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英国法为基础,通过对世界通用的船舶买卖格式合同的逐条分析,详细论述讲解了二手船舶买卖交易模式、买卖双方应当特别关注的合同要点等相关问题。本书共有七章,分别为:章 二手船买卖 、第二章 船舶买卖经纪人 、第三章 船级社 、第四章 合同的订立 、第五章 挪威船舶买卖格式合同 、第六章 附加条款 ,以及第七章 支付方式和替代性的担保安排 。此外,本书还包含有附录,全文附录了船舶买卖格式合同,及主要机构的规则等。本书以二手船舶买卖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手船买卖方面的适用法律及案例的分析,以及对船舶买卖主要标准格式合同的逐条论述,详细讨论了英国发下二手船舶买卖的法律关系。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均颇高,不仅可作为法律教材,更能为实践作出详细的指导,对船舶买卖交易的达成、纠纷的解决等,均不失为一本
本书突破了现有海商法教材的写作模式。全书以我国《海商法》为主线,共设16章,每一章由两部分组成:*部分系统介绍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专题研讨,全书共论述了101个专题,这些专题是作者多年来教学、科研和海事司法实践的研究成果,既涉及海商法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涉及海商法的热点、难点问题。本书可作为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科,特别是海商法方向的研究生教材,同时也适合于有一定海商法理论基础的教学、科研人员,从事海事司法实践的法官、律师以及其他航运界、海上保险界业内人士阅读、参考。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海商法专业 海商法导论 海商法总论 等课程编写的教科书,专门讲解海商法入门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涵盖海商法的概念、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特性、体系、法源、法律关系、沿革等基本问题,旨在为学生后续学习海上货物运输法、海事法、海上保险法等海商法具体制度的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法理基础。同时,本书基于中国法的立场较为详细地讲解了海事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则。 本书具有较为鲜明的比较法色彩,注重与通行教材、经典著作保持有益的互动探讨、真诚的学术对话,目的是展示争议、廓清理论,尽量为读者提供经过思辨而形成的较为合理的学理观点。同时,本书强调教科书与学术专著应有的体例差异,除介绍知识点的基础内容之外,设有采用不同版式编排的 理论探讨 立法资料 司法实践 等专题版块,意在加深层次、辅助
近年来,随着我国 一带一路 和 走出去 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并购、工程承包等形式利用国内外资源,参与国际竞争。海外投资并购项目潜在各种风险,通常会按照国际惯例由参与方签署各类法律文件确定参与方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和风险分配。海外投资、并购项目的结构和法律文件复杂,而项目流程与项目谈判常常涉及国际惯例,对于我国企业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本书作者结合十余年的业务经验,以海外投资中常见法律文件与谈判要点分析为主线,在国际通行的法律文本和惯例的基础上介绍各类海外投资的商业与法律结构,防范相关法律风险。
袁发强编著的《海事诉讼法学(海商法系列教材)》的目的在于编写一本适合本科和研究生法学课程设置的海事诉讼法教材,以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海事诉讼法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能够为从事海事诉讼的实务界人士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参考,达到推进海事诉讼法教学和研究的目的。本书的特色在于:一、体例适合教学需要;二、内容较为全面,涵盖了海事诉讼法的主要制度,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海事诉讼法律制度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比较研究,在介绍我国海事诉讼法制度的同时,还对一些航运大国的海事诉讼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四、增加案例教学的分析和应用;五、针对中国海事诉讼法实践中面临的突出性问题,展开论述,引导学生思考海事诉讼法在未来的发展和完善。
本书书号之前已申请过。本次申报的《海商法保险法(第六卷)》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海商法 保险法研究所于2013年5月召开了“中国保险市场新阶段 新问题和新举措(制度创新与发展)”的主题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提交的学术论文,经专家委员会甄选后,编辑而成的论文专著,借助该书的编辑出版,有利于加强我国保险法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化发展,就实现了我们的初衷,并推动我国保险法学研究的深度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促进海事审判工作科学发展,2013年6月,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海事海商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以“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与海事司法服务保障”为主题在上海召开年度学术研讨会。全国海事海商理论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官汇聚一堂,围绕“航运交易创新与海事司法规则”、“海洋生态建设与海事司法保护”、“海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与完善”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就是这次年会所征集论文的精选之作。
本书连续入选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 十一五 和 十二五 规划教材,由权威学者联袂资深律师及海事仲裁员,合力展现海商法学理之精义、实务之要领。 作者从海商法基本概念及原理出发,以我国《海商法》为主线,深入讲解,言之有物;处处紧扣法律条文,表述精准、分析透彻。国内商法和国际海事公约及规则相互对照、有序穿插,令读者印象深刻、领会充分。繁杂技术标准解析详细,令读者一目了然、运用自如。 新版中,作者除对章节做适度合理调整、在理论和制度上大量吐故纳新外,在写作形式上也加以改进:章前增设 学习目的 ,章后增设 案例练习 ,书后若干 网络资源 ,以帮助读者巩固知识和拓展阅读。 本书既可作为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之教材,亦可作为海事司法工作人员和航运专业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本书分为外贸关系、海上运输、海上保险、法律法规四编,围绕企业不同阶段所面临风险,如外贸关系合同主体、合同签订与履行风险防范,运输关系中作为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提单持有人等各自风险控制,海上保险关系中作为保险关系当事人风险及防范措施等。 本书不单单在说贸易,也不单单在说运输,而是将贸易与航运等有关的问题都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的一本实用型的书本,因此不是单纯的外贸丛书,也不是海商法教科书,文中内容贯以贸易主线,结合海运实践,语言通俗易懂,读者群体覆盖面较广。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编排体例合理 本书以法律关系为线索将案例分类,在目录以法律争议点为大标题,以争诉双方及案由为小标题。如此安排既方便读者有目的性的检索,又能生动勾勒中国海事司法20余年演进历程。 二、资料来源权威 本书收录的案例来自1993年《海商法》颁布以来《*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经典海事案例、*人民法院颁布的7批指导性案例中的海事案例以及*人民法院于海事法院成立30周年之际通报的"海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浓缩海商法发展20年之精华。 三、写作形式创新 本书并非对案例的简单收集整理,而在此基础性上梳理对案例所涉理论争议观点,且对司法动态予以研究,提出作者的观点,形成理论与实践、案例与法规、过往与当下的良性互动。 四、内容丰富充实
本书采传统体例,按照我国《海商法》的章节内容安排全书结构,依据《海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司法解释以及国际公约等,系统阐述了海商法律制度的内涵,并对具体制度展开详细而严密的论证。 作者注重结合国内及国际立法、司法和航运实务的发展现状、变革要求及新形势下的挑战,对现有海商法体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对某些新型制度的建构进行深入化的思考。其中,或经典或典型的案例援引令本书具有相当的实践指导意义,帮助理解难点和争议点。 全书持论中正、内容全面、阐述透彻,并兼顾实务,适于作为本科高阶及研究生阶段教学用书,并为实务界人士提供权威之理论指引。
本书无论在体例结构上,还是在内容设置上都有较多创新之处,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海商法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制度。本书借鉴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成果,在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和实践问题上也不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力求观点新颖,努力做到观点准确。全书共十五章,分别是海商法概述、海事法律关系、船舶、船员、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旅客运输合同、船舶租用合同、海上拖航合同、船舶碰撞、海难救助、共同海损、海上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制度、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海上保险合同、海事纠纷的解决等。 本书适合法学专业、航海专业、海事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以及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使用,同时也适用从事海事海运、海事审判实务的工作者和海商法爱好者参阅。本书由曹胜亮、冯梅、黄学里任主编,高四、马迪、苏剑任副主编
全书总共24章,内容涉及我国内河航运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方面。全书重点对内河航运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合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方面对《内河货物运输合同》、《内河船舶保险合同》、《内河船舶拖带合同》和《内河港口货物作业合同》等传统合同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力求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对传统合同形式中的新问题、新思路作更为全面的介绍。另一方面又对金融危机后导致的《内河船舶建造合同》、《内河船舶买卖合同》以及《内河船舶融资租赁合同》等焦点、热点合同形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介绍,希望能够为人们解决现实中的各类纠纷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参考。同时,我们对直接关系内河船员和内河航运单位利益的《内河船员劳动合同》、《内河船舶经营管理合同》等合同形式也作了较为广泛的分析和介绍。
了解及掌握有关船舶权属、涉船合同纠纷的司法审判情况,对从事民事海事法律理论和实务工作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充分反映船舶权属纠纷案件和涉船合同案件审理过程中常见的程序性和实体性法律问题,使人们对该类纠纷的成因、特点及其司法实践有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本书选编了55篇案例,并按照案件纠纷所涉的主要法律问题分类,分为船舶物权、船舶修建与买卖、船舶租赁、船舶代理、船舶物料供应、集装箱租赁管理等六个专题。希望通过本书能将海事法官们在审判活动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与读者们进行分享及交流。
本书从厘定传统海商法与民法视野中的海商法的关系入手,针对海商法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海商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内容、海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定位、海商法与海事法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海商法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等基本问题展开论述,并以民法的法律制度和理论体系为线索,将船舶物权制度、海商类合同制度、海上侵权制度等重要的海商法制度整体链接到民法系统中进行梳理与解读,在海商法学界可谓独树一帜。 本书中各章节的案例均来自于我国海事法院审判中的典型判例,其中不乏作者亲身承办或指导主办的多件有影响的海事海商案件。作者正是通过解析式的判例研究方法为读者生动直观地呈现了海事司法实践中的理论争议问题及解决思路,形成了本书的特色之一。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海商法理论研究者和在校研究生提供了一本颇具学术价值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的适用条件与范围、合同的缔结、买方的权利与义务、卖方的义务与权利、风险转移的界定、国内法的法律适用中的理论争议、案例细节等内容与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论述,并附有相应的判例导读。由于本书的论述结合国内的实践,并使用大量的英文与德文文献,因而对中国的国际货物买卖以及"一带一路"的理论与实践,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本书的论述中,加入了大量判例与案例的元素,尤其是大量的国外文献与判例,这些内容为国际货物买卖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司法实践)提供了有益的见解与资料。
本书出于推广宣传2009年10月1日施行的新《保险法》的需要,将新《保险法》的解读与适用作为主题,组织法学专家、保险从业人员和司法人员,针对新《保险法》的修改变化所涉及的法律内涵和法律适用事宜,进行研讨,提出各自的见解,对于法律适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建议。同时,本书从完善我国保险法律制度的角度,进一步指出新《保险法》尚存在的法律疏漏,并进行理论探讨,就其修改阐述各自的见解。 希望本书能够为新《保险法》在中国保险市场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海事审判(2013)》以务实和探索的精神,专事于总结还是审判经验,交流审判信息,内容详尽精彩,观点新颖正确。全书分为:名家之言、涉外民事法律适用问题等版块。《中国海事审判(2013)》以务实和探索的精神,专事于总结还是审判经验,交流审判信息,内容详尽精彩,观点新颖正确。全书分为:名家之言、涉外民事法律适用问题等版块。
我国海商法事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冷僻和令人感到陌生的领域,对我国海商法领域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的时机已经成熟。本书是我国首次对《海商法》进行的大规模系统的注释。 本书编著过程中,注意尽可能广泛地吸收本法实施以来各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对已经审结和裁决的海事海商案例进行比较全面筛选的基础上,为各相关条款选取典型案例;收集与本法各条规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同时,还详细介绍了本法每一个条款在《海商法》制定过程中经历过的不同版本草案的变化情况。 本书的内容结构包括“条款释义”“条款沿革”“相关规定”和“典型案例”四个组成部分。这样的编排有助于读者通过了解各条款的历史沿革和具体适用的情况,加深对本法的立法过程、立法目的和各条款规定含义和应当如何适用的理解。同时也有利
《国际海商法》是国际著名海商法学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资深教授William Tetlery先生的*力作。该书不仅全面介绍了海商法领域的所有重要国际公约,还对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航运大国的海商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对北欧4国、欧洲大陆国家和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海商法进行了重点介绍,是从比较法的角度研究海商法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佳作。本书浓缩了作者从事国际海事海商法律诉讼,立法、教学和写作工作50余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研究各主要航运国家海商法的珍贵线索,展示了从国外学者看中国海商法的全新视角,适合做法学院校学生的海商法教材或教辅材料,也适合做海事法官、律师或其他海商、外贸、保险等领域及其各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系依1999年修正后之台湾地区“海商法”写作而成。海商法之研究如对海运实务、国际贸易及国际公约不加涉猎,辄感扑朔迷离、不得要领。本书除对海商法之规范作学理上探讨外,并于相关规定中辅以海运经营之实务、国际贸易之动作及国际公约之规定,可谓理论与实务兼顾,当可使读者对台湾地区“海商法”规范有更清晰体认。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国际贸易、航运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海商立法和世界各国的海事司法处于历史活跃期。中国的海商立法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借鉴国际海商立法的基础上,发展很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作为专门的综合性海商法典,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基本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程序规则,共同构成了中国海商法律的基本体系。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法律实施的要义和精髓则往往体现在法院的司法裁判之中。成文法的滞后性、原则性、抽象性同社会生活的多元、复杂和现实相比,时常会给人们带来矛盾与困惑。要使相关法律规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