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交易顺畅、合规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数据要素交易不仅存在着交易对象不明确、主体权利不清晰、交易模式不完善等问题,还存在着数据要素市场需求尚未被激发、市场格局尚未形成、消费需求匮乏等问题。《数据要素交易的法律制度构造》试图从法律层面确保数据要素交易实效。一是提出 基础数据要素 的概念。通过区分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及信息/数据等 基础数据要素 ,不仅可有效消减数据要素交易的法律风险,极力延拓信息/数据主体的自由意志,还可强化数据要素交易的合规体系构造。二是重塑数据要素产权制度。赋予互联网企业以数据要素产权主体地位,赋予个人以数据要素产权的投资主体地位。结合数据要素买方主体的现实需求类型划分数据要素,重塑数据要素产权内容,以此作为数据要素交易的制度基础。三
本书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一是因为其理论内容丰厚,最先发展了法哲学的实质内容;二是本书语言优美,采用类型学和分析学的思维,更适合读者阅读和理解。
本书篇幅不长,通过一件司法案件再现了清代中期普通人在宏大的 、严密的制度下如何生存。作者在僵化的史料背后,试图重新塑造逝去的历史中的人物的生命。通过具体的描述,使我们真正进入一直靠抽象的概念理解的乡村世界,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现实中。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再现了十八世纪中国司法制度的优越:理性官僚组织之严密、文书系统、审讯程序、破案限期、法医制度等等。但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刑讯始终是司法制度内的“标配”之一;法医地位极低,其专业意见被官员随心所欲地利用或扭曲。比较十八世纪中西方的司法制度,之所以中国在十八世纪没有像欧洲一样放弃刑讯制度是因为传统中国的案件审判需以招供作为结案的标志,而当时英国陪审团制度的出现、欧洲大陆证据法的应用则促使了刑讯的废除。
本成果就标准必要专利纠纷中的核心争议问题展开了系统、全面地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向标准制定组织所作的FRAND承诺的性质;二、标准制定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在防止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垄断行为方面的功能;三、标准必要专利问题处理的域外经验比较与借鉴;四、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申请禁令救济的限制与平衡;五、 公平、合理和无歧视原则 的具体化(FRAND原则的功能定位;六、中国语境下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规制的框架构建。
本书收录了广东省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2020年学术年会的精选论文30余篇。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与适用、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公司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部门法领域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境,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发展与协同的宏观视野研究,以及民商法具体规则设计和解释的微观视野研究。本书体现了民商法学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对民商法学学术和实务疑难问题的思辨、对新兴问题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对民商法的立法和司法适用也大有裨益。
《四十年 四十案》精选了律所自成立以来参与的40个经典案例,囊括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案件,深入剖析了各类复杂的法律争议,揭示了法律、公正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其中的代表性案例包括:全国首例消费公益诉讼 上海市消保委诉天津三星、广东欧珀侵权案,开创了消费权益保护的先河;黄梅戏《红楼梦》版权纠纷,通过调解妥善解决,深刻探讨了作者权益与法律公正的博弈;上海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引发的权利与义务边界讨论;以及黄河路拆迁房价值纠纷,展现了房屋征收与补偿的法律困境。本书是对四十年来律所法律实践的全面总结,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中法律作用的记录,为法律从业者、研究者及关心社会公正的读者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本书分为原理编和法律实务编两部分内容。其中,原理编基于现代化管理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法律手续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法律手续管理的行业背景、管理原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工具管理和环境管理。法律实务编探讨了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法律手续管理实务构成与法律风险,根据项目开发建设的进度特点,分阶段阐述了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过程所涉及的各项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相关法律手续的办理流程、工作内容及其法律依据和应该注意的法律风险。
本书为第十批博士后文库入选项目。本书讨论了自动化应用、现代化治理与法治之间的关联与对策,全书分为总论部分和三个分论。总论部分介绍了作为算法上位概念的自动化应用,具体从自动化应用介入公共治理的法律拷问、自动化应用法律规制的构建逻辑、法律保障与法治转型的全新面向三个部分,介绍了自动化应用提升现代化治理的法律保障。分论一首先探讨了算法责任构建的一般性原理,并结合历史上颇受关注的马法之议,论证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坐标定位。分论二秉持 人本主义 ,分别探讨了较为抽象的 脱离自动化决策权 以及较为具体的 免受算法支配权 的权利进路。分论三从 公共卫生领域算法治理的范式优化 和 刷脸支付的法律规制 入手,剖析了具体算法应用场景中为实现规则之治所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 总论 分论 的写作模式,共同构成了算法治理
本书是一部围绕妇女、婚姻、家庭展开的法律社会史著作。书中以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视角,对与妇女权利直接相关的法律实践做了细致梳理。通过深挖诉讼档案,作者对清代、民国、1949年至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离婚案件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剖析,还原了大量关于妇女离异、典妻、审判诉讼等历史细节,揭示了近世以来相关法律制度与诉讼实践在妇女权利的保护或损害等方面远为复杂的非线性悖论关系。全书吸收了大量中外学者中国法律史研究的 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对话,表现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并融合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妇女史、法制史研究的探索上做了有益尝试。
本书以2018年10月26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规定的六种狭义刑事司法协助(即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安排证人作证或者协助调查,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没收、返还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移管被判刑人)为基础,也将五大广义刑事司法协助(引渡、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追逃追赃执法合作项目、以非法入境或洗钱促请他国刑事追诉、在他国追赃中的资产分享)纳入其中......
在新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有罪推定与无罪推定分别代表着对待被追诉人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进而投射出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障程度,以及国家权力运作的理念和模式。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何在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之下坚持和践行无罪推定成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新课题。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率大幅度提升,在被告人认罪认罚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其辩护权、是否可以降低证明标准、如何确保认罪的自愿性等问题相继涌现,成为无罪推定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给无罪推定在我国的实践带来什么样的新挑战,又将如何应对?本书旨在通过一种历时性分析,梳理和勾勒出我国刑事司法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发展脉络,揭示出背后思想启蒙与制度革新的路径,以期对当下或未来的
本书由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 专业律师团队编著,采用图文并茂讲故事的形式,希望通过解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普及宣传《民法典》的重要条款,让读者以 有趣味性、 轻松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学习《民法典》,以期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裨益,切实增强法治观念,增强权利保护意识与技能,知行合一地践行《民法典》。
当前,我国人民法院全面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创新成效和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取得了明显进展。随着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深入、应用不断推广,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本报告分析认为,智慧法院建设存在共性,制约着智慧法院向纵深发展。深圳盐田法院针对当前我国智慧法院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实事求是,深耕细作,探索出一条基层智慧法院建设的 实 通 智 效 之路,率先建成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的数字化办案,成为基层智慧法院建设的 排头兵 。基于深圳盐田法院经验,本报告提出了未来智慧法院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本书在对法院案件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外延,案件管理的价值和功能,当代法院案件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政策依据,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突破等基础原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分析法,对法院案件管理组织体制及制度建设,法院绩效考评制度,法院案件流程管理,法院案件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及法院案件效率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阐述,后对法院案件管理机制予以综合评判,并对法院案件管理未来路径选择进行概括和提炼。该著作力求在法院案件管理组织体制改革方案,案件质量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方法,规范和落实错案责任追究程序以及法院案件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
自太史公开创了修史之轨辙后,在中华帝国的正史编撰传统中,有那么一类官员成为帝国官僚所要仿效追慕的榜样,他们恪守官箴,事君以忠,牧民以爱,他们即可称作 循吏 。能够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循吏,无疑是帝制中国模范官僚的代表。传统中国具有 家国同构 的泛伦理制度和泛道德政治,以循吏为代表的司法官员群体是礼法制度的赞同者与司法实践的操作者,从而在礼法制度与司法实践之间起到了桥梁或媒介的作用,是发掘和理解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司法裁判独特意蕴的关键。 本书从三个维度展开了翔实的讨论:考述传统中国循吏的历史源流,分析循吏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与文化氛围,解读循吏司法的独特风格。据此,作者向我们精彩地展现了三种相互关联的类型建构: 情感本体 的文化类型,践行 爱民情感 的官僚类型,以及 情法兼顾 的司法
`
本书聚焦海上特殊侵权行为的证据采证规则的演进及发展规律,在融入英美法系船舶碰撞法的证据规则的同时,主要跟踪研究海上特殊侵权行为 船舶碰撞法的新发展及其证据规则,梳理船舶碰撞诉讼采证规则的变迁,探究船舶碰撞诉讼证据的独自特征、采证对象、采证标准以及采证的方法等,同时也关注船舶碰撞诉讼规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和适用。为解决国际海运、国内水运的相关现实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推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并接轨国际法。
社会经济的变迁也带动了思想领域的变革,整个社会变得更为功利,传统 重义轻利 的 义利观 ,在宋代则变成了 义利相合 的社会思潮。在这一 义利观 的带动下,民间大众的思想得以 解放 ,开始公开追逐 私利 私财 ,并萌发了朴素的维权意识,从而掀起了有宋一代的 好讼 之风。这样,我们的确依稀 嗅到 了如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那种趋向于近代的 气息 。因为,近代民法的理念和制度基础,就是建立在诸如财产权*、契约自由、人格平等、私权神圣不可侵犯等伦理价值要求之上的。因此,宋代民事法律所显现出的这些进步,已经有了近代化的倾向和萌芽。
经济学和法律有着什么关系?假设立法者提议持 抢劫犯必须判死刑,各方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媒体和舆论会强烈支持对犯罪采取强硬手段;律师会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惩罚太残酷;法学家会思考这项议案的公平正义的问题。而经济学家则会发现,持 抢劫的判罚跟谋杀的判罚一样,会鼓励抢劫犯杀掉被害人。经济学这种直达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得它不仅适用于解释法律,还有助于法律的制定。作者简洁明快地厘清了法律与经济学的关系,而平易的行文风格适合专业人士乃至外行读者,同时无损其观点的深度。利用大量实际案例,加上渊博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知识,作者坚定地为法律的经济分析“辩护”,并没有颠覆传统法律学者的结论(对同一法律问题,比如是否废除死刑,它能被不同的立场所用),而是改变了双方辩论的本质。又比如在讨论房屋租赁法时,一
《法律与金融》第六辑设置 法金前沿 证券法苑 公司法坛 法学论坛 信托法制 域外视窗 六个栏目,收录的文章多反映时下热点,涉及金融科技监管政策、证券市场禁入制度、信托财产的法律地位、新型商事担保的法律结构以及域外公司法制*的立法与实践动态等话题。 法金前沿 栏目专注于金融法律交叉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本辑以金融科技为主题研讨智能合约与传统合同法律框架的关系、英国监管沙盒本土化以及法人机构识别(LEI)在我国资管行业监管中的应用。 证券法苑 栏目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并重,关注资本市场立法、监管执法和司法的前沿动态,内容涵盖证券市场违规举牌的行为定性及其规制体系、短线交易收入归入制度的功能校正、证券市场禁入制度的适用标准以及对证券虚假信息执法思路的反思。 公司法坛 鼓励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