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司法实务,综合法律适用、事实认定和证据审查三个维度,分章阐述走私犯罪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第二、第三、第四章对犯罪客观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为 走私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 通关走私 绕关走私 。各个具体走私罪名区别在于犯罪对象,通过专设 走私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 一章,一方面从整体上论证走私犯罪对象的内涵、类型以及不同对象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也分析不同走私对象及其数额各自的认定思路。而通关走私和绕关走私是司法实践中两种基本走私方式,二者在走私手法、案件特征、证据结构、事实认定思路、常见疑难问题等方面都有各自特征。区分以上两种走私方式并进行分别研究,更贴近司法实务。在具体分析时,既探讨二者个性问题,如通关走私中常见的单位犯罪、绕关走私中疑难的财物处置;也探讨共性问题
《刑法罪名系列》丛书是《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丛书将刑法分则中的罪名按照“概念与罪名渊源”、“犯罪构成要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司法认定实务指南”、“刑事责任”五个部分加以系统阐述。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危害税收征管罪立案追诉标准与司法认定实务》分册,书中介绍了:逃避追缴欠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等内容。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基础性。二是注重系统性。三是突出研究性。四是重视实践性。五是兼顾批判性。 由于本书涵盖了经济刑法学知识体系的全面内容,通过本书,可以获取较为完整的有关经济刑法研究脉络、发展趋势、构成特征、重点疑难问题、司法实务操作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本书以问题为导向的写作方法,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创新空间。值得一提的,在即将交付出版之际,本书又通过由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的2004-2005年度“研究生教学用书”的遴选,有幸成为了刑法学教学中为数不多的由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研究生教学用书”。这不仅是对作者辛勤创作的好褒奖,无疑也是对本书学术水准和学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本书的突出特色在于结合交易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为经济刑法的法益、义务犯、主观方面、共同犯罪以及解释论等方面的理论变革提出了富有启发性与可行性的见解。 基于法益二元论,将超个人法益划分为溯源性超个人法益和独立性超个人法益,构建 溯源性 独立性 的经济刑法二元 双环 法益结构,并对两类法益的具体判断加以阐释,对其解释规制和立法批判功能加以论证。占有仍须以事实的、物理上的对虚拟财产存在控制、支配为前提,若没有事实上的相关因素,行为人对虚拟财产不存在占有,或者不发生占有移转。明确不同类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和归责路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不仅仅是配合的消极义务,亦涉及特定情形下主动进行风险审查的积极义务。 在网络犯罪的主观方面,对 主观目的标准的引入 明知的判断 等命题提出了独特
《经济刑法(第十五辑)》由53篇论文汇集而成,分为“总论研究”、“财产犯罪研究”、“金融犯罪研究”、“贪污贿赂犯罪研究”、“食品药品犯罪研究”等部分。其中《2013年度上海法院金融审判情况》和《2013年度上海法院涉*犯罪刑事审判情况》为读者提供上海法院审理金融犯罪的概况;而《上海自贸区刑事司法问题初探》、《上海自贸区反洗钱机制构建》、《互联网金融中常见犯罪问题》等文章对当今上海地区新出现的刑事法律问题进行探索。
由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省合同法研究会联袂发起,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辽海讲坛·法律论坛》,共征集论文85篇,经评选入书的有51篇。 为了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和公安部开展“天网2011”活动,打击银行卡犯罪活动,论坛活动组织者将主题扩展为“金融风险管理与犯罪对策研究”,囊括了金融领域中的全部犯罪问题。 入选的51篇论文,有的论者以经济学为视角,对权力、职务金融领域犯罪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提出了增强打击金融犯罪严厉程度和频率,增加犯罪成本,降低犯罪收益及减少犯罪和预防犯罪的论述;有的论者对制售、地下钱庄、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犯罪及对策提出有创见性的立法建议;有的论者对盗窃持卡人信息、伪造*、集资诈骗、贷款诈骗、保险诈骗的特点、成因、防控对策进行了充分论证,提出了尽快全面立法,
本书系统整理和研究了包括中国税收制度在内的相关专著、涉及美国税收制度、税收犯罪的相关外文文献,以税收债务法律关系的立场,考察了中美税收犯罪刑事立法的异同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发现中国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虽已由权力关系转变为债务关系,但税收刑事立法和司法仍受旧有税收权力法律关系的影响,与税收债务法律关系偏离,这也是当前中国税收犯罪司法实践困境的根源,因此,作者认为目前中国税收犯罪的立法与司法应当在重心、调整范围、保护法益以及犯罪主体的定位等方面回归税收债务法律关系。本书研究结论条分缕析,逻辑论证清晰充分,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随着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证券期货犯罪不断出现些新情况、新问题,证券期货犯罪案件经常会出现刑法适用上的障碍、困惑及难题。如何准确认定证券期货犯罪案件,如何完善证券期货犯罪立法与司法解释,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刘宪权、谢杰编著的《证券期货犯罪刑法理论与实务》从刑法原理出发,结合证券、期货市场特点与金融理论,不仅对与证券期货犯罪定罪量刑有关的基本问题作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而且就我国刑法规定的内幕交易犯罪、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犯罪、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等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中出现的全新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对深度解析、公正惩治、有效预防证券期货犯罪的理论探索与法律实践有所裨益。
陈浩然编著的《反洗钱法律文献比较与解析》分析了全球范围内与洗钱问题有关的刑事犯罪、有组织犯罪集团、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从国际公约和国内法的发展、演变分析反洗钱行动的变化与国际社会应对大规模犯罪问题的政策原则的演进,比较、分析联合国反洗钱法律文献的法治原则、创新原则和国际法规范原则,比较分析欧盟各项反洗钱指令的制度原则,分析欧洲国家按照指令反洗钱获得的重大成效,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重点分析FATF反洗钱建议的技术要素和操作技术,比照各国和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与之存在的差距,为完善我国的反洗钱行动的可操作性提供依据。
本书是法国经济刑法学的重量级经典教科书,主要面向经济法学生(硕土、博士),也面向相关从业人员(律师、法官、会计师、审计师、商业公司的股东和董事)。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受高校教师、法科学生和法律实践工作从业者的高度认可,对构建法国经济刑法的内容体系和基础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总共已出版11版次,每次修订都紧密结合立法改革和司法判例发展的新近情况,回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长盛不衰。 《法国经济刑法》虽定位为教科书,但并未局限于具体法律条文的梳理和注释,而是从法律史、刑法哲学的高度,对经济刑法的基础理论展开讨论,综合多种立法渊源和判例解释,对 经济刑法 这一高密度主题进行了综合概述。 首先,本书作者作为法国经济刑法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通过详实的史料整理、
《刑法罪名系列》丛书是《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丛书将刑法分则中的罪名按照“概念与罪名渊源”、“犯罪构成要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司法认定实务指南”、“刑事责任”五个部分加以系统阐述。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金融诈骗罪立案追诉标准与司法认定实务》分册,书中介绍了:金融诈骗罪的共性问题、金融凭证诈骗罪等内容。
本书的内容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是对经济犯罪侦查的原理进行的论证和制度构建。其中探讨了经济犯罪的概念、经济犯罪侦查的原则、经济犯罪侦查的程序、经济犯罪证据的发现和收集、经济犯罪侦查的价值等基本性问题;分论是对具体经济犯罪形态进行侦查的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详细阐述。包括了网络犯罪侦查、合同犯罪侦查、走私犯罪侦查、货币犯罪侦查、洗钱犯罪侦查、信用证犯罪侦查、*犯罪侦查、证券犯罪侦查、保险犯罪侦查、危害税收征管犯罪侦查、商业贿赂犯罪侦查、知识产权犯罪侦查等12个专题,并就具体经济犯罪形态的特点、原因、分类、认定、侦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陈晖所著的《走私犯罪论(第2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走私犯罪的书,其中运用经济学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公式,为预测未来走私犯罪的犯罪趋势提供了参考方法;对走私犯罪特殊形态特别足对既遂未遂标准的次完整概括,开启了走私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热烈讨论;对走私犯罪司法解释的学理解读,较准确地把握了走私犯罪的特征,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等等。和初版相比,《走私犯罪论(第2版)》根据走私犯罪立法和司法上的重要变化,在章节上做了补充。对各章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如下亮点:一是完善了对走私犯罪的研究方向,对司法实践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二是开展了对走私犯罪的实证研究,充实了对走私犯罪的理论研究;三是对走私犯罪死刑存废进行了理性思考,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本书以我国已经公开审理的案件为基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与归纳统计,辨识不法公职人员转移非法所得的途径与上游经济犯罪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资金转移过程中的关键路线与关键步骤,探究影响公职人员上游经济犯罪的因素以及转移不法所得的影响因素。
本书以专题的形式对非法集资犯罪从刑法解释论和司法审判实务双重视角展开分析。在《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基础上,本书对非法集资中涉及的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及与之相关的欺诈发行股票、*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罪,非法经营罪,虚假广告罪,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等犯罪的构成要件、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界定;从实证层面对当前困扰法院审判非法集资犯罪案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指出当前对非法集资犯罪的刑法规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司法解释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系统的方案。 近一段时间以来,缺乏规范的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其影响和危害越来越受到
19世纪中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不法商人“见利忘义”,大肆从事破坏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这种背景下,1872年英国学者希尔在伦敦举行的“预防与控制犯罪”国际会议上,以“犯罪的资本家”为题作了演讲,首次使用了“经济犯罪”的概念,由此为西方犯罪学家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犯罪学研究领域——经济犯罪学。可见,经济犯罪学是随着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犯罪问题的泛滥而产生和形成的。在我 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80年代初,经济领域犯罪突出,为了稳定经济秩序,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该《决定》首次使用了“经济犯罪”的术语。从此,学界开始关注对经济犯罪的研究,并很快得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认可,从而掀起了我国研究
课题组从大众网络媒体上公开报道的企业家犯罪信息中,检索和收集整理了成型的案例共计463例。案件收集的时间跨度为2013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期间,基本涵盖了年度公共媒体报道的企业家犯罪案件。为了准确揭示企业家犯罪案例的统计特征,课题组从犯罪行为、犯罪人和刑法适用三方面,共设定了31项测量指标。2013年度报告较之2012年报告,呈现四大新变化:(1)案例统计基数增大(共463例,去年为245例),并新增9项统计指标,统计参数达到31项;(2)适应国家反腐败形势的需要,将企业家腐败犯罪进行单独统计和分析,揭示了应将民营企业反腐败斗争纳入到国家整体反腐败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3)对企业家犯罪的刑法适用特征进行了详细统计,为从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角度更加深入地研究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的规制与处罚提供了宝贵素材和反思性启示;(4)为切实推
《偷、逃税行为的违法与犯罪》将从税收行政法和刑法两个法域全面研究偷逃税行为,并将偷逃税行为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界分和衔接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以期解决长期以来立法上偷逃税行为刑事立法与行政立法的不协调和司法中偷逃税行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不良问题。
本书是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展开的调查研究。该调研课题既是北京市法院重点调研课题,也是该院受北京市法学会委托承担的一项重点课题。通过精选材料、严谨分析、科学论证所形成的调研报告,内容分为十多个章节,分析定义特征,归纳当下现状,剖析高发原因,揭示警示问题,详解具体罪名,研讨法律问题,总结有效经验,提出治理对策,全面、真实、清晰地分析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整体情况和重点问题。
《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刑法系列》结合《立案追诉标准(二)》和《补充规定》中规定的经济犯罪案件的犯罪构成、立案追诉标准适用以及司法实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全面阐述。对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准确认定、查处经济犯罪案件,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提高办案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广大公安司法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参考书,也是法学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由孟庆丰等主编。
《支付方式的演进对诈骗犯罪的影响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研究视角上,从支付方式发展演变的角度审视、归纳诈骗犯罪相关立法规律。第二,研究方法上,突出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紧密结合。第三,理论观点上,根据支付方式对诈骗犯罪的影响,在分析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一些作者自己的观点。本书由秦新承著。
★For 金融界人士 ——资本市场这么火爆,融资租赁、私募基金,小心犯罪漩涡! ★For 资本市场监管主体 ——资本市场带给大家崭新的机会和希望,但需要监管主体保驾护航,如何做? ★For 广大投资者 ——集资的漩涡越陷越深,你在里面吗?……面对火爆的资本市场,投资者该怎么投? ★For 相关研究人员 ——集资犯罪的情境预防体系如何构建仍需探讨,此砖能否引出大家的玉。 In a word:全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