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螺旋》一书是作者张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 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以当事者的身份,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凭借对数据和政策的长期跟踪分析、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理解,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宏观经济可预测”。基于丰富的理论、政策、数据、实证和实践积累,高瑞东博士在本书中从宏观研判、政策分析、产业变迁、大国博弈与未来趋势5个角度,构建了12个严谨有效的宏观分析框架,并详述了框架的逻辑推演、关键变量、联动关系、预测模型等。 宏观篇,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探寻中国宏观调控从逆周期到跨周期的演进路径。 政策篇,包含财政、货币以及利率三个分析框架。 实体篇,涵盖投入产出表、通胀分析框架。 中美篇,站在大国博弈视角解读美国经济与中美关系。 未来篇,集中分析人口、共同富裕以及低碳转型。 本书有助于经济研究者、公共部门、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解读高频宏观数据,把握中期政策脉络,抓住长期发展机遇。
该书全面深入系统地逐项解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全部内容,回答了为什么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在海南建设什么样的自由贸易港、怎么样建设海南海南自由贸易港和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该书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为学习解读对象,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精神,以“十讲”的形式,用全面、历史、发展的眼光,深入系统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深入谋划,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鲜明导向、发展目标,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制度重点、政策制度支撑、政
深圳是中国的“改革之城”,是中国改革进程的缩影。由于市域面积不大,且难以外延扩张,因此,深圳发展的主要束缚,是盘根错节的房地利益关系。那么,深圳如何在土地的这种束缚下,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它今后的发展,又该怎么走?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的改革经验曾经广为传播,取经者纷至沓来,而今,它的“土改”经验,是否也能对中国如火如荼又问题重重的城镇化及土地改革带来新的启发?本书是经济学专业知识结合经验主义的一本不可错过的作品。这本书的起源,是周其仁教授带领的深圳土地改革研究项目组对深圳土改两年多的实地调查。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在大量实地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深圳30多年来的各项土地政策、效果及遗留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提供了全新的城市建设思路。下篇为调研访谈纪要,完整呈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2)》以“‘三重压力’下的超大、特大型城市经济增长”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形势下,2021年国家中心城市和其他超大、特大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水平和发展态势,以及各城市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对策措施。全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城市篇、案例篇、探索篇和附录六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