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
本书是John M.Butler博士2015年**力作的中文翻译版,由四川大学侯一平教授、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李成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严江伟主任法医师团队联合翻译。本书有很多新的内容,分为16章与4个附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分析和解释法医DNA分型结果的方法和**进展,对法医DNA分型中常遇到的杂合子均衡性、伪峰、突变与随机效应、等位基因缺失、低模板DNA、混合斑等现象及如何依据分型结果来合理解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该书系统介绍了一系列的法医DNA分析方法和最新进展,深入讨论了DNA分析过程可能涉及的所有操作步骤、潜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详细描述了DNA分析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类型。全书共20章,系统介绍了以下三方面内容:DNA分析的操作流程(第1章,第4~10章),包括生物样本的采集、运送、储存、DNA提取、PCR反应、毛细管电泳及图谱分析等;DNA分析的技术手段(第11~16章),包括STR、SNP、InDel、Y-STR和线粒体DNA等分型方法;DNA分析的法医应用(第2~3章,第17~20章),包括个体识别、体液识别、祖先信息推断、表型画像等。
本书为法医病理学彩色图谱,包括大体照片500余张,显微照片近400张。本书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按照法医病理尸体检验的顺序,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从尸体现象、损伤、窒息、疾病、中毒等方面进行图片编辑。有利于读者鉴别和记忆知识要点,培养发散性思维;二、结合法医病理司法鉴定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同时配以简短的案件介绍,能快速提高法医病理鉴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鉴定能力;三、大体照片与显微照片相结合,知识全面系统;四、大体照片以现场尸体检验时拍摄的为主,避免了甲醛固定对形态观察的影响;五、在知识结构方面,以死亡原因鉴定为重点,兼顾致伤工具、损伤时间等问题,突出图谱的实用性。
本书收录气体毒物类、挥发性毒物类、医用合成药类、天然药物类、毒品类、杀虫剂类、除草剂类、杀鼠剂类、金属毒物类、水溶性无机毒类、有毒植物类、有毒动物类等类别的516种常见毒物及其主要代谢物的关键信息,所含信息群包括毒物的基本信息、理化性质、药理毒理、中毒症状、毒性数据、体内过程、体内分布、尸体特征及典型案例等对法医毒物学、法医病理学及中毒临床急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关键信息和数据。本书力求所收录信息新颖、翔实、系统、权威,在编写过程中对每个毒物进行了主题检索,信息来源包括: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设立的网站;MEDLINE、TOXLINE、TOXENT等文献摘要数据库;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等;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中毒相关门户和搜索引擎网站。书后附有大量参考文献,可供读者进一步追溯信息来源。
本书是为了满足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侦查学、治安学、边防管理、司法鉴定、刑事技术、安全管理等专业的教学需要,在总结华东政法大学多年来的法医学教学、科研和检案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参编人员除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教研室、司法鉴定中心的教师、鉴定人外,还邀请了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司法鉴定中心的有关专家参加。本书采取总分结合、法律与技术结合、原理与应用结合的编写体例。编写内容上吸收了近年来*的法医学法律法规、新技术、新进展,总论部分涵盖法医学概论、简史、死亡学、尸体现象、生活反应、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高低温损伤、电流损伤、法医毒物学、个体识别、亲权鉴定、猝死,分论部分包括伤残、医疗损害、司法精神病、交通事故、性功能和司法心理测定等常见的法医类鉴定项
《中国法医学70年理论与实践》在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医学发展历程、法医鉴定体制发展演变和法医学教育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法医学各分支学科(包括法医法学、法医现场学、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法医人类学、法医精神病学、法医昆虫学等)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此外,还介绍了我国法医学学术团体的发展及学术交流情况。《中国法医学70年理论与实践》旨在帮助读者系统了解我国法医学发展的概况、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法医病理学作为法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用于回答与死亡和损伤相关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法医病理学家、法律界人士都希望所得到的鉴定结论符合科学证据的时代要求,故本书将科学证据作为首要介绍的内容,着重介绍了法庭科学证据的特征、评价方法以及美国NAS报告对法庭科学界的影响和*工作进展,这些都会对未来法医病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时,本书着眼于法医病理学实践,精选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尽管有些内容是法医病理学中的经典,如猝死、损伤等,但随着相关研究进展产生了新的观点和检验方法,这些问题与知识仍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更新;有些研究方法和领域,在近5~10年间得到快速发展,如死后化学、虚拟解剖、遗传毒理学、毒理基因组学等,但在目前法医病理学实践中仍未能得以充分的重视和应用;有些内
本书共分七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眼的发育、眼球和附属器及眼眶解剖的基础理论知识,详细地介绍了视路与神经反射、眼与周边器官的关系,具体分析了眼外伤的各种临床检查诊断方法在法医学伤检鉴定中的相关应用,其中包括眼外伤的分类、特点、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及眼外伤的鉴定程序等内容。
本书由长期从事眼外伤法医临床学鉴定的专业人员撰写,聚焦于眼外伤后视觉功能水平评估这一公认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从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视觉功能检验与结果评价的基本原则、检验方法与结果评价方法。
《法医毒物鉴定理论与实践》共分二篇十七章。上篇五章论述了法医毒物鉴定的发展及问题、法医毒物鉴定程序、法医毒物鉴定规范及质量控制、生物检材的特征及应用特点,以及法医毒物鉴定方法;下篇十二章系统介绍了法医毒物鉴定的对象,包括挥发性毒物、气体毒物、合成药毒物、杀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有毒动植物金属毒物、水溶性无机毒物、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在结构内容上,强化了毒物的毒性作用、中毒症状、体内过程和鉴定要点,体现了法医毒物鉴定进行专业判断所需的知识要点;减少或摒弃了不满足证据要求的分析方法,体现了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反映了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较大量的参考数据和文献信息,以供读者进一步追溯。
《法医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介绍了死亡与尸体现象、机械性窒息、机械性损伤、高低温及电流损伤、猝死、中毒以及司法精神医学、法医人类学、法医物证检验、法医学尸体检验、法医学活体检验等主要内容;阐述了目前法医鉴定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如医疗过错的司法鉴定、法医亲子鉴定、堕胎与虐婴以及激光损伤、高空病、减压病、氧中毒等新的法医学知识,使得《法医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法医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可供全国医学、公安、法律院校相关专业使用。
刘宁国、陈忆九主编的《法医病理数字化新技术 理论与实践》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开展并投入实践的法 医虚拟解剖、计算机生物力学仿 真、数字化快速三维现场图、法医骨学专家系统和全 息数字病理切片等研究和鉴定 成果,并报道了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工作实践。 全书分为六章。每章既有数字化法医病理技术手 段的*概况,也有该技术手 段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还对相应技术在法 医学各类鉴定中的应用分别 进行归纳、总结,涵盖了法医病理数字化技术及其相 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 践。本书可供从事法医学鉴定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公安 、检察、法院、高校和社会鉴定 机构等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为司法审判人员、大中专 院校相关专业学生以及法律工 作者提供帮助。
《肢体周围神经损伤法医学鉴定和检验》是近年来关于肢体周围神经损伤鉴定的基础理论、检验技术、原则方法、标准释义、实战经验的总结。本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系统地阐述了肢体周围神经损伤鉴中鉴定人员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运用大量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了鉴定思路和要点。本书对于正在从事肢体周围神经损伤鉴定的鉴定人员以及保险理赔、法律诉讼的相关行业工作者具有参考价值,也可将之作为法医临床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教辅书。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和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为适应当前司法实践的需要,配合全国司法、公安和综合大学法学、医学院系的教学工作,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法医学》教材。本书作为全国司法警官院校“十三五”规划系列教材之一,内容全面而简明,理论新颖而实用。既注重了基本理论的阐述,又重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有关前沿知识的介绍。 在编写过程中,坚持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基础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尤其突出了“医”和“法”之间的密切结合;吸收了当前法医学、法学和社会学中*发展和*技术以及新的法规与标准的应用;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法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本书编者大多是高校从事教学和司法鉴定工作线的人员,
本书介绍近年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法医病理鉴定室接受委托鉴定的百余法医病理案例,内容涉及法医病理学和法医临床学等诸多方面。本书的特色在分析两字,重点是根据各案例简要案情、病史和简要的尸体检查,对每个案件的病理诊断的依据、各种病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死因、直接死因和诱因、涉案人员的责任等进行详细分析。所列举的案例生动鲜活,剖析深刻全面,不仅为侦察犯罪、审理纠纷和案件提供医学证据,还为医疗卫生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法医学经验。有助于读者提高法医病理学和临床医学诊断水平,适合法医病理工作者、病理医师、临床医师和法医系学生学习使用。
医生的主要任务是治疗病人,而法医的主要任务是对被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两者的任务不同,工作对象也不同,但两者为了完成各自的任务,却使用相同的影像诊断。影像检查是临床医生的辅助检查手段,而影像检查结果却是法医临床鉴定的重要依据。人体各个部位的损伤,在进行法医鉴定时都离不开临床影像学的诊断,而工作在各个岗位的法医同仁对影像学全面知识恰恰是不够精炼,需要从法医临床学的角度,全面学习临床影像学技术,以便掌握法医临床鉴定所需要的影像学知识,特别是人体各个组织及器官损伤的影像学改变。 王云钊教授生前,已经就本书的编写拟定出了主旨精神和大致的写作脉络。按照恩师的指引,本书的编写主要是由北京市中天司法鉴定中心的裴孝田大夫等一批中青年法医界新秀完成的。本书在每一章节首先按部位简单介绍重要
刘大荒、依伟力主编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法医影像学实用指南(上下)》共涉及133项《鉴定标准》条款,每项《鉴定标准》条款为独立的一个编写单元,为了方便鉴定人查找、阅读,每个单元将《鉴定标准》条款作为**部分;法医影像学内容作为第二部分进行编写,其主要内容包括:(1)正常器官的影像学解剖。(2)器官损伤的影像学诊断。(3)器官损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4)器官损伤的影像学误诊原因分析。(5)器官损伤的影像学漏诊原因分析。(6)器官损伤发生时间的影像学判断。(7)器官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8)器官损伤的影像学造假图像资料识别。
《电子物证技术基础》,本书共分7章,分别介绍存储技术、常用的FAT、NTFS、Ext文件系统、文件相关的取证知识、内存管理基、系统安全、字符编码、可执行文件格式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