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 宪法 ,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 八二宪法 )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 问题意识 ,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本书原为林来梵教授讲授本科 宪法学 (国家精品课程)的全套课堂讲义实录,是近年来我国书肆中畅销的宪法学读物之一。 全书基于 规范宪法学 的独特方法,对宪法学的内容进行了体系化的阐述,间中不时针对国内各种宪法学理论做批判性的学术分析,并就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提出了个人独特的学术见解。书中的语言表述也保留了课堂讲授的原有风格,深入浅出,寓庄于谐,颇有 临场感 。 此度第三版以2018年修宪为契机,对原书的内容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发展。
《权力制衡:罗马宪法对近代西欧宪制的影响》运用历史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从罗马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到帝政时期的宪制模式,以及相应时期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从罗马宪制模式及其构建理念入手,在探究罗马宪法影响近代西欧宪制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三个时期的罗马宪制模式对近代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英国宪制的影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始,我国宪法制度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起经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国现行宪法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此后,根据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需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先后5次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有力推动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权思想、民主监督思想、人权保障思想、经济建设思想、军事思想为主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相关宪法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述及演进。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宪法思想尤其是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法思想,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宪法主张是最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是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书的梳理与论证,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根本保证。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判构成了当下德国宪法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学习研究德国宪法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资料。本书选择了德国联邦宪法法院12个涉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10条的重要裁判进行译介,翻译裁判要点、描述论证过程、突出重点理论,介绍理论背景和后续影响,阐述宪法解释与论证的方法。
传统安全领域包括领土、军事、国防、政治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风险日益突出,国家安全延展至数据、基因、卫生、能源、生态、网络、生物、太空、深海、极地等非传统领域。 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风险形态和形式相较于传统安全领域更为隐蔽,不为社会公众所认知。 即使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全球规制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规则体系和治理架构不甚完备,各国普遍共识较为缺乏。 本书围绕非传统安全领域展开研究,从国内法、比较法和国际法视角,分析和讨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 风险挑战和法治应对。 本书的读者可以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理论界、司法界及实务界的专家人士。
本书吸收法学界关于立法学研究所取得的新理论成果,结合近年来的立法进展和备案审查实践,综合运用价值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立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基本原理部分主要探讨立法的概念、立法的分类、立法的本质、立法的历史发展、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等;基本制度部分主要剖析立法体制、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立法效力、立法评估以及立法完善等。本书致力于构建我国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立法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以良法保障善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全书分为序言、宪法条款、附录三个基本部分。 序言 对全书的编写背景和目的、编写原则进行说明; 宪法条款 中涉及的国家按照中国外交部官网 国家(地区) 栏目的呈现方式,分成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个部分,每个部分中按照国家名称的中文音序排列(中国作为本书编者的祖国排在全书位); 附录 部分收录四个文件,方便读者对照查询语言名称、文字名称、机构名称、常用术语。 宪法条款的内容结构以 编、章、节、条、款、项、目 为基本层级,逐条进行标注,方便读者后续使用,也避免因无法看到宪法全文而混淆不同条款的层级。由于不同国家的立宪技术不完全相同,本书在统一格式的同时也做了必要说明。
监察机关的调查取证工作涉及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的互动,关乎纪检监察案件质量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提升监察取证的效率和质量,以此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和正规化水平,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重点。本书对监察调查权运行规律及其制度化进行体系化研究,提炼监察取证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阐释和建构监察取证规则,为制定和实施有关规范监察取证活动的法律法规提供理论视角和参照系,为推动实现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并将丰富纪检监察学尤其是监察法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宪法事例的形成,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虽然不存在实效性的违宪审查制度,但通过这些宪法事例推进和影响了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的立法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未来也必将推动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实效化。这些宪法事例是中国社会内在的宪法诉求,是宪法理念的深刻体现,是宪法影响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深刻体现,是宪法核心价值的深刻体现。这是它们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根本原因。
解释中国宪法文本可以有多种方法。由于中国宪法文本充满着深具中国特点的概念或关键词,所以,本书选择使用关键词方法,力图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宪法文本中相关表达与规定的内涵。从中国宪法研究的学术链条看,可以区分为 基本问题域 、 扩展问题域 和 实践问题域 ,众多关键词就蕴含在这些 问题域 之中。通过对 根本法 、 高级法 和 具有实效的法 的阐释,可以发现中国宪法文本所规制的整体秩序的三重性及内在的张力。以此为宏观规范基础,可以发现诸如 社会主义 集体 农民 宪法权利 等关键词所具有的复杂内涵。将众多关键词连缀起来,既能管窥中国宪法文本的面貌,也可设想中国宪法学的发展道路。
法律尽职调查工作贯穿于法律调查、法律分析、法律风险控制、交易架构设计等法律实务领域,需要综合运用企业法、合同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税法、劳动法、诉讼程序法以及各项行业法律法规等诸多法律领域的专业知识,涉及法律文件审阅、管理层及政府访谈、法律文件起草等各项专业技能,是一项高度综合的基础性法律实务工作。 本书在系统介绍了尽职调查这一概念之后,按照审阅文件、审核重点、案例梳理的顺序,聚焦公司运营、财务、劳动人事、争议解决等方面问题,综合运用各行业法律法规及法律专业知识,列举了律师在实施尽职调查工作时可能遇到的难题,并为解决这些难题、协助客户控制风险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方法和处理技巧。
宪法的核心问题,是权力配置问题,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开启了中国近代宪法的历史。作者对从清末到民国六次制宪活动,按照时间顺序,抽取其权力集中(分配)内容做文章,无论在国家机构之间,如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的权限,还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阐明了 权力集中 是这一宪法断代史的关键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中国近代宪法史,就是研究权力集中的历史,以此为线索梳理近代宪法文献,充分说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在近代的延展,也为今天宪法理论发展提供了历史资料与镜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