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定位为起点,梳理了犯罪现场勘查的发展,并针对主要法治国家的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规则进行研究,对当前中国犯罪现场勘查的各个程序环节进行讨论,并选择了几类重要的犯罪现场进行勘查分析。本书对犯罪现场勘查的主要原理进行阐述,结合现场勘查学界和实践部门遇到的现实障碍进行分析。
秘密侦查是一种有效的犯罪侦查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往往会侵犯有关人员的合法权利,如隐私权、通信自由权等。由于其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做出明确规定。我国修改以后的《刑事诉讼法》对秘密侦查进行了必要规范,这有利于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本书在阐述秘密侦查原理的基础上,首次对内线型秘密侦查、外线型秘密侦查、技术型秘密侦查以及其他类型的秘密侦查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概念准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际,必将有助于侦查人员对《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正确理解和执行,推动我国秘密侦查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犯罪学教科书是犯罪学知识的体系化呈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犯罪学研究的真实水平。本书从知识论角度对犯罪学教科书的知识展开反思与建构,提出了中国犯罪学知识转型、转向、转生 三转 的发展问题,重构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型犯罪学知识结构体系框架,对于该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标记行为是案犯在犯罪过程中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传统上,对犯罪标记行为,我国司法工作人员欠缺自觉的识别意识和分析知识。本书以犯罪标记行为为研究重点,全面阐述了犯罪标记行为的内涵和特征、犯罪标记行为的具体类型、犯罪标记行为与相关犯罪行为的区别以及犯罪标记行为的侦查作用。此外,本书还从证据法学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犯罪行为分析的证据价值、行为证据分析意见的证据资格、展示性证据与行为证据分析、隐蔽性证据规则与行为证据分析、刑事证明标准与行为证据分析等一系列新问题。本书拓展了侦查学和证据法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侦查学和证据法学的理论内容,有助于司法工作人员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有效防范冤假错案。
《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中的国家反拐行动研究/公安院校青年学者学术文库》主要运用国际第四代政策评估技术,使用了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通盘考虑政策执行者、政策受益者与政策牺牲者三方面的利益,重视政策利害相关者内心感受,基于 以受害者为中心 的方法,依据人口贩运市场的供需理论,对反拐官员、被拐妇女儿童、买主、专家、志愿者等各方面的深度访谈及数据分析,评估中国国家反拐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