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民法典》全部条文为纲,对其中700多个重点条文进行了评注,涵盖了民法学习和实务需要掌握的重要条文。根据条文的重要程度,评注内容详略不一: 重要的条文,评注内容通常包含 规范目的 构成要件 法律效果 证明责任 等部分,内容融合了法条含义、司法解释、代表性判例和学说概况; 比较重要的条文,评注侧重于阐述通说定理; 稍微重要的条文,评注仅揭示条文的基本功能与含义。
本书对民法总论相关知识、原理进行体系化阐述。全书分为六编。编 民法导论 ,具体包括民法概念论(作为私法的民法、民法的若干核心概念)、民法体系论(外部体系、内部体系)、民法方法论(民法的法源、解释、续造、案例处理方法)。第二编以下为本论,以私权为逻辑主线阐述民法一般原理。第二编 权利主体 ,具体阐述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第三编 权利客体 ,具体阐述了民法上的物和其他权利客体,如给付、智力成果等。第四编 权利变动 ,具体阐述了权利变动的样态、权利变动的原因(法律事实)、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一般原理(法律行为的概念、分类、意思表示的构成、意思表示的发出与到达、意思表示的解释、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意思表示不自由)、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法律行为的效力障碍(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法律行
《民法总则》是研习民法者的入门参考书,以私权利贯穿始终,开篇就转载了德国法学家耶林的名著《法律的斗争》,为全书定下了基调:即民法是保障私权利的基本法。接着从权利主体(自然人及法人)、权利客体(物)、权利变动(尤其是法律行为,既属重要,全书亦主要围绕之详加论述)及权利的行使等角度进行论述,力图把民法的权利本位、私法的价值理念与原理原则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民法总则》的另一特色是用实例引导读者发掘问题、思考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探求私法上的解决途径。
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合同是达成交易的桥梁。合同在促进交易目的顺利实现的同时,以便捷有效的方式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 合同事实上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其思维模式、实务技能完全独立于合同法、法律文书之外,同时它也是院校法科教育未予提及的短板,以致仅有院校教育背景者面对合同实务时无所适从。 处理合同事务在法律工作中所占的比重大,迫切需要透彻理解合同原理、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本书以五章、四十二节,共一百七十五个主题的篇幅,循序渐进地解析了合同工作基础阅读、合同的理解与审查、合同的修改与调整、合同的设计与起草及技能的提高与拓展运用,恰能满足上述需求。 为了提高实用价值,本书遵循原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大量定义解释、法条引用和实例列举等方式,力争便于阅读理解并助力实务应用。尤其是直接以大量
《民法物权(第二版)》结合实例,对于物权领域的理论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民法物权体系。此次修正重点有五:(1)更深刻阐释物权法上人格自由尊严的价值理念及产权配置的经济效率,如何实践于立法、司法及之上。(2)整合判例(裁判)学说,连接于总则与债编,建构法释义体系。(3)探究物权法解释适用的重要课题及其发展方向。(4)强化案例研习,将重要实务裁判加以案例化,采请求权基础方法加以解说,期能增进法之适用的思维方法及论证结构。(5)以统计资料说明物权的发展,以简易图解阐明复杂的法律关系,体现法律制度的体系构造之美。
《私权的分析与建构:民法的分析法学基础 》为中国民法领域一次系统性地用分析法学对私权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构建的重要理论尝试,具有开拓性理论奠基意义。该书初稿完成时,即获得了学界高度关注和认可,王泽鉴老师这样评价该书: 这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对中国民法学的发展,将有重要贡献。 经过作者二十年的再思考和打磨,此次出版书稿增加了很多新的篇幅,如中国民法典的编撰、霍菲尔德与法律人工智能等契合当代民法发展进程的新内容,由原来初稿的二十多万字扩展到现在的四十多万字。该书由法学泰斗江平先生作序并鼎力推荐。总之,该书是一本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集作者二十年研究精华于一册的上等佳作,在民法典即将出台之际重磅推出,必将再次引起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有很强的基础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
随着知识产权被广泛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构成,那些被斥为知识产权成果的窃取者也被指控破坏工业创新、艺术创造力以及信息本身的可获得性。这些主张是否正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否迎来了一个更好的崭新时代?克里斯托弗 梅和苏珊 K.塞尔回溯了围绕知识创造财产的社会冲突和政治图谋的历史。 从希腊诗歌中的古代商业,到当今关于网络盗版以及最贫穷国家艾滋病相关药物供应的争议,梅和塞尔将知识产权法视为一个持续历程,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概念循着这一历程得以制度化;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会引发新的争端、政策转变以及更新的争端。以这一历程为背景,他们进一步检思后TRIPs时代。他们对技术进步、法律革新以及关于知识生产特征之哲学证成的考述表明,知识产权法的未来将如同过去一样充满争议。
自文明时代以来,人类秩序,既因国家正式法而成,亦藉民间非正式法而就。然法律学术所关注者每每为国家正式法。此种传统,在近代大学法学教育产生以还即为定制。被谓之人类近代高等教育始创专业之法律学,实乃国家法的法理。究其因,盖在该专业训练之宗旨,在培养所谓贯彻国家法意之工匠 法律家。 作为国家法覆盖不能的必要支持:习惯作为法源在此的意义重大。民间法就是以中国广大地区间千差万别的习俗风俗习惯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国家法统一意志与覆盖不能之间的空白提供统一支持和适法性解释。在当前我国综合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上是必要而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研究拓展出更宽广的天地,并因其极具实践指导意义,又可为地方司法人员司法实务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知识学习的有用读本。 自文
本书以民法解释适用方法为主旨,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裁判方法与逻辑、如何处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法律解释方法、法律漏洞补充方法、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利益衡量等方面内容,以实际的判决或解释为例演示各种方法的运用,裁判的技艺跃然纸上。 此外,本书四个附录还分别讲授了如何理解法律概念、请求权基础与抗辩、法庭的审查权、法律思维与学习方法,以满足阅读者学习或适用法律之需。 第4版: 更新民法典及司法解释相关内容,或以注释说明新法变迁; 重构部分内容体例,新增 关于诉 事实认定方法 法律适用 法庭的审查权 等内容; 装帧设计雅致,更添艺术感与质感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地理标志管理领域内的各项核心问题,其内容覆盖我国地理标志制度的发展历程、规范体系、实际应用、管理机制、申请流程及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等相关知识。系统阐述了地理标志从申请、管理到维权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实务操作,为申请人、权利持有人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指南,有力促进地理标志的规范使用与高效运营。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动地理标志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积极力量。本书适合地理标志的申请人、持有人及业界同人阅读。
本书梳理了合同法观念及核心理论在历史上的演变。作者运用广博的法学和哲学知识,透彻地分析了现代合同法学说的哲学起源,以及合同学说如何受到哲学观念和理论的影响而发生变迁的过程,包括这种变迁导致的法律理论面临的危机。 本书也是一部比较法方面的佳作,不仅论述了英美合同法中大量存在的实体问题,而且对两大法系相关的学说观点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与传统的 三大类 司法鉴定(法医鉴定、物证鉴定、声像资料鉴定)有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知识产权属于 无形资产 ,具有特殊性。目前,从事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门槛比较高,但是需要鉴定的案件数量却不多。为此,从事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人员,导致对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为此,本书从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概念入手,探讨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程序,并重点对专利的司法鉴定、商标的司法鉴定、著作权的司法鉴定、商业秘密的司法鉴定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后,以附录的形式展示了*的研究成果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规范。
本书是作者多年婚姻家事及民事信托领域从业经验的总结,上编主要结合信托相关的法律规定、理论,以及目前境内民事信托业务的实务模式和操作,具体对我国民事信托的现状、功能以及问题进行分析。下编主要针对现有婚姻家事领域的问题,从民事信托的角度出发,结合传统法律工具,探讨能否找到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途径。民事信托作为一种 新兴 的法律工具,不应被束之高阁,而是要用于解决老百姓实际的问题和困难。
本书通过分析8个已授权的材料类与机械类有代表性的发明专利案例,详细介绍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要求及审查答复的注意事项,指出如何才能撰写一份清楚完整的专利说明书;结合审查意见和对比文件,介绍了遇到公开不充分、缺乏创造性等问题时如何才能有效答复,以实现专利授权。全书共4章,主要内容包括发明专利的相关概念及申请策略,发明创造性判断的依据及审查答复策略,材料类发明专利申请、答复案例与相关技巧,机械类发明专利申请、答复案例与相关技巧。本书对提升科研工作者和专利代理人的专利撰写水平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获得相关知识产权的授权。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产权已成为经济和文化的核心现象,也是分配财富和权利的重要杠杆。本书通过对知识产权领域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版权和专利的起源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知识产权这一现代私有财产概念的观念起源,对19世纪美国知识产权概念的出现进行了全面阐述。 本书通过将法律概念的发展置于社会背景中,重现了知识产权这一观念的变革过程。本书作者认为,我们拥有 思想 这一现代观念,是在18世纪占有主义、19世纪自由主义的力量和意识形态影响下产生的。 本书是研究19世纪美国版权和专利理论转变的一项出色成果,在文学领域、历史学领域以及传播和媒体学领域广为流传,同时也引起美国法学领域的关注。美国加州大学马克 罗斯(Mark Rose)教授称其为 经典之作 ,英国剑桥大学的莱昂内尔 本特利(Lionel Bently)教授评价其为第一部深刻论述美国现
人民调解作为"枫桥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人民调解研究中的热点。学界和实务界对此不断整理研究,从关注实践问题到关注实践基础上的价值问题,逐渐形成一些具有学理和实践价值的本土经验研究成果。本书通过回顾2008-2017年相关研究成果,从人民调解的制度建构和人民调解的理论视野两个方面出发,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加以评析,进而思考如何不断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学界开展人民调解的"枫桥经验"专题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本书是 中国民法典评注 条文选注系列的第3册,收录评注作品12篇,分布于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侵权责任编,内容包括:第157条法律行为无效之法律后果,第410条抵押权的实现,第420条额抵押权的一般规则,第538条撤销债务人无偿行为,第590条合同因不可抗力而免责,第679条自然人借款合同的成立,第701条保证人抗辩援引规则,第807条建工价款的优先受偿权,第1022条第2款有期限肖像许可使用合同的法定解除权,第1060条日常家事代理,第1067条第1款子女对父母的抚养费给付请求权,第1184条侵害财产造成财产损失的计算。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始于2016年,是由朱庆育、高圣平担任总编,以德国大型民法典评注为参照,汇集了中国民法学界七十位知名学者以及资深实务界人士共同参与和撰写,对中国民法典进行体系化、规范化
本书紧密围绕电学领域专利申请的特点,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介绍该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的要点和难点。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重点介绍电学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的关键环节与常见问题;第二部分针对参加全国代理人资格考试的应试者,通过对往年试题分析及仿真练习使读者掌握应试的知识要点及必要的应试技巧;第三部分结合电学领域审查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角度提出建议,帮助读者解除工作中的困扰。 读者对象:专利申请人、专利代理人及参加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的应试者、专利审查员及相关领域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