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悖论》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普法新作。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非常合理?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
《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新作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或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学成长经历,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与读者一起通过阅读与思辨,走出生活中的迷茫时刻,在现实中共同完善法治的细节。
《权力的边界》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韦我独尊"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
本书讲述了作者孙俊杰律师从求学到就职大型企业法务到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的成长经历,以及法务工作、专职律师、合伙人律师工作中的感悟与体会。结合作者现任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管委会成员兼纪律风控委主任、公司法专业部部长的经历,阐述过往的历程。内容包括那时年少;志在南方,只身逐梦;专业化探索和个人品牌建设;心怀美好,祝愿与期待;俊杰随想等。本书凝结了作者自身的从业体会和经验教训,既有关于个人成长的回溯,也有关于法律从业者的职业思考,对青年律师及法学院毕业生有较高的启发价值。
她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头一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 她是美国蕞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也是美国宪法改革的标杆人物和 异见分子 。 她有专属的昵称、粉丝网站、卡通形象和其他文创周边,已成为美国的文化名片之一。 她曾三次战胜癌症,是健身达人,85岁时还能做20个俯卧撑。 她是RBG,鲁斯 巴德 金斯伯格。 本书是金斯伯格大法官亲手修订的思想传记、老友访谈,记录了杰弗里 罗森与金斯伯格这两位老友持续二十年的对话,金斯伯格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一位大法官眼中的时代议题,直击美国种族、性别和极化政治之思,也风趣、幽默地谈论生活与爱,以及针锋相对却又彼此敬服的同事情谊。 对话既呈现出金斯伯格在具体案件中追求平等、正义的深思熟虑,也还原了法袍之下的这位女性,她时而严肃时而风趣,真诚而意志坚定,对生活充满热情。
为什么说总统大选会决定*法院的未来? 被奉为 司法神殿 的美国*法院,是否的确与政治绝缘? 法庭上立场迥异的 对头 ,私下为何是一起看歌剧的莫逆之交? 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司法大案,幕后到底有哪些妥协与博弈? 所有的答案,都在《九人:美国*法院风云》中。图宾延续一贯的严谨写作方法与一流记者的专业水准,以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人物列传,揭开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展现美国司法众神的起与落、对峙与制衡,揭开华盛顿权力玩家的输与赢、争战与博弈。
《法律的悖论》是 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普法新作。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 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非常合理?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 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 。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 断,接受多元与 容。
本书分成五辑: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治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 不宽容 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 五辑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亦复深厚,读者于轻松的阅读中不难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这是一个长期扎根于基层的人民法院院长在司法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是原产自我国基层司法土壤的思想结晶。这部二十余万字的著作,严谨有序,结构体系完整。书中既选取了全国知名的典型案件,也有作者亲历亲为的案件,对这些案件的处理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作者作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深耕基层法院三十余年,从天理、国法、人情融合的角度,再度深入剖析,力图提炼出有意义的司法经验;同时,聚焦社会热点、司法难点、司改堵点,进行法理析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还有作者读书阅史时对于与司法问题相关的一些人和事,结合现实予以介评,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这是对历史的活学活用,难能可贵。
一位刑事辩护专业律师讲述自己从业二十年中遇到和经历的职场故事。开篇提出 大辩护 的概念和辩护方法,主张用策略性、综合性方法进行有效辩护。部分讲述了作者从选择做律师,到选择做刑辩律师的历程,以及对律师执业中常见问题的观点和处理方法;第二部分则是一些大案要案和曲折案件等,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刑辩律师的办案过程和辩护技巧。
《法官日记》是作者从近三年的审判实践中记录下来的真实办案手记里精选部分加工而成,是一名中部基层法官的真实的工作、生活缩影。内容既涉及现行司法体制下案多人少、缠讼闹访、司法干预、群体纠纷、社会矛盾多元解决机制、法院内部亟需改革等普遍性问题,也涉及婚姻家庭类、侵权类、合同类、劳动争议等反映社会现实的个性问题;既叙述人们正义、善良的共性品质,也不避讳人性自私、狭隘的个性弱点;既表现现阶段基层法官忙碌、辛苦、有时又有点无奈的生活实际,也折射他们睿智、勇敢、敢负责的内心担当,当然还包括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有益思考与探索。 法官和普通人一样,都要面临种种压力;但身为法官,却背负着法律的庄严,肩扛着法律的公正,触摸着常人难以触及的社会真实的一面,工作中面对的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纠纷。
本书是作者在一线办案的思考与总结,紧密结合当下的司法改革实践,与*前沿的司法理念接轨。本书也是《检察再出发》一书的续篇。作者坚持不忘初心,面向未来,代表了*一代检察官的人文情怀与法治信念。能够引领关于 检察再出发 的新一轮思考。
《天下 博观 普通法的精神(中文修订版)》是庞德出色的著作之一。1921年夏天他在达特茅斯学院所作的精彩演讲也在其中。这部创造性的著作,是社会法理学首倡者对这一学说精神的深刻阐述。《天下 博观 普通法的精神(中文修订版)》*版发行时,在法律工作者与普通读者中同样广为流传,今天仍是如此。它生动地向读者讲述法律,而不是为法律工作者提供枯燥的专业工具。它竭力让广大读者看到法律制度的清晰图画,简洁全面,深入浅出。《天下 博观 普通法的精神(中文修订版)》分八章阐释了影响1921年的美国普通法的几个因素。与其说这是一部普通法发展历程的再现,不如说是罗斯科庞德法律社会控制论的发展、论证过程。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法律?作者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等多个思维的角度给读者以启发,如何去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完善法律。本书分为七个部分,*部分:远观的法律,作者将视野拉到法律中心之外,远距离的观察着在当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背景下,法律应当何去何从,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第二部分:法:诗与思,作者从法美学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如诗般美好的法学,跳脱了法学给人的枯燥的刻板印象。第三部分:法哲(理)学:智慧的渴望,作者进行了一场 法理学 与 法哲学 的思辨之旅,展望了我国法理学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法治思考片段:作者解析了什么是中国的法治化道路,中国需要的是何种法治化,有哪些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西域法学拾零,文章是作者访学德国期间的点滴感悟,《萨克森之镜》、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 人性尊严 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 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 的理念。几乎对每一个涉及宪法层面的案件,他都给出了更符合宪法价值的论辩意见,他的每一段判词都是他释宪工作折射出来的思考记录。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见并未受限于法条规定的形式与逻辑推理,而是着重凸显了他身上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正是这些努力,使南非这片被认为不可能孕育宪法正义的土地生发出了 人性尊严、平等、自由等*的思想 ,从而实现了社会转型。
本书从多科学的角度,来考察法律制度的运作及相关法律人的行为模式。它不仅介绍当代西方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并基于中国的经验材料,展示出如何将中国的经验事实同当代的法律与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此外,本书试图在已有的理论之上,作出独特的理论贡献。它试图为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及运作和法律的性质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为当下中国的法学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贺欣教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中文世界的读者。通过生活化的事例和社会现象揭示法律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如:隔离与治疗、 伤害 是客观的吗?、话语的交锋、家庭暴力能帮受害人离婚吗?、在失望的田野上、十年磨一剑 谈英文写作等。
《东京审判亲历记》收录了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先生在东京审判期间所作的日记和审判结束之后就东京审判进行回顾反思的重要著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亲历记》收录的历史文献不仅是一段正义历史的证见,而且我们可以在阅读中亲历历史现场,充分领略到梅先生深厚的法学功底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更能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二战期间犯下的累累罪行以及东京审判的正义性与合法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正如梅汝墩先生所言: 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