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规划课题成果,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理论方面对法治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政法思想与 枫桥经验 的诞生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与 枫桥经验 基层矛盾的化解、习近平关于坚持发展 枫桥经验 重要论述的法治之维、法的 大传统 与 小传统 相结合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法治视野下的地方性知识与 枫桥经验 等内容。二是对 枫桥经验 法治化的主要主体,即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枫桥式人民法庭 、 枫桥式派驻检察室 、 枫桥式司法所 等进行研究。三是从实践方面对法治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进行研究,主要研究 枫桥经验 法治化的实践路径、 枫桥经验 与调解、 枫桥经验 与多元矛盾化解机制、 枫桥经验 与基层党建制度化等内容。全书内容丰富、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
本书不仅阐述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置模式,还对不良资产债务催收的方法、模式和相关实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与催收的法律实务工作中,读者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参考本书中的相关案例及案例分析。
《法理学:全球视野(第四版)》是以全球化为视角分析与审视法理学基本问题的法学教科书。以静态的法-动态的法两编为结构,在对传统法理学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探求规范性的、普适性的法理学,以追求正义、规范权力、保障权利为核心内容,并运用法学基本原理与内在演进脉络重构法理学新体系。作者积数十年之功,融近年全新成果,对各章增删修撰,而为第四版。本次修订中,特增加司法理论相关内容,在形式上亦新添图表,并设章后讨论题、延伸阅读与延伸思考等多元栏目,使本书在彰显作者学术视角的同时,更具教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本书是拉德布鲁赫《法哲学》之外极负盛名、极具成果的一部著作。它多次再版,并有数种文字的译本,享有世界声誉。本书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一是因为其理论内容丰厚,*先发展了法哲学的实质内容;二是本书语言优美,采用类型学和分析学的思维,更适合读者阅读和理解。
本书是一本法律文化类读物,通俗说法,通俗说史。本书针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回溯考究古代法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从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中,解读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以资当下借鉴。 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官司、上访、巡视、举报、公款消费、律师职业、考场舞弊、扫黄禁娼、性骚扰、计划生育、滴血认亲、拆迁、城管、房产税、货币战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虚假广告等。
不知法者不免责 (Ignorance of the law is no excuse)作为庄严的法谚,不论是在法律人之间还是在外行人之间,都是众所周知的。该法谚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并几乎无条件地被罗马法和普通法系所奉行。但该法谚是个好原则吗?在大多数国家,随着法定犯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其立法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 甚至律师正确认识法律规范的可能性也在逐渐下降。道格拉斯 胡萨克受这种当代担忧启发,对这条古老法谚所涉及的广泛内容进行了再评价。其通过极具个性的智慧与风格、严谨与洞察力,揭示了该谚语不合时宜的前提假设和逻辑蕴涵。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道格拉斯 胡萨克向我们介绍了诸多具有内部联系并相互交织的话题,而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尝试。该书为读者开启了多条深入研究的途径,并且清晰地解释了其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收录了杰里米 沃尔德伦自2007年至2015年发表的六篇重要论文或演讲稿,集中反映了他关于人的尊严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视角下的尊严观不同,沃尔德伦主张从法律视角对尊严作阐释,探究尊严的独特法理。在他看来,尊严首先是法律创设的概念,尊严的本义不是道德价值,而是地位或等级。现代社会中人的尊严是指所有人都处在同一等级,每个人拥有崇高的地位。法律哲学视角下的地位尊严理论是沃尔德伦的尊严哲学最*原创性的部分,其避免了道德哲学中有关尊严的价值内涵和最终基础的纷争,有助于世界各国就国际人权法上的尊严概念达成共识,并为国际人权规范的普遍接纳和广泛适用提供一种相对中立的理论基础。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数据跨境流动的基本问题,包括数据跨境流动概念解析、驱动因素、利益要素和理论基础等内容;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如何重塑数据法,强调数据安全和隐私方面的挑战,并探索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和技术在增强法律合规性方面的作用;第三章主要聚焦数据跨境流动与国家主权管辖和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价值冲突和平衡;第四章主要分析国际经贸视野下不同经贸协定对数据跨境流动问题的制度安排及发展历程;第五章主要剖析企业在数据跨境流动活动中的合规化管理和运营;第六章主要总结中国数据治理规则的现状并提供可视化的完善建议。
智能科技的发展为知识产权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本书聚焦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理论问题,结合前沿司法实践,重点针对智能科技相关的权利保护、权利限制和侵权界定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同时探讨了智能算法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作用和制度因应。具体议题涵盖人工智能和算法相关发明的专利保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著作权法下的定位、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大模型训练中的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智能时代著作权通过算法辅助实施的理论基础、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本书阐释了相关知识产权法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为司法和未来修法提供了制度建议。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请求权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1993年已至第16版的拙著《民法》的简本。我之所以撰此简本,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拙著《民法》之写作初衷,限于处理民法适用上的难点。比如在其第22章中,我虽讨论了"自无权利人处取得"制度,但就自权利人处取得问题却略过不谈;也就是说,我是假定读者已掌握关于后者的基本知识。类似情形也见于对《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的处理:就对其他权利之侵害予以详论(第24章第2节);而就极为常见的对所有权之侵害,仅是顺带提及。但在考试中,大量(而且恰恰是*为愚蠢)地出错,无疑又是出现在这些简单的法律适用问题上。拙著《民法》显然无法容纳对这些简单问题的讨论,否则会远远超过其现有规模。 其次,同样基于拙著《民法》规模方面的考虑。该书自第1版以来,
《阶层犯罪论的构造》一书是车浩在过去十多年里,持之以恒地思考和探索犯罪论体系的成果,也是车浩首本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 本书以阶层犯罪论的结构为主题,分上下两篇,从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整体考察和具体展开这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上篇共四章,分别从历史、话语、逻辑和功能四个角度,整体性地考察在中国语境下引入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境遇、理由和前途,体现了一种反思性和整体性的立场,属于"针对犯罪论体系进行的思考"。下篇五章,则是在各个阶层内部的一些具体构建,属于"根据犯罪论体系进行的思考"。
本书首先对修订后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详细的内容注释,然后介绍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配套规定,并对全国层面依申请办理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还考察了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制度的施行效果,介绍了信息公开的立法内容和法律实施的国际评估情况,最后从收件环节、办理环节和答复环节汇编了典型案例。本书最后附录了修订后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文以及条例修改前后的条文对照表。 本书结构合理、体例新颖、案例丰富,可作为政务公开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和公务员初任培训的读物,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的法学、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教材。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法律科学历史形成、现实面貌、具体构成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法律科学应用的研究,聚焦法官运用法律对待决案件进行法律评价,形成裁判的具体过程、方法和结果。
法律体系理论,是近世西方学者甚为关心的问题。英国著名法理学家约瑟夫 拉兹教授的代表作《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可说是此问题的集大成者。拉兹的学说,既坚持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基本立场,也强调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该书中,拉兹对奥斯丁、凯尔森和哈特等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的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他本人对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发展,主要观点有:以渊源为基础的法律概念、法律的作用、法治的理想、审判中的法律和价值等。其中,法律的作用、法治的理想至今仍颇具参考价值。
目前,企业界需求*大的课程是激励方向的内容,需求*大的咨询项目是薪酬和股权激励方向的。基于薪酬的长短期激励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激励方式之一,本书通过阐述与薪酬相关的长短期激励的方式和方法,给受困于企业激励方面的管理者提供详尽指导和操作说明。 本书的内容,第一章是薪酬和股权激励的理论,第二、三、四、五、六章是五个企业的最佳实践,都是作者亲自操刀的项目,由作者亲自来书写。每个案例都包含案例背景、项目操作方法步骤、项目成果和感受几个部分组成,全书读来故事性很强,很有画面感,同时借鉴价值很大。
法典化是区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直观的标准吗?为什么大陆法系法学家辈出,而英美法系的法官名留青史?为什么大陆法系从来都没有放弃对 自动售货机 式完美无瑕的法律体系的热忱?这一系列灵魂追问的背后蕴藏的正是解开大陆法系传统奥秘的 钥匙 。本书的思考正是寻找这一枚 通关钥匙 的尝试之旅。 理论研究路径大致包含两种,或以宏观视角观探整体,或以微观视角细察毫末。本书当属前者,作者通过对大陆法传统的历史脉络、学说体系和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和整合,试图以一以贯之的逻辑对大陆法系背后的基本规律进行抽丝剥茧式探究。本书既适合法学初学者触摸大陆法系筋骨,也适合法学深入者用以检视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贯通。
国内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必须要熟悉和遵守国际商务 游戏规则 ,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合同意识、证据意识和诚信意识,才能在国际商务交往中进退有度,游刃有余。为帮助我省企业进一步提升预判、抵御、应对、化解贸易风险的能力,促进我省外向型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本书详细分析了企业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合同订立风险、货物风险、运输风险、结算风险等几大方面的风险,并逐一提出了可行性防范对策。此外,本书还分析了进出口贸易纠纷的解决方式、诉讼策略、涉外民事判决等的承认与执行等专业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书从体系构建的角度入手,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双重理念下,构建以刑事为主导,兼顾民事、行政的中国特色未成年人法治一体化研究。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的概述。第二章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未成年人司法的思想理念,探讨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基本理念的选择。第三章主要介绍未成年人司法的适用范围。第四章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组织的体系性构建。第五章为中国特色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制度的探索。第六章为中国特色未成年人保护处遇机制的构建。
康德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汉译名著本)》中阐述了他的法学思想。他的法学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罗马法和□□启蒙思想家,特别是卢梭和孟德斯鸠。康德的法学理论有鲜明的代表性,代表了传统的西方法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该书分五章内容,即事实行为、公共项目的禁止、事实行为与行为形式论、事实性侵害、处分性与原告资格扩大论的反思。 该书考察了事实行为的概念、性质以及在行政法上的适当定位,对于在行政诉讼中如何审查事实行为,提出严格处分性界定、灵活运用公法上当事人诉讼的主张,以维持行政法学概念体系的严密性,同时也不失对私人合法权益的充分救济。
枫桥经验 源自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枫桥等地干部群众创造的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做法。1963年,经过批示推广到全国。经过55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逐渐发展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引领风尚、保障发展的一整套行之有效且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和方法,形成 新时代枫桥经验 。其中,党建统领是根本保证,人民主体是价值核心, 三治 结合是基本要义,共建共治共享是基本格局,平安和谐是目标效果。《 枫桥经验 的理论构建》凝练了 枫桥经验 的概念和基本元素,梳理了 枫桥经验 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历程,分析了新时代基层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背景下 枫桥经验 转型升级的路径,并对如何学习推广 枫桥经验 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