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中国好书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的进阶版,将典型案例与法律热点相互印证,使生活解读与学术品味兼容并蓄。精心选取各地各级法院依据《民法典》审理的45个 案 或典型案例,进行不失学术品味的生活化解读,比如人脸识别案、江歌案、录像遗嘱首案等。同时,对《民法典》实施过程中的39个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法理分析,比如老旧小区电梯加装问题、受到性骚扰如何维权、高空抛物致害中物业公司承担何种责任等。通过对这些案例和热点的解读与评析,旨在为读者提供更为 沉浸式 体验的机会,以便切实地观察法律人对法律问题的分析过程,直观地感受《民法典》所宣示的公平正义的实现过程,并向大众倡议 生活在民法典 中。
本书是一本系统向法科学生介绍讲解民法学学习方法的著作,全书以学习民法的重要意义、民法的体系、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学习民法的必要准备等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民法学习与文献综述、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民法的学习方法、民法论文的撰写方法等问题,对于重要的民法学人、民法名著、民法文献等亦有所介绍。
本书分合同审核、诉讼仲裁、知识产权、公司治理、股权投资等五章,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讲述法务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业务的方方面面,既有法律层面的规矩,也有业务层面的准则,同时指出每个环节的关键问题并提供指引和工具。为讲明合同审查操作,作者直接给出带批注痕迹的合同全文;提及对诉讼、仲裁的处理,则给出 案情时间表 案件审理时间表 法律关系图 等实用工具。可以说,本书是法务工作的好帮手。
本书针对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后出现的算法侵权问题进行研究。整体采取总分结构:先以理论基础为起点,提出既有侵权法律在人工智能算法侵权规制中出现的问题,再从责任主体、构成要件、责任承担和配套制度四个方面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和解答。本书着力于探讨人工智能算法侵权与传统侵权的区别,创新性提出系列观点,亦注重现有侵权理论在新问题中的可适用性;本书致力于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类合法利益的维护,对于算法侵害人类权益的多种形式本书均有回应;本书亦注重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知识财产法哲学》主要的哲学分析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知识财产法的目的是在我所称的 抽象物 上创设权利。这些抽象物是具有诸如科学知识、文字信息或技术等一般社会定义形式的无形物。关于以诸如知识形式存在的抽象物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它们是不能由于使用而被耗尽的。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知识通过使用而获得增长。例如,对一个证明予以验证的数学家越多,越有可能找到其他更精妙的证明。阅读和解释一部作品的人越多,有关该作品的知识就越多。知识遵循的是所谓的不断丰富的规律,而不是逐渐耗尽的规律。
本书是我国已故著名民法学家佟柔教授生前在民法总则的教学和研究中相关论述的集合。书中所编辑的文字多为佟柔先生生前颇有影响的演讲记录、教材、论文著述,以及编辑者个人的课堂笔记。经过佟柔先生的学生周大伟先生按照我国民法总则的体系加以编排后,我们相信,这一作品基本上可以展现佟柔先生在民法总则教学和研究中的成果和心得。其中包括了佟柔教授对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和经济法的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体系、法律行为以及民法在新时期的性质和任务等问题提出的真知灼见。有些思想和观点直到今天也不失理论上的前瞻性。 佟柔先生是一个堪称教育家的民法教授。他生前以精彩的课堂演讲享誉法学界,其言谈出自文章,却胜过文章。本书以“讲稿”命名,应当是十分恰当的。 本书是一部编辑作品。因此,编者始终将“忠实原著”作为编
本书对民法基本理论、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以及时效和期间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就民法总则中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如民法的性质、基本原则、民事主体的体系、法律行为的建构、代理权的性质、诉讼时效届满的效果等进行了探讨。 本次修订根据新通过的民法总则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修订。体现了*的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
本书属于贝克出版社 法学基础 系列教材,体现了学术和教学上的新趋势。其中*突出的特征是简洁明了、适合著作权法入门者使用。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书中附有若干案例及解析,使得学生入门之时,易于获得法规范之适用能力。其针对的使用人群为本科生以及所有想以生动、形象方式了解著作权法的实务界人士。
本书对《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历次修改进行对照,并对修改通过黑体字和脚注进行提示和说明,以便读者学习、研究使,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知识产权法研究领域常备工具书。本书适用于从事商标法研究、行政管理的工作者。
本书由全程参与《民法典》立法的著名民法学家杨立新教授根据《民法典》的7编1 260个条文中的主要内容,按照人们日常生活的的场景,选择120个典型案例,列举120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分别做出解答。书中通过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案例,将《民法典》规定的那些*主要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法规则,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述出来,由此帮助读者掌握《民法典》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则,运用《民法典》保护自己的权利,是献给各位关心《民法典》、喜爱《民法典》、愿意研究《民法典》的读者的一份精品力作。
数字财产权利逐渐成为当代私法领域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区块链数字资产何以成为财产权利?数据权益的法律构造应当为何?《民法典》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还没有对数字财产权利作出系统性规定。本书尝试阐释财产权的客体、功能与结构以及范式,初步提出财产权的一般构造。在此基础上,本书尝试将该理论运用于具体场景,分别探讨区块链数字资产和数据权益的法律构造。
本书结合大量实例详细分析了如何撰写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是了解、学习如何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的权威性读物。 本书共分三部分。部分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主要向读者介绍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中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撰写要求,并结合两个实际案例(其中一个根据2008年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专利代理实务 科目试题改编而成)说明如何撰写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第二部分 撰写案例 在第2版的4个案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案例,拟通过案例的具体撰写练习,使读者进一步掌握如何撰写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部分7个案例中的5个,分别根据2000年、2002年、2004年、1994年和1998年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专利申请文件撰写 科目机械专业的试题改编而成,其中1994年和l998年的考题,为适应现在考试课程要求的变化作了比较大的改动;另有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从发明专利申请的基本概念及审查要点,说明书的撰写要点,权利要求书的撰写要点,针对实审问题的处理要点进行了阐述。 本书是作者30年专利审查及代理工作经验的心得与总结,言简意赅,句句干货: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各类艰涩枯燥的专业术语解释得简洁直白;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典型案例对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意见陈述书的撰写规范条分缕析,庖丁解牛式的解析让读者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步步深入,为成功获得专利授权奠定扎实的基础。 读者对象:科技工作者及专利实务工作者,特别是专利代理人、发明人、企业研发及知识产权部门管理人员、高校师生、科研机构相关从业人员以及知识产权领域相关工作人员。
本书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对著作权制度、专利制度、商标制度的影响、挑战及相关实践,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本书主要由三编十二章组成,既有对评估、拍卖理论问题的探索,也涉及评估、拍卖的一般问题和疑难问题的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从不动产、动产到财产性权益的定价、拍卖流程等一般性问题的介绍与梳理,到撤拍、悔拍、拍卖标的交付、税费负担等疑难复杂问题的研究分析,本书以全面、详实独开司法拍卖类书籍之先河。书中内容既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检视和反思,也是对司法拍卖可能路径的有益探索。 作者结合自己在人民法院系统执行局工作的实践经验及对执行法律、法规的学习与理解编写本书,目的就是对评估、拍卖的相关法律知识点以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解答,以供执行实务工作者以及执行理论研究者、社会大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