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英国法为基础,通过对世界通用的船舶买卖格式合同的逐条分析,详细论述讲解了二手船舶买卖交易模式、买卖双方应当特别关注的合同要点等相关问题。本书共有七章,分别为:章 二手船买卖 、第二章 船舶买卖经纪人 、第三章 船级社 、第四章 合同的订立 、第五章 挪威船舶买卖格式合同 、第六章 附加条款 ,以及第七章 支付方式和替代性的担保安排 。此外,本书还包含有附录,全文附录了船舶买卖格式合同,及主要机构的规则等。本书以二手船舶买卖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手船买卖方面的适用法律及案例的分析,以及对船舶买卖主要标准格式合同的逐条论述,详细讨论了英国发下二手船舶买卖的法律关系。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均颇高,不仅可作为法律教材,更能为实践作出详细的指导,对船舶买卖交易的达成、纠纷的解决等,均不失为一本
本书突破了现有海商法教材的写作模式。全书以我国《海商法》为主线,共设16章,每一章由两部分组成:*部分系统介绍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专题研讨,全书共论述了101个专题,这些专题是作者多年来教学、科研和海事司法实践的研究成果,既涉及海商法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涉及海商法的热点、难点问题。本书可作为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科,特别是海商法方向的研究生教材,同时也适合于有一定海商法理论基础的教学、科研人员,从事海事司法实践的法官、律师以及其他航运界、海上保险界业内人士阅读、参考。
我国海商法事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冷僻和令人感到陌生的领域,对我国海商法领域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的时机已经成熟。本书是我国首次对《海商法》进行的大规模系统的注释。 本书编著过程中,注意尽可能广泛地吸收本法实施以来各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对已经审结和裁决的海事海商案例进行比较全面筛选的基础上,为各相关条款选取典型案例;收集与本法各条规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同时,还详细介绍了本法每一个条款在《海商法》制定过程中经历过的不同版本草案的变化情况。 本书的内容结构包括“条款释义”“条款沿革”“相关规定”和“典型案例”四个组成部分。这样的编排有助于读者通过了解各条款的历史沿革和具体适用的情况,加深对本法的立法过程、立法目的和各条款规定含义和应当如何适用的理解。同时也有利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出身于海运企业,且从事相同的海事理赔工作(即从事海商法实践)。由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与中国的海商法学者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深感中国海商法研究不仅严重脱离了民法基本理论,而且远远脱离了海运实务。这就导致中国的海商法学者,以及其著作,很难解决海上货物运输中现实存在的诸多法律问题。基于这种思考,本书特点在于是用民法基本理论指导海商法;第二是与海运实践紧密结合。例如,本书第五章涉及了许多其他海商法著作中从来都没有涉及的海商法问题,诸如“港口作业费”、“船期表要约”、“集装箱铅封费”“提单的套单风险及违法性”和“提单债权是否随提单转移”等一系列现今海运市场上经常发生的海事纠纷。本书共引用了近50余个中外案例,其中有50%是作者亲自承办的海事案件,其他外国案例均摘自几本英国著名
本书从厘定传统海商法与民法视野中的海商法的关系入手,针对海商法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海商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内容、海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定位、海商法与海事法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海商法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等基本问题展开论述,并以民法的法律制度和理论体系为线索,将船舶物权制度、海商类合同制度、海上侵权制度等重要的海商法制度整体链接到民法系统中进行梳理与解读,在海商法学界可谓独树一帜。 本书中各章节的案例均来自于我国海事法院审判中的典型判例,其中不乏作者亲身承办或指导主办的多件有影响的海事海商案件。作者正是通过解析式的判例研究方法为读者生动直观地呈现了海事司法实践中的理论争议问题及解决思路,形成了本书的特色之一。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海商法理论研究者和在校研究生提供了一本颇具学术价值
全书总共24章,内容涉及我国内河航运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方面。全书重点对内河航运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合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方面对《内河货物运输合同》、《内河船舶保险合同》、《内河船舶拖带合同》和《内河港口货物作业合同》等传统合同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力求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对传统合同形式中的新问题、新思路作更为全面的介绍。另一方面又对金融危机后导致的《内河船舶建造合同》、《内河船舶买卖合同》以及《内河船舶融资租赁合同》等焦点、热点合同形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介绍,希望能够为人们解决现实中的各类纠纷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参考。同时,我们对直接关系内河船员和内河航运单位利益的《内河船员劳动合同》、《内河船舶经营管理合同》等合同形式也作了较为广泛的分析和介绍。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的适用条件与范围、合同的缔结、买方的权利与义务、卖方的义务与权利、风险转移的界定、国内法的法律适用中的理论争议、案例细节等内容与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论述,并附有相应的判例导读。由于本书的论述结合国内的实践,并使用大量的英文与德文文献,因而对中国的国际货物买卖以及"一带一路"的理论与实践,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本书的论述中,加入了大量判例与案例的元素,尤其是大量的国外文献与判例,这些内容为国际货物买卖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司法实践)提供了有益的见解与资料。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海商法的理解、适用与完善,海事诉讼程序与审判实践,国际公约与外国法,国际货运代理人专题研究,海事强制令专题研究,法官随笔,案例选登,案例评析,案例精粹,以及司法文件等。本书可供海事法院、航运管理、船公司以及相关院校的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分为外贸关系、海上运输、海上保险、法律法规四编,围绕企业不同阶段所面临风险,如外贸关系合同主体、合同签订与履行风险防范,运输关系中作为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提单持有人等各自风险控制,海上保险关系中作为保险关系当事人风险及防范措施等。 本书不单单在说贸易,也不单单在说运输,而是将贸易与航运等有关的问题都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的一本实用型的书本,因此不是单纯的外贸丛书,也不是海商法教科书,文中内容贯以贸易主线,结合海运实践,语言通俗易懂,读者群体覆盖面较广。
《海大法律评论》创办的宗旨,是为了丰富上海海事大学和我国海商法、航运法和相关领域法律的学术研究,为学界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分享学术成果的平台,促进我校和我国海商法、航运法和相关领域法律的研究。 本卷保持学术自主、自律的原则,秉承严谨、开拓、求真、务实的精神,以《鹿特丹规则》专题研究、海商法和航运法栏目为特色和重点,并设有海事程序法和相关法域栏目,力求反映这些领域中具有前沿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术成果。
胡正良主编的《海事法(修订本)》从海事法的基本理论出发,以我国《海商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和相关国际海事条约、国际惯例、民间规则,以及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各项海事法律制度,包括船舶碰撞、海难救助、船舶残骸清除、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共同海损、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海事索赔责任限制,以及与这些法律制度有密切联系的海事调查与处理制度。作者充分考虑到海事法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引用了大量中外典型海事案例,以及相关的国内法律、国际规则与国外法律,对重要条文作了透彻分析,并且结合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在《海事法(修订本)》再版之际,作者针对新近生效或通过的国际国内立法,借鉴*研究成果,对各章相应内容均作
《海商法学(第三版)》是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十二五 *规划教材,亦是作者多年海商法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总结。《海商法学(第三版)》在阐述基础理论的同时,辅以大量港口、船舶、单据等图片及表格资料,同时引入典型案例以助读者实例分析,并将重要专业术语及定义以中外文的形式对照表述。 第三版根据新立法及理论研究成果,不仅对 船舶 船舶碰撞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 等章的内容做了相应修订,而且更新了章后 思考与辨析 扩展阅读文献提示 ,还通过二维码技术手段链接了 研究导引 扩展英文阅读资料 精选案例 自测习题 。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海商法专业 海商法导论 海商法总论 等课程编写的教科书,专门讲解海商法入门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涵盖海商法的概念、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特性、体系、法源、法律关系、沿革等基本问题,旨在为学生后续学习海上货物运输法、海事法、海上保险法等海商法具体制度的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法理基础。同时,本书基于中国法的立场较为详细地讲解了海事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则。 本书具有较为鲜明的比较法色彩,注重与通行教材、经典著作保持有益的互动探讨、真诚的学术对话,目的是展示争议、廓清理论,尽量为读者提供经过思辨而形成的较为合理的学理观点。同时,本书强调教科书与学术专著应有的体例差异,除介绍知识点的基础内容之外,设有采用不同版式编排的 理论探讨 立法资料 司法实践 等专题版块,意在加深层次、辅助
本书是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海事海商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论文的精品选编。本书围绕“海事司法体制改革”、“海事审判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创新”、“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与保障”等主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将为我国海事审判工作、海事司法体制改革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为我国海事司法更好地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海洋强国战略打下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内容基本上围绕着海商法的理念、原则与制度展开。 《海商法》在我国被界定为民法的特别法,在海商立法和司法的过程中要坚持民法的基本原则自不待言。但是,就全球范围而言,海商法乃是由商人习惯法发展而来,在长期的国际贸易运输实践中,不同法系、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和商业习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许多共同或相似的规则,并通过国际立法的层面形成了具体的制度。基于这一原因,研究海商法不仅要以民法理论为指导,更要站在国际的视野内,深入探究海商法制度的渊源,力求准确地把握制度建构的内涵。
修改后的新《保险法》于2009年10月1日生效施行,截至2010年10月13目新法已经实施一年了。关于新法对中国保险市场和司法实践产生的影响,已成为我国法律界和保险实务界当前的热门话题。为此,我们于10月下旬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一次研讨会,就新法的实施效果和相关话题进行研讨。
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促进海事审判工作科学发展,2013年6月,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海事海商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以“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与海事司法服务保障”为主题在上海召开年度学术研讨会。全国海事海商理论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官汇聚一堂,围绕“航运交易创新与海事司法规则”、“海洋生态建设与海事司法保护”、“海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与完善”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就是这次年会所征集论文的精选之作。
海商法是具有很强的国际性的国内法。这不仅体现在海商法所调整的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是存在于不同国籍的船舶、货物所有人之间的经济活动,更体现在海商法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国内立法、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等多种形式。因此,研究各国海商法适用过程中的法律冲突的预防和处理问题,就成为海商法立法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国际范围内所出现的统一海商立法,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贾林青编著的《海商法(第4版)》修改的重点是引入新的知识点,增加新的海事案例的分析研究,补充与正文有紧密联系的海商法律知识,以提升大家学习海商法理论的兴趣,扩展研究海商法理论的知识视野。 本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系列教材的组成部分,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反映海商法律研究*水平的目的。
《国际海商法》是国际著名海商法学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资深教授William Tetlery先生的*力作。该书不仅全面介绍了海商法领域的所有重要国际公约,还对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航运大国的海商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对北欧4国、欧洲大陆国家和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海商法进行了重点介绍,是从比较法的角度研究海商法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佳作。本书浓缩了作者从事国际海事海商法律诉讼,立法、教学和写作工作50余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研究各主要航运国家海商法的珍贵线索,展示了从国外学者看中国海商法的全新视角,适合做法学院校学生的海商法教材或教辅材料,也适合做海事法官、律师或其他海商、外贸、保险等领域及其各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了解及掌握有关船舶权属、涉船合同纠纷的司法审判情况,对从事民事海事法律理论和实务工作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充分反映船舶权属纠纷案件和涉船合同案件审理过程中常见的程序性和实体性法律问题,使人们对该类纠纷的成因、特点及其司法实践有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本书选编了55篇案例,并按照案件纠纷所涉的主要法律问题分类,分为船舶物权、船舶修建与买卖、船舶租赁、船舶代理、船舶物料供应、集装箱租赁管理等六个专题。希望通过本书能将海事法官们在审判活动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与读者们进行分享及交流。
袁发强编著的《海事诉讼法学(海商法系列教材)》的目的在于编写一本适合本科和研究生法学课程设置的海事诉讼法教材,以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海事诉讼法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能够为从事海事诉讼的实务界人士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参考,达到推进海事诉讼法教学和研究的目的。本书的特色在于:一、体例适合教学需要;二、内容较为全面,涵盖了海事诉讼法的主要制度,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海事诉讼法律制度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比较研究,在介绍我国海事诉讼法制度的同时,还对一些航运大国的海事诉讼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四、增加案例教学的分析和应用;五、针对中国海事诉讼法实践中面临的突出性问题,展开论述,引导学生思考海事诉讼法在未来的发展和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国际贸易、航运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海商立法和世界各国的海事司法处于历史活跃期。中国的海商立法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借鉴国际海商立法的基础上,发展很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作为专门的综合性海商法典,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基本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程序规则,共同构成了中国海商法律的基本体系。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法律实施的要义和精髓则往往体现在法院的司法裁判之中。成文法的滞后性、原则性、抽象性同社会生活的多元、复杂和现实相比,时常会给人们带来矛盾与困惑。要使相关法律规定有效
《中国海事审判2011》其前身是《海事审判》季刊,创刊于1989年,1999年改为年刊。刊物以其务实和探索精神,致力于总结海事审判经验,交流海事审判信息,探索海商法理论和海事审判实践中的问题,深受海商法界的欢迎,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海事诉讼专业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