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被害预防包括潜在被害预防和既然被害预防。潜在被害是尚未发生而有可能发生的被害,既然被害是被害事实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处于被害状态。从被害发生的条件来看,绑架被害是可以预防的,对于已经发生的被害也有可能通过解救行动减轻被害损失。 绑架被害预防是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的研究,其主张的观点、原则、方法应有高度的可信性和准确性,因此,本专题的阐述力求从实际案例出发,结合具体的被害事实说明被害预防的原理和方法,书中引用的案例大部分来自作者及《反绑架与解救人质》课题组五年来的实际调查,通过案例评析把绑架被害预防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之有利于指导实践。
刑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是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与每个公民和单位息息相关。修订后的《刑法》从1997年10月1日实施至今近8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刑法在实施中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罪名犯罪不断出现,原有罪名在手段和形式上不断翻新;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多个刑法修正案和立法解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针对刑法实施中的有关问题颁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新颁布的一系列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更准确地运用刑法打击新罪名犯罪、新形式犯罪,及时有效地发挥刑法的社会秩序保护和人权保障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刑法实施以来,理论界和司法界对刑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归纳、研究,并
本书稿从 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的各种立法模式及其优劣分析 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合一论的原因探讨 矫正正义和功利主义考量互补论 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在归责基础和利益平衡方面的差异 权利和利益应受法律保护的程度之差异 等方面入手,展开全面细致的论述,针对过错侵权区分立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梳理我国《民法典》 侵权责任编 及司法解释规则体系,建议在我国侵权责任相关立法修改中采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分立论。
法律是社会伦理的见证与外部沉淀,刑法作为具有有力强制性和严厉惩罚性的法律规范,同样因医学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伦理冲击而面临新的课题。本书紧跟现代医学发展与法治进程的步伐,重点探讨了亟待解决的现代医疗刑法问题。通过对现代医疗刑法研究背景的全面考查,构建起现代医学科学时代的医疗刑法的基本理论体系;通过对 人类辅助生殖 人体器官移植 基因医疗 AI辅助医疗 安乐死医疗 所诱发的新型犯罪以及对传统刑法理论与制度的挑战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刑法介入现代医疗领域的限度;通过对域外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医疗刑法制度的系统考察和比较研究,找寻完善我国现代医疗刑法制度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我国现行医疗刑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实证考察和问题检视,理性探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我国现代医疗刑法制度改革发展的方
《绑架犯罪及防治对策》是我和盛志豪主持的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专门研究和探讨“绑架犯罪”问题的论著,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中所碰到的困难与艰辛难以言表。书稿完成后,总算有一个交代,多少感到有一些欣慰。 应该说,选择“绑架犯罪”这个课题作为研究内容与方向,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司法实践中所碰到或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绑架犯罪案件吸引了我们。绑架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的暴力犯罪,行为人持有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等工具劫持人质,勒索钱财或出于其他的目的,对被绑架人进行残忍的折磨与迫害,而且往往要杀害被绑架人或者以杀害被绑架A为威胁,遇有警察围捕,往往以人质的生命为要挟,公然持枪、持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研究 课题成果。 全书聚焦高校性骚扰问题,对全国部分高校进行实证调研以掌握全国高校性骚扰发生的现状以及防治的现状;透过不同视角论证国家以及高校承担性骚扰防治义务的正当性,回答防治高校性骚扰的理据;同时借鉴境外高校防治性骚扰的经验;体系化全面构建我国从国家层面到高校层面防治高校性骚扰的机制,明确防治体系及制度架构,以深化和丰富高校性骚扰防治的理论基础,体系化建构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为我国有效防治高校性骚扰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
新中国刑法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建之后,虽然曾因政治运动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复苏,并逐步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尤其是晚近20多年来,刑法学研究更是突飞猛进,成果迭出,成就斐然,从而成为公认的我国法学领域为发达的主要学科之一。在新中国刑法学创建以来的近60年间,共出版著作近3000部,发表论文数万篇。面对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总结其成就,反思其得失,从而为刑法学的进一步开拓发展提供导向,显得异常迫切。这就需要加强对数十年来刑法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将体现刑法学发展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从发表在数以百计的报刊和文集上的浩如烟海的论文中精选出来按照专题汇集成册,从而为今人的研究、学习提供便利。也为后人保留有代表性的研究资料。
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是指行为人侵犯刑法所保护的个人法益,依照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这一犯罪分类方法是在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对犯罪所进行的分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建立标准与结构同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分则体系的建立标准与结构有所不同,因此虽然本书所研究的体系的建立标准及其结构与大陆法系国家的建立标准及其结构在表面上是一致的,但究其实质内容而言,则有相当大的区别。这是因为,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侵犯个人法益犯罪的具体内容与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侵犯个人法益犯罪的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异。本书在研究的内容上,将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分为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概述和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分述两编。
【指导案例】分类汇总了已出版的《刑事审判参考》在认定事实、采信证据、适用法律和裁量刑罚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详细阐明裁判理由,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刑事立法、司法规范】与相应案由指导案例配套的刑事法律、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其他规范性刑事司法文件。【审判实务释疑】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解答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法律适用问题。【专题论谈】由司法实务部门的权威专家就刑事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经验交流】地方司法机关制定的刑事司法规范性文件及其背景说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对于某些问题的处理政策和意见等。【问题探讨】刊登相关学者与司法人员的研究文章,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