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刑事辩护培训模式和方法的书籍,也是一部探索性的作品。由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刑事辩护师资研修班历时三年半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总结而成。书中不仅涵盖基础理论,更有贯穿刑事辩护律师实训的技术与方法,应该说,本书为刑事辩护律师的培训者与受训者提供了 全景参考模式 。 全书共分为八章和附录, 内容涵盖刑事辩护实训的全流程。前言是关于我国律师培训模式的沿革、本书所阐述的律师培训模式的形成及参与研修的师资学员的内容。第一章为刑事辩护实训概论板块, 包括刑事辩护实训的概念、特征及原则, 刑事辩护实训的方法与流程。第二章至第三章为实训课前板块, 由实训筹备与实训预备组成, 实训筹备包括案例准备与实训分组, 实训预备包括 破冰行动 与实训翻转。第四章至第七章为实训核心课程板块, 由实训着手
本书记录的是一名资深律师与一名法学教授就刑事辩护问题所进行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主要是对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本书主要是讨论刑事辩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沿着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脉络,在对刑事辩护的一些基本概念、原则以及相应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刑事辩护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详细谈论了刑事辩护的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刑事辩护的思路和技巧,以及在刑事诉讼各个阶段的刑事辩护技巧,对刑事辩护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中国刑事辩护理论的发展、对中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年轻律师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刑事制裁的界限》一书由20世纪美国著名法学家赫伯特 L.帕克于1968年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对20世纪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特别是正当程序革命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经典之作,帕克亦因此成为20世纪美国学术引用率最高的法学家之一。《刑事制裁的界限》认为,刑事制裁是权力在社会内部受控制地行使的范例。它提出了一系列难以为律师所解决的重大法律问题、难以为哲学家所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难以为行为科学家所解决的行为科学问题。基于对刑事制裁合理性的反思,作者对刑事制裁的正当根据、程序制约及其运行界限等刑事制裁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一体化的基础研究。
nbsp nbsp《新控辩审三人谈(增补本)》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为契机,是继2001年出版的《刑事讼诉:控辩审三人谈》之后三位专家的再次对话,三位作者分别站在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角度,对刑事诉讼法的理论及实务问题展开对话,读者可以从中体会他们各自不同的立场、观点的交锋及思想的碰撞。 《新控辩审三人谈(增补本)》于2018年出版。2019年年底,三位作者在国家检察官学院举行的检法同堂培训项目中,就刑事诉讼中的*执行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又进行了一次交锋对话,本次增补本收录的近5万字内容,就是这次培训的现场实录,经三位作者同意,作为《新控辩审三人谈(增补本)》的增补本出版。
《辩护思路与专家点评》精选作者承办的31个典型案例,按照刑法分则罪名的顺序,囊括了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危险驾驶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骗取贷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逃税罪;诈骗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盗窃罪;挪用资金罪;寻衅滋事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组织卖淫罪;受贿罪;行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类案件。 《辩护思路与专家点评》的特色之一是类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类案检索是指在处理案件时,对相同类型的案件进行检索,最大限度地保证同案同判,以此维护司法公正。另一点睛之笔在于,邀请了多位知名学者、资深律师分别对各个案例进行点评。 《辩护思路与专家点评》独树一帜,每个案例包括案情概述、法律规定、思路解析、类案检索、辩护意见和专家点评六个部分。 案例
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监察法的有效落实,监察机关职权的顺畅运行,亦需要其他法律与其合理衔接,以及其他部门的良好配合。本书以监察法及相关规定为线索,着重讨论了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机制的基本内涵及具体方案,包括监察互涉案件的管辖协调问题、监察调查与刑事侦查的衔接配合问题、监察案件审查起诉的程序流转问题、监察诉讼类似程序的整合对接问题以及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转化适用问题,以揭示法法衔接的现状难题,探索法法衔接的未来建构。
由于法律传统、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刑事诉讼中存在若干独特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一系列中国刑事诉讼中特有的现象、机制和问题,例如,在检察权运行方面,存在 逮捕中心主义 现象和 过度起诉 现象,在审辩关系方面,存在 审辩交易 现象和 辩审冲突 现象;又如,在审判权运行方面,存在以院庭长讨论案件机制为代表的法院内部控制刑事裁判权的方法,在疑罪案件的处理方面,在程序和实体上均有较为独特的机制;再如,在非法证据排除方面,存在被排除的非法证据对法官心证的影响问题。《刑事诉讼的中国问题与地方经验》作者以基层审判的实际经验为素材,以地方性经验为基础,对上述中国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力图在准确描述问题的基础上,解释问题的成因,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本书是一本关于合适成年人与刑事诉讼的论文集。分五个专题:专题研讨会报告,合适成年人的译介与比较,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活动制度的实践探索,合适成年人的学理论证,合适成年人的法典化与未来。收录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30余篇。系统梳理和精选了从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译介入中国,到地方试点,再到新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这十年中的基本文献资料,完整反应了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渊源、演进过程,并为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在中国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基础。
本次修订,增加了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4月1日*人民法院等中央政法机关制发的重要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如*人民法院发布并于2021年3月1日生效的《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发布并于2019年12月30日施行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公安部修订并于2020年9月1日施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同时删去了已经废止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全面及时反映刑事诉讼法立法、司法解释*情况。 本版篇幅已几近千页,为方便查阅,特采用锁线裸脊装帧方式,读者可任意摊开阅读;此外,特增添[法条页边索引],读者可便捷切换查阅法条,*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查阅便利。作为连续畅销十四版,久经市场考验不衰的超高使用率版本,2021年全新修订版将更加完美地融入法学教研、司法实务、法考培训,成为专业实用、查阅功
本书是樊崇义教授2008-2017年有关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的思想汇总,包含了樊崇义教授的诉讼认识论、诉讼价值论、程序正义论、证据思维、诉讼人本主义以及关于司法改革的哲理思辨,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刑事辩护,不是法条的堆砌、理论的推演,而是以正义和人权之名,惊心动魄的搏击,是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自由与监禁、生与死的较量,是 挑战性的律师工作,被誉为律师业务的皇冠。 我们力图将本书打造成一部刑事辩护教科书。本书并非纯粹的技术手册,技术背后是为权利而斗争的法哲学,每一步骤和应对策略,都彰显了无罪推定、保障人权、自由至上、公正优先等理念和价值。
《刑事程序论》作为学者龙宗智自选集其中一卷,收录了其自1991年以来近30年发表的关于刑事程序理论方面的文章,主要涉及对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具体程序制度、审前程序及审判程序的分析和讨论。其在对刑事诉讼基本结构进行阐释说明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中国的制度背景,从比较法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我国审前程序和审判程序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其关于刑事诉讼的结构解析、价值探讨和审判程序的完善等观点独到,见解深刻,并辅以相关案例进行具体论证,深入浅出,对于有一定法学基础的读者理解并思考当代刑事诉讼相关制度及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庭审实质化改革是当下刑事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刑事诉讼的重心和决定性环节,刑事庭审制度的合理建构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价值,同时有助于实现现行刑事庭审程序中宏观的制度协调与微观的制度填充,改善刑事司法实践于庭审方面暴露出的诸多缺陷和弊端。《刑事庭审实质化路径研究》在系统梳理有关刑事庭审的基本概念范畴(如庭审价值、庭审功能、庭审要素、庭审模式、庭审原则)的基础上,分别就庭前程序、庭审进程、审判主体与简化审理程序等议题作出阐释,进而提出实现庭审实质化目标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以期对当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民事诉讼法新制度讲义》以2012年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为依据,贯以立法论,辅以解释论、适用论,集新民事诉讼法条文意旨、新设规则、法学理论、实务见解之大成,注重介绍立法背景情况、注重力求准确框定条文要义、注重对制度要件的理论分析,注重对实务操作进行指导。全书共十六个专题:任务、使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管辖;回避;诉讼参加人等。
本书由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法官撰写,以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设立的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为主线,结合法律、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涉及的主要问题,同时根据立法精神和法律原则对实践中法律未作明确规定但又亟待解决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了初步的处理意见。
刑事法评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法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型刑事法连续出版物,并已成为CSSCI的来源集刊。本卷在延续以往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收录的文章也多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并兼有交叉学科的研究。随着刑事法评论成为核心集刊,纳入正规的学术评价体系,本出版物在刑法学界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刑事法评论》从第1卷至今,已经延续了13年,第26卷收入22篇论文,大多为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所作,其清新的文笔、前卫的观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为本书增添了一股蓬勃的朝气,使人不禁眼前一亮。
本书作为一本内容全面的法规工具书,以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为主要内容,并将司法解释按照新《刑事诉讼法》的体例重新整编、将旧刑事诉讼法作为资料附录,便于读者参考查阅。本次修订更新了2014年新公布的司法解释,并新增指导案例和典型案例,内容更加实用。
按照叙述的刑事证据论,人民检察院主张的案件事实是由非亲历者讲述的证据(化)事实,由指控之事和证据两部分构成,指控之事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才构成案件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结果角度来说,构成指控之事之依据的亲历实情就是证据;从过程角度来说,人民检察院证明指控之事属实的主张时,所举的名义证据,其亲历性、依据性、真实性还有合法性都经过被告人在正当程序保障下质证无疑的,人民法院即应认定为定罪证据。本书将具体深入探讨作为定罪证据内在规定性的本质特征,包括亲历性、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和正当程序性等五个特征。在对五个内在特征加以展开的过程中,展开一种新的叙述的刑事证据观的讨论。本书以一种叙述的定罪论为背景,认为证据是控辩审在三方辩证的正当程序保障下一致认可的合法的真实的作为传来事实
本书由参与刑事诉讼法立法修改和司法解释起草工作的同志精心撰写,主要以2012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章节为脉络,立足司法实践,从审判角度对新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在司法适用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提炼并深入解析,既注重理论分析,又注重实务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用性。 为进一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适用新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我们特推出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活动,读者可扫描封底二维码进入本页,在本博文评论下提问,我们会对问题进行搜集整理请作者视情解答。
本书作为《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的姊妹篇,是作者对中国刑事诉讼和司法体制问题所作的系统研究成果之一。该书以“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为研究丰旨,对司法权的性质、司法裁判的行政决策模式、“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未决羁押制度,法院变更起诉问题、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刑事证据规则,辩护律师的职业风险以及公共处罚的第三领域等问题,作出了全新的探索。在遵从版所倡导的从问题出发提出法学理论的学术思路的前提下,该书的第二版则奉行“从问题中提出自己的主义”的理念,主张在形成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将中国的法制经验和教训上升为“概念化”,从中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理论,从而作出中国学者自己的贡献。
《争鸣与思辨:刑事诉讼模式经典论文选译》收入了过去五十多年里发表在美国及欧洲主要学术刊物上对刑事诉讼模式及制度研究的经典文章二十篇。它集中反映了美国及欧洲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对美国对抗制下的刑事诉讼制度优劣的论争及交锋。这些文章沿着刑事诉讼价值模式和制度模式两条理论线索,全面探讨了美国对抗制的种种问题及背后的价值观。在大多数作者们看来,研究任何一种刑事诉讼制度都不应回避孕育在制度表面下的价值选择和形式结构,更不能脱离刑事诉讼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社会及文化背景抽象地讨论问题。 《争鸣与思辨:刑事诉讼模式经典论文选译》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未来改革路径选择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也是刑事法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学者、司法实践部门以及立法部门很好的学术参考书。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变迁深刻而持久,这其中社会制度的变革起着重要引领、推动和形塑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变迁又为制度的持续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这是一个影响与被影响的过程。《中国社会变迁与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以制度建设为*终目标,将变化了社会条件作为背景,从主体结构变化、人口变化、技术条件变化、文化条件变化入手,通过对参与型非政府组织介入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现代之路、大规模人口变动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作用、司法权的现代扩张等内容的研究,展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现代化过程。
本书为一部关于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一章,每一章都是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法条做出解释以回应实践的学理性思考。如何做好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研究,构建起一套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研究体系,包括解释的原则、主体、对象和方法等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也要熟知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条文,其次,要关注司法实践,后,要摆脱传统的就案对案的对策法学研究路线。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将这三点要求贯彻其中。以期为推动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发展作出初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