及积累财富的能力较量。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 中读联合国内权威经济、历史学者重磅打造的一部解读世界大国兴衰史的作品。从经济的角度切入,来解读整个世界近现代史发展与演变的驱动力,重现真实世界的 权力的游戏 。以国家作为线索,在同一阶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及大陆国家,来讲述其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总结出错综复杂的世界史、国际关系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揭秘500
《世界经济通史》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的代表作,内容是在慕尼黑大学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笔记汇编,阐述了他毕生关注的课题 资本主义的兴起。全书分别考察了前资本主义的农业、工矿业、商业及现代资本主义兴起的经济导因与文化根源,探讨典型的日耳曼定居制度的传布、演变及其内容,也将日耳曼农村组织与苏格兰敞地制度、俄罗斯米尔(村社)土地制度、中国的井田制、印度的村落等做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国家和民族发展和崛起的原因,阐释对资本主义的全局性思考和宏观解析。被誉为 研究资本主义理论方面的经典读本 。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 中国经济史 及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
通过历史学习经济,通过经济学的视角学习历史。韩国知名经济学者洪椿旭将经济和历史相结合,通过金融这一巨额资金流向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对于改变世界的50大重要历史事件,作者站在金融的立场上梳理历史的流向和脉络,角度独特,可读性强。本书共有7章,包含大量图片、图表和参考材料。
工业革命一直是经济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西欧商业扩张、工厂崛起、煤铁生产、劳动无产阶级化、工业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全球传播的历史关键。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工业革命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书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为基于使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成为可能的全球互动之上的工业革命作出了解释。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比我们此前了解地开始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通过反思过去一代经济历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本书为读者呈现了有关工业革命的Z新研究,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书主要记载了世界经济在过去两个世纪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与之相关的各国是如何经历经济增长各阶段的史实,力求还原18世纪后期所发生的重要史实,并做出有条理的、连贯的观察,希望对将来会遇到的问题做以瞻望。从为什么传统社会未能产生自我维持的增长入手,分析了商业革命和科学革新中的利弊,对整个18-19世纪的现代经济起源进行了完整的综述,值得经济学爱好者们学习。
全汉昇先生曾于1967年至1968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先后开设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与 中国近代经济史 课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权威名家,全先生在对中国自远古直至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中,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征引了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并引入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以西方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历代人口变化、农业生产、财政税制、工商贸易、货币金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情形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数千年间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大势,而且对明清直至近代的重大历史转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本书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据课程笔记整理而成,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解释与补充。
本书是一部讲述中国乃至全球主要手机品牌发展历史,以及与之相关各产业发展脉络的书籍,主线是手机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计算机、移动通信、软件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副线是中国、美国、东亚和欧洲之间的国*级别产业分工、合作乃至竞争。全书分上部和下部,上部主要讲述除华为之外的主要手机品牌的发展故事,下部主要讲述华为手机的发展史以及对华为背后的中美大国产业融合、竞争乃至全球经济与人类社会走向的深度剖析。本书资料全部来源于公开报道,为大众读者而写作,力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一部小小的手机及其背后波澜壮阔的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本书写的是 西方到来 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 不 变 ,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 变革 ,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 耗羡归公 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然而 耗羡归公 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 耗羡归公 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 在中国发现历史 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在这本约6万字的著述中,作者从历史背景,对国民银行体制的不满, 改革 运动的起始:印第安纳波利斯货币会议,1900年金本位法案及以后,查尔斯 A.柯南特、剩余资本和经济帝国主义,柯南特、货币帝国主义和金汇兑本位制,雅各布 席夫为中央银行拉开了序幕,1907年金融恐慌和推动设立中央银行,*后推进阶段:应对民主党*势,共九个方面阐述了控制美国货币经济*权力的组织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成立的过程,解释了很多人都不了解的美联储的一个方面,即一个并非政府组织的组织,为什么可以印刷 纸钞 并决定影响美国包括世界各国的利率水平。美联储成立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利益与权力的博弈,金融精英、权力精英、学术精英与媒体 参与了推动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走向成功的运动 。美国国会通过了欧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称联邦储备法案),伍德罗 威尔逊
从公元前3000年到21世纪,从一块泥板上的债务记录到制霸全球的金融巨兽,资本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书中,作者站在 资本边际收益递减 和 耗散结构 两大理论基础上,阐述了资本是如何积累、如何形成的,又投向了什么地方、塑造过哪些文明和霸权:古希腊时期的虚拟金融概念、十字军东征催生了近代银行系统、殖民贸易让欧洲商队遍布全球、战争资本主义护卫英国重组全球产业分工、金融资本如何打造一个个巨型企业、外币结算体系促成全球资本合作、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资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 但是,资本无限增殖的内在需求及其周期规律又导致人类不断陷入危机:古罗马资本文明的陨落、南宋复杂社会的崩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霸权更迭、全球金融危机频发、穷国和富国间壁垒高筑 在日益成熟的全球化体系中,资本既是
获奖无数的*科普大师写作的经济学普及杰作,比小说更好看! 本书中,乔治 G.斯皮罗奉献了一部新的全球300年经济决策研究史,追溯了关键思想的演变历程,并讲述了形塑这一领域的多位经济学大师的有趣故事。 从早期的经济学理论(衍生于逸事证据),到过去半个世纪兴起的基于精巧数学工具的经济学科(旨在描述人的实际行为),斯皮罗都善加考察。书中不仅解读了洛克、边沁、杰文斯、瓦尔拉斯、弗里德曼、特沃斯基与卡尼曼、泰勒,乃至其他多位经济学大师的工作,还阐明了伯努利首次解答圣彼得堡悖论之后,新涌现的大量发现。 本书将基本的数学理论,以精到而浅明的语言呈现出来,对于寻求掌握经济思想的历史长河的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一部具有启示性的历史。
20世纪美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但这也容易让人忘记一个残酷的事实,即美国也是糟糕经济政策的受害者。资源的严重浪费,经济刺激带来的大规模人员失业,国家欣欣向荣而数以百万的人却陷入贫困,社会保障计划终演变为严重的烂尾工程,等等。 美国的经济失误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在迈入21世纪的当下,依然会给我们不停地制造麻烦。有鉴于此,本书以成本 收益分析方法和公正评估方法为标准,通过案例解析的方式,选取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历史上的10大经济失误,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来龙去脉和根本原因,真切提醒我们对政府治理中的糟糕经济政策需要保持永恒的 警惕 。 本书同时交织着经济、政治和历史,因此,任何对经济史、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获益匪浅。
本书共分七篇,分别介绍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经济思想、17世纪中叶 19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说、19世纪初 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说 、列宁对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20 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 。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叉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作者吴晓波近
......
本书初版《日本经济史:16002000》刊行于2009年。因其用比较史的视点所撰写,并在各章的前面设有 总论 ,从近代经济的各项数据中选出重要的东西加以解说。通俗且易懂曾多次增印。作者对内容进行了增补,不仅在各章中增加 从历史中读取现代 的小节,还在在*后一章增加了20002015年的内容,现以《日本经济史 16002015年》的书名重新出版。
新大陆的贵金属,推动了公共金融的诞生。从1557年里昂的垃圾债狂热开始,跟随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殖民者的脚步,金融危机如同周期性的 病毒 ,逐渐爬满世界的经济肌体。从此,金融危机不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系列事件的集合,一连串历史的演义。 18世纪以来,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经济的扩张,金融体系日益专业、复杂,货币的创造既成为时代的福音,让人们从中受益,获得更加便利低廉的融资成本,更高的交换生产效率,也成为恶魔的诅咒,让经济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规模空前的投机活动,疯狂、惊恐、崩溃以及令人胆寒的金融危机,成为近代世界经济的 标配 。 本书主要以金本位为线索,串联起1500-1970年间历史上重大的金融危机,并把历次危机的起源、过程和影响,纳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大视野中去进行思考和分析。金本位制度虽创造
了解货币金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理解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当今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本书是在结合经济史学和金融学理论的基础上,为开设中国金融史课程专门配备的经济、金融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经济史学、金融学专业低年级研究生的教材。本书采用专题式的结构安排,分 货币与货币制度 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农村借贷关系 四大篇目和14个章节。在 货币与货币制度 部分,除介绍货币发行和制度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外,特别阐述了货币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长期关系。在 金融机构 部分,除介绍各类金融机构的历史演变和结构外,特别增加了经营业务、人事和资本组织,票据、账册、同业组织等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金融信用和经营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在 金融市场 方面,除介绍
这本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小书讲述了一个跨越商业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故事。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从古代到现代,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从农业的出现到地球变暖,作者从经济的角度编织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商业社会发展史,并揭示了战争、创新和社会变革背后隐藏的经济力量。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三个角度展开:一是人类的市场体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二是讲述了经济的形成发展史以及影响经济学发展的一些关键人物与有趣的故事;三是经济的力量如何塑造与影响世界历史。另外作者还探讨了开放市场的好处和陷阱,以及为什么解决市场失灵对于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为什么家庭的孩子数量比上一代人少? 为什么街角咖啡馆之间的竞争比社群媒体公司之间的竞争更激烈? 20 世纪 30 年代,当各国设置贸易和移民壁垒时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的不
《产业革命》一书是在阿诺德 汤因比去世后,由他在牛津大学的朋友和学生,根据他生前留下的笔记和所做的演讲,整理出版的。在这本书里,汤因比以1760年为起点,从人口、农业、制造业、商业、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等各个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同时描述了产业革命前夜的英格兰以及1760年时工业的保护和管理体制,阐述亚当 斯密、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著作的概要、目的和特点,探讨重商主义体制与经济发展理论、地租和工资学说、工人阶级的未来等重要话题。
《有形之手 : 透视中国金融史》以时间为脉络,主要讲述了自古以来政府如何干预金融,系统梳理了古代中国政府金融治理的基本逻辑、形式及其衰落过程,深入探析了金融治理的近代化探索与变革,详细剖析了当代中国金融治理实践,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刻理解政府干预金融的思路、逻辑和方法。同时本书从国际视角出发,横向比较苏联及美英等国政府干预金融的经验、教训,以及干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致力于厘清政府干预金融的边界,为中国的金融治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