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二个部分:第一篇是理论篇;第二篇是实践篇。在第一篇中主要侧重于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的基本理论。只有系统掌握执法基本原理,才能正确开展行政执法。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介绍了对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的历史发展、基本特点、基本原则、执法主体、证据规则、执法程序、司法审查等,进行了概括性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第二篇则研究综合行政执法实务,将行政执法基本原理应用于现实实践。第七章至第十三章,主要对油烟扰民事项、噪声污染执法事项、违法建筑执法事项、室内装饰装修事项、医疗美容执法事项、检察公益诉讼等常见常用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活动进行了专门介绍和深入探讨。由于本书兼顾了理论与实务的平衡,尤其对当前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的难点疑点或尚不明确之处进行了专题探讨,因此本书是广大第一线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的工具
本书主要概括介绍了我国涉外法治的主要进展以及国际法和涉外法治研究的新成果,包括涉外立法、涉外司法、涉外执法、涉外法律服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自贸区与自贸港法治等内容,全面展示了我国近年来的涉外立法状况,涵盖法律、 行政法规、 部分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总结介绍了涉外行政执法情况,包括涉外公安行政、涉外市场监管行政、 涉外法垄断执法、 涉外网络执法、 涉外贸易投资执法、 涉外海关行政等, 还介绍总结了涉外司法情况。
本书共三个部分,部分:刑事执法篇。第二部分:行政(治安)执法篇。第三部分:派出所执法篇。借助从事公安工作十年以来的办案经验,从解决实际案例出发,再从导语、基本案情、争议焦点、以案释法等四个方面阐述相关刑法问题或者行政、治安案件法律适用问题。 本书通过案例研习有助于民警迅速了解公安刑事、行政法律的概念、要义和适用问题,指导民警在执法实践中对案件作出准确定性和精准量刑,向着规范化执法不断前进。本书正是立足于公安执法实践,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行政法入门(第二版)(法学名家与法学方法丛书)
本丛书及时刊登行政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新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司法政策及解读,大法官与知名学者观点,执法与审判一线疑难热点专题研究,具有典型和指导意义的审判案例及分析,重点课题的调研信息及成果等内容,总结审判与执法经验,明确案件裁判标准,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第98集设有 权威观点 理论与实践 案例分析 调查研究 司法解释 等栏目。
在信息时代,以列入 黑名单 、公布违法事实、通报批评等为代表的信息规制工具,被频繁运用于行政实践之中,亟待行政法学作出理论回应。本书运用类型化的方法,将信息规制工具划分为归集型信息工具、公示型信息工具与监管型信息工具三种理想类型,并依次分析了它们在行政行为形式论上的法律属性。同时,基于新行政法的研究视角,检讨了这三种工具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维度上各自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制度优化方案。本书对于推动新兴的政府规制理论与传统行政法释义学的融合,以及平衡公民权利保障与政府规制能力提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2021年所收集的优秀行政执法指导案例选。分为行政处罚案例、行政许可案例、行政强制案例和行政执法监督案例四章。案例分为基本案情、处理结果和案件解析三部分,案件解析又细分为案情分析、法律适用和示范点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阐述不同类型行政执法案例的处理情况,并总结执法要点,以期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具体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美国行政法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这一变革导致人们对行政法在我们法律制度中的适当角色产生了疑问。本书围绕 合法性 问题,依次对行政法学上的 传送带 理论、 专家 理论、 司法利益代表 理论和 政治利益代表理论 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示了美国行政法从传统模式到利益代表模式的发展历程,并对每一种模式的产生和变化进行了深刻的原因分析和翔实的论述。作者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认为美国行政法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是:行政过程越来越具有政治过程的特征。因此作者提出,利益代表模式有可能成为解决美国行政法困境的可接受的方案。
2017年《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了 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开创了 行政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 的制度。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指导意见》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具体办法。本书是对行政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的专题研究,本书具体内容为:第一章 规范性文件的内涵,规定了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规范性文件的学理内涵、规范性文件性质与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的关系。第二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存在的问题,规定了地方对规范性文件的管理规定、备案审查与一并审查的区别、规范性文件的识别问题影响了一并审查的范围、行政主体及职权要素是审查的重要条件、司法实践中对规范性文件的判断和识别。第三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范围,规定了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及于整个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
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迄今已有两个甲子。本书首先纵览中国行政法学史,梳理了行政法学由清末民初的输入与孕育、民国时期的形成与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转轨与寂灭,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重启与新生的历史;其次进行中国行政法学说史专题研究,从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行政的行为形式论、行政的一般制度论到行政救济论,围绕行政法学的重要范畴来梳理其学术流变,把握其关联脉络;最后简要介绍了行政法各论研究史。
行政协议是一种新兴的行政活动方式。为了区别于民事合同,应当以 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 作为行政协议的判准,并结合司法裁判对该判准加以具体化。行政协议案件的司法审查应围绕协议效力展开。对行政协议的合法性判断,应当依据各种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先后审视缔约容许性、形式合法性和内容合法性。行政协议在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范时,就会罹患可撤销或无效之效力瑕疵。除非行政协议受撤销或被确认无效,当事人应当履行。行政机关非依法定授权而单方要求相对人履约之决定,以及单方变更、解除行政协议的优益权,均应受严格限制。
全国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示范教材适应全国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需要,着眼于全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具有权威性、基础性、示范性、实用性的鲜明特点。在体例、内容和形式上都力求符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行政执法实际问题指导行政执法实践,体现为执法服务,适应不同层级、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的多样化需求。本套示范教材的出版将有力促进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动形成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教材体系,全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执法人才支撑。 《行政处罚制度教程》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着力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质效。本书在准确把握我国行政处罚制度发展历程的
本书收录了公安机关在爆炸物品安全监管执法中常用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等50余部规范性文件。
本书深入研究了行政执法中的非法取证行为规制,以 原理 制度 实践 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为基本原理,旨在阐释本研究的基础性、前提性、概况性内容,包括导论、行政执法非法取证行为概述、规制成效及困境三个部分。中篇为制度构建,旨在以行政执法非法取证行为的内部结构及实践样态为基础,构建有效规制该行为的体制机制,包括规制新思路的提出、分类规制的实施、容错机制的构建三个部分。下篇为实证考察,探究了行政执法非法取证行为规制研究过程中与之息息相关的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执法内部监督、行政执法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三个领域的有关情况。附录部分提供了内容翔实的过程性研究材料。
本书为《爆炸物品安全监管执法手册》的修订本。针对基层爆炸物品安全监管岗位需要,以应知应会、警务实操为重点,分十二章详细阐释了民用爆炸物品基础知识,民用爆炸物品治安管理总论,爆破作业单位、人员、项目和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运输、储存的安全管理与监控、销毁,民用爆炸物品从业单位治安防范和治安检查,特殊用途爆炸物品和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等业务知识。 内容编排以法规、规章、标准、规范为主线,始终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基础与前沿并重的原则,既立足应用实际,又适度超前,是全国公安机关公开出版的系统性较强的爆炸物品安全监管培训教材。本手册可用于爆炸物品安全监管民警岗前培训和强化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各级治安部门领导、民警和有关管理部门、从业单位管理人员日常学习业务知识的参考资料。
本书以2023年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为基础,全面分析了行政复议法的修订情况,系统性阐释了行政复议原理和行政复议制度。本书以解读行政复议法的原理为目标,从剖析行政复议的概念、原则、功能出发,系统性地梳理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制度关系,审视了受案范围、管辖体制等行政复议制度内容,并详细阐释了行政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以及行政复议审理程序与行政复议决定体系、法律责任体系等制度内容。 本书不仅对于行政复议的原理解读和制度完善有一定贡献,且对于行政诉讼法的相关制度也有一定的阐述,为我国行政救济体系的制度构建及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书围绕中国特色行政检察界定及基本运行框架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共分为六章。从理论层面、实践现状和意见建议等几个层面,深入研究了中国特色行政检察基本运行框架基本问题:一是检察权监督行政权依法运行的理论基础,二是行政检察的界定和定位,三是中国特色行政检察实践及现状分析,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行政检察深化发展的理念、原则,五是新时代行政检察监督深化发展的框架构想。 br 本书研究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洪流下,中国特色检察制度必将更加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取得新的更好发展。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司法改革给检察制度的发展带来的挑战确实不可低估,但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机遇。在宏观体系视
本书收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校和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实务部门作者的9篇文章,设有特稿、 数据犯罪的刑法规制 专题、 智慧司法与法律监督 专题、专论4个板块,从数据本地化机制、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刑法规制、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保护法益、司法人工智能的适用、数字作品发行权用尽规则的适用等各角度呈现了数据法学研究的最新优秀成果。
本书共十个专题,专题一 行政法的调整领域 ,专题二 行政法律渊源 ,专题三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专题四 行政行为(含行政协议) ,专题五 行政复议 ,专题六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专题七 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专题八 行政诉讼的证据 ,专题九 行政诉讼的程序 ,专题十 行政诉讼的裁判 。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中国法学会科研项目的结项成果。 本书试图对行政执法体制进行多视角的分析,研究当下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为当下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供智识支撑与理论指导,以期对当下的 中国问题 进行有效的回应。 本书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导论分为: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与思路。 正文分为以下六章。 *章为 行政执法体制概述 。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是科学研究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第二章为 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基础理论 。当下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主要受组织冲突理论、整体性政府理论、行政效率理论、公共服务理论、部门职权相对集中等理论的影响。本章中,我们将主要介绍以上几种基本理论。 第三章为 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本章重
本书立足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相互融合的视角,围绕算法行政的程序法治问题展开研究,以 技术 法治 双向调适为思维工具,在吸纳技术并恪守法治的基础上,构建算法正当程序的新理论,为正当程序注入新的活力,对程序制度的中立性、公开性、论证性和公正性进行更新和调整,以解决算法行政中的程序法治难题,从而回应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的现实需求,并推动算法行政稳步长远发展。
行政三法 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此三法是中国行政法调整行政行为和行政程序的三部基本法律,是行政行为和行政程序法的 三部曲 。 《行政三法研究》是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40年研究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三法的成果汇集,包括历年在报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评论、媒体访谈录,以及作者向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提交的有关立法建议、法律法规修改建议、法律法规实施建议;还包括作者对 三法 实施前后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热点法律事件的评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或与网民互动,讨论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提出避免这些事件发生的对策等。 《行政三法研究》分为三编:第一编行政处罚法研究;第二编行政许可法研究;第三编行政强制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