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通过10个问题、感受法学趣味、学会思考与说理、掌握解决争端的艺术 这是一本由著名法学家撰写的有助于人们学会思考与说理,通过10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案例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的书。《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第4版)》涉及的10个问题包括:蛋糕的分法、电梯难题:公寓电梯修理费的负担、仿冒附带爆炸装置的保险箱、从意大利诱拐儿童、 好意同乘法 如何制定、夏加尔画作的去向、起草一份合同、还能相信判例吗、房东的不满和惩罚性损害赔偿。 《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第4版)》采取 案例导入、问题导向 的体例,选取的10个案例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便于读者想象出现法律问题时的具体生活情景,从而激发读者自行思考的好奇心。如仿冒附带爆炸装置的保险箱案、夏加尔名画失窃案等事件本身便充满趣味,让人不禁好奇在 一般法感情 都失效
本书探讨重要的六个法律理论思维的维度:普遍性、权利义务、主体、法律的完整把握、事实的法律陈述、程序。 真实世界的法律思维,既要在书本理论的基础上加上真实世界的维度,也要在真实世界日常思维的基础上加上书本理论的高度,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更新 了《民法典》相关内容,在每一讲的后面增加了小结论述,内容更加立体完备。
英国法学家亨利 梅因的主要著作包括《古代法》(1861年)、《东西方村落共同体》(1871)、《早期制度史讲义》(1875)和 《早期法律与习俗》(1883)。《古代法》为梅因的成名作,后三本均由梅因担任牛津大学法理学讲席教授期间,在其开设的理论法理学讲座讲稿的基础上整理成书。 《早期法律与习俗》一书是一本尚未译成中文的著作。该书延续了梅因关注的一贯主题,试图从人类早期社会的习俗及这些习俗背后的观念出发,追溯人类既有法律制度的起源。在1-4章中,他以印度宗教为主要论述对象,重点讨论了早期法律与古代宗教之间的密切关联,认为在对现代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数个社会中,其法律制度的诞生均受到了古代宗教的重大影响。在5-6章,他以日耳曼法为对象,讨论了对早期法律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个因素 国王的权威。第7-8章,梅因回
《中国公证发展报告2019-2020》是国内对中国公证制度做出深入研究的高端学术著作,作者以报告的形式出版。该书主要包括:中国公证改革发展近况梳理以及对公证改革发展疑难问题的剖析。同时作者进行了广泛与充分的中国公证理论研究,以期起到对中国公证改革理论基础夯实之作用;后,作者通过对2019-2020中国公证发展,来传播中国公证发展的故事,促进国内外公证交流沟通。作为国际通行的法律制度,公证在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发展公证制度《中国公证发展报告》 (第1辑)是国内对中国公证制度做出深入研究的高端学术著作,作者以报告的形式出版。本书包括:上篇,公证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实,主要回顾了我国公证体制改革的历史脉络,客观总结评估了改革的成效不足,并对未来的公证体制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中篇,从案例
阿列克西的著作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法律裁决之类的规范性陈述如何以理性的方式证立。阿列克西将规范性陈述的证立过程看作实践商谈或 实践言说 ,而将法律裁决的证立过程视为 法律言说 。由于支持法律规范的法律商谈是普遍实践言说的特定形式,所以法律论证理论应当立基于这种一般理论。在阿列克西看来,如果裁决是理性言说的结果,那么这一规范性陈述就是真实的或可接受的。其基本观念在于法律裁决证立的合理性取决于证立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品质。因为规范性陈述的可接受性与某种程序相关,所以他称其理论为程序性理论。在理性实践言说的一般理论中,程序规则被精确地创设。这些规则阐明规范性陈述据以证立的各种条件。既然普遍实践言说的规则不能保证共识,而法律言说又要求有这样的共识,那么就需要提出一个专门的修正程序。 在《法
《变化中的法律与社会》是法学家梁治平的随笔集,由他自己整理简编而成。收入1998年至今的一部分随笔、散文、小品文,分为六大部分,共96篇。*部分,1-12篇,写读书,第二部分,13-29,写法意,第三部分,30-47,写法治,第四部分,48-77,写社会,第五部分,78-91,写大学,第六部分,92-97,写动物保护。采纳梁治平意见,分为六类,不过不写标题,给读者更大的思空间。
这本小册子主要收录的是近几年作者评论未成年人法律热点事件、参与推动未成年人法治建设进程的小文章,还包括一些作者研讨会上的发言记录及媒体采访稿。虽然散失了很多,但可以说,这几年媒体关注的未成年人法律热点争议问题,大体都能在这本小册子里找到评论和回应。譬如刑事责任年龄该不该降低、嫖宿幼女罪废除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校园欺凌应当如何应对、该不该公布性侵儿童罪犯的身份信息、南京虐童案判决是否正确、留美学生凌虐案的真相是什么、代孕子女监护权纠纷*案为何能够改判、能否用电击治疗网瘾 作者给这本小册子取名《法学的慈悲 孩子的法律情怀》,既是为了与前一本小册子《法学的童真 孩子的法律视界》呼应,也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我的一些真实想法或者立场。如果对孩子都不能以慈悲为怀,那么成人社会真的应该
该书由 法理学的教学体悟 法理学的研究心得 法理学的生活随想 三部分构成,共由9章正文、13篇随笔、2篇附录组成。主要是对法理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总结。其中重点介绍了法理学教学中的方法、法理学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法理学研究中的特点、具体方法和路径,法理学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具有中国主体性的法理学应该具有的内容和面相,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视野下的法理学更新,法理学人在教学和研究中对生活的反思。该书对明确法理学人自身的定位,提升法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部分(章)论述印度宪法的历史源流和制宪过程,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论述印度现行宪法及其晚近变迁,第三部分是对宪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讨论。部分首先讨论东印度公司时期和英王统治印度时期的宪法性文件,其次分析印度制宪过程及其制宪过程的特点,后梳理印度现行宪法的104次修改。第二部分分三章分别论述宪法的三大制度:基本权利制度、横向的分权制度(议会内阁制)以及纵向分权制度(印度准联邦制度),同时对三大制度从80年代末至今的变迁做了分析。后部分(第五章)讨论宪法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微妙关系、印度宪法面临的挑战以及印度法律教育三个问题。
本书是刘昌松律师多年来再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集合。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辑 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主要分析了被大象踩死算不算见义勇为,致逃逸者撞火车身亡有无责任,抢救同学溺亡献身不算见义勇为吗等。第二辑 涉性违法与涉性犯罪主要探讨了,婚内强奸入刑尚需分居制度配套,猥亵儿童预防该罪不一定要增加新罪种,猥亵男子法律惩处不是空白等。第三辑 婚姻家庭与经济生活,主要分析了捐献孩子遗体罗尔夫妇此举没有法律障碍,儿童枯井坠亡法律追责不能少,童模这颗 摇钱树 还能 摇 下去吗,等等。第四辑 公共安全与网络安全,主要分析了,见死不救立法规制应该,但难以适用于行人车辆,醉驾 不再一律入罪 应当慎行,共享单车如何避免其变成 独享单车 。
《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新作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或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学成长经历,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与读者一起通过阅读与思辨,走出生活中的迷茫时刻,在现实中共同完善法治的细节。
律师是一个艰苦的职业,成为律师的过程更是历经磨难。法学院的学生必须经历一系列极其严格、艰苦的学术训练以及淘汰率极高的律师职业考试后,才成为律师,过上看似高薪且光鲜亮丽的生活。然而,律师都是快乐的吗?答案往往不尽如人意。虽然律师是美国收入*高、有影响力的职业之一,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律师对其职业感到满意。《快乐律师》一书审视了律师对其职业生涯存在不满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让法律职业更加幸福和充实的路径。本书并不致力于提供一个适合于所有人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帮助读者在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价值、优势以及兴趣的基础上,让其抓住机会,成就幸福快乐的职业生活。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法律的发展史正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戏剧化的历史插曲一般都与法律密切相关,只要翻阅此书,每一位热爱其国家的公民都会发现那些有吸引力的事件都被囊括在本书当中。 作者博学且富有哲思,将法律置于人类文明史中进行宏观叙事,以法律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故事,将各个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艰苦历程讲得津津有味。 本书根据Jves Washburn, Inc, N.Y. 1928年版本翻译,上一版好评如潮,本次精装升级,在精梳内容的基础上,还添加了章节导读与插图,增加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建筑业企业法务指南》立足于建筑业企业法务人员工作需要,从企业建立、完善法务工作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为出发点,从合同管理、项目经理管理、财务管理、诉讼案件处理、清欠与民工管理等层面系统介绍建筑业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技巧,穿插大量文书、制度范本和常用表格、函件模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建筑业企业法务指南》是建筑业企业法务工作的案头书,也为律师从事建筑业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中国传统诉讼法制文明自三代肇始,辗转兴替,至李唐之际,臻于极盛。然限于文献资料的相对匮乏,既有断代诉讼法史之研究,往往宏观论述有余,微观描述不足,学界尚无唐代诉讼制度的专著。本书是中国*部诉讼法史断代研究的著作。选择唐代诉讼法制作为研究剖面,以现代诉讼法学之理论框架,解读和融汇相关文献,在社会法学的宏观视野下,探究唐代盛世诉讼法制文明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脉络。 本书突显问题意识,又注重关照诉讼制度本身的程序完整性。通过律令典章、出土文献、时人撰述的三重印证,对唐代诉讼制度、观念、惯例等做了完整考察,填补了中国诉讼法史研究的空白。 作者陈玺同志是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的青年才俊,思维活跃,治学严谨,理想远大,目标明确,属于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
这本集子阴差阳错,一拖已经几年。现在,它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人生事皆是“围城”(我不知道“围城”二字是否为钱钟书先生所发明,倘若是,则此两字就足以让钟书先生不朽了)。几年前,为出版自己的这本集子,曾联系过好几家出版社,其中虽也有表示出兴趣者,但终究不了了之,现在却同时有几家出版社主动找上门来。原来是写好的稿没处发,现在是约稿的人太多,无法一一满足。过去,在法学所的小院子里,要是寂寞中有人呼响我的BP机,说是想就某个问题采访我,或者是别的朋友介绍来的此等差事,都是一律欢迎的,现在却有点顾不过来,连手机号码都不肯随便示人,有时甚至为自己的脾气不好而懊悔。 我不想隐藏自己,不是因为自己足够真诚,仅仅是不想让自己太累。在这本集子里,读者可以读到我过去的彷徨,也可以看出我成长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