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维格于1905年出版《诉权与诉的可能性:当前民事诉讼基本问题讨论》一书,在《德国民事诉讼法教科书》的基础上继续阐述法律保护请求权及其对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价值,并逐项批驳彪罗和科勒为代表的反对意见。在本次大讨论后,瓦赫率先提出的并由赫尔维格发展完善的法律保护请求权论确立了通说地位。赫尔维格构建法律保护请求权论时提出的法律保护必要(Rechtsschutzbed rfnis)等概念成为现代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法律保护请求权论还在二战后的德国出现过回潮,主要推动者是布隆迈耶(Blomeyer)。法律保护请求权论在我国台湾地区至今依旧保持通说地位。
临时仲裁制度在中国的探索由来已久,但其理论发展与实践运行却呈断裂状态。对于临时仲裁的本土化,既有理论研究大多未谈及临时仲裁在中国实践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与突破。本书梳理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之界分及比较优势,基于我国自贸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与实践,阐述临时仲裁本土化构建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横琴规则》《最高院意见》对自贸区临时仲裁制度构建的探索历程,以及其中存在的技术性瑕疵与适用难题,分析中国开展临时仲裁机制创新的制度障碍;立足《仲裁法》修改大背景,探讨临时仲裁司法协助制度的本土建构、临时仲裁机构化的破解、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的接轨与融合、临时仲裁的司法救济与司法监督等问题;最后,从宏观、微观层面搭建我国临时仲裁立法的体系与规则,完善临时仲裁的相关配套制度。
本书以 手把手教 的方式,分享作者十余年的执业经验,案例丰富翔实,是一本用心为年轻律师撰写的 参考书 。 本书以作者参与处理的真实案件为例,详细讲解律师整理案件材料、绘制辅助文件、分析案件要点的方法,介绍庭审前后的工作技巧、确定诉讼策略和运用程序规则的经验,探讨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关键因素,以期读者能从中获得启发,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甚至在处于不利地位时,捕捉到反败为胜的机会。 本书版出版后,广受好评,第二版则针对《民法典》等民事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民商事诉讼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作者近年来积累的新经验,优化了相关内容,新增近10万字和7个真实案例,力求使本书更适合年轻律师阅读。
民法典颁布和实施以来,民诉法领域的许多相应法律法规内容均陆续进行了配套修订。包括基础性的《民事诉讼法》(2021年修改)及其解释(2022年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版的内容已经不适用的读者使用需求,需要进行改版。此次改版在版的基础上,一是修订了和更新了新的法律规范,同时加入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二是进一步精简了相关内容,在编排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在保证体系性的同时更加突出重点法律法规,方便读者高频使用。
《民事程序法论丛·诉审商谈主义:基于商谈理性的民事诉讼构造观》在对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种在论证上更为充分的民事诉讼构造观。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与脉络如下:章对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进行了回顾,指出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存在着价值困惑与路径困扰。接着在第二章开始对民事诉讼价值观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选择以哈贝马斯的商谈正义观作为构造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目标。在完成了对民事诉讼构造观的价值选择后,第三章紧接着开始寻找建构民事诉讼构造观的论证路径。通过对西方法哲学领域常用的契约方法的考察,选择了哈贝马斯的法律商谈理论作为建构民事诉讼构造观的方法论基础。在确定了民事诉讼构造观的价值目标和论证路径后,第四章开始正式提出诉审商谈主义的民事诉讼构造
本书第八版遵循大陆法系规范出发型民事诉讼的法律思维传统,深入浅出地阐发民事诉讼 法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系统、准确地阐述民事诉讼法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权利保护的诉讼目的观和正当程序的价值理念,塑造他(她)们健全的程序法律思维。在内容上,结合*人民法院2015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做到 权威 性 前沿性 规范性 新颖性 实用性 ,力争使本书成为民事诉讼法研习者步入民诉法学殿堂的阶梯。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民事诉讼法研习方法、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诉与诉权、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管辖、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多数人诉讼、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法院调解、临时性救济、诉讼保障制度、*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民事裁判、上诉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
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规范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现状,提出“侵害阻断”这一概念,在分析、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侵害阻断制度的理论基础,为相关法律的制定与修订提供理论依据。《民事诉讼侵害阻断制度研究》可供法学专业学习者、研究者以及立法、司法部门实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仰赖于法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优秀的法学理论成果的支持。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从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22个春秋。22年来,法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已经发展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法学人才培养基地。为了促使法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培育一批优秀的法学研究人才,产出一批优质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国家法治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在中
本书系对票据法律的案例性阐述及评析。全书共分为三部分:案例篇、论文篇、法律法规篇,作者对经手的票据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就有关法律问题作了解析,是作者基于经办案件过程中所积累的专业技能与理论体会。
这部《比较民事诉讼法》2009年-2011年合卷《比较民事诉讼法(2009-2011年合卷总第8卷)》,既是《比较民事诉讼法》总第八卷,也是近三年来的劳作结晶。内容包括综合研究、群体诉讼、证据制度、诉讼史话、民事司法改革等六个部分。本书由陈刚主编。
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本书每章章前设置了学习目标、引例,正文之中也穿插有参考案例,章后有引例分析、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第二,本书的编写团队中不仅中国政法大学的学者、教授,也包括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教授,既能保证内容上的科学完整,也能保证篇幅适当,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第三,此次修订将根据*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并在配套的教学资源上增加教案、案例等内容,更方便教师教学使用。
民事诉讼法学是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为训练法学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民事诉讼法知识、培养其诉讼程序规则思维方式和综合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与研究成果,撰写了《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训(附光盘)》。 吴英姿编著的《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训(附光盘)》以程序基本理论和诉权理论为框架,以正当程序和程序效力为分析工具,紧扣民事诉讼法及重要司法解释,吸取理论界*研究成果,系统介绍民事诉讼目的、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诉讼标的理论、既判力理论等民事诉讼基本原理,以及民事诉讼管辖、当事人、审判组织、法院调解等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本书还完整地讲述了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民事诉讼程序和执行程序等程序规则。
我国于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民事诉讼法》,以及于2015年2月4日实施的《民诉法司法解释》,是中国民事诉讼立法继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与1992年的《民诉法意见》之后又一次系统升级。新《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极大改变了诉讼实践面目,也带动了民诉法学理论的发展。为能让读者深刻理解上述立法内容,本书在阐述民诉法通说,完整说明和分析民诉法学重要概念的同时,还整理了相关重要见解以及常见的学说争议,并以新法及司法解释条文内容及顺序为论述主轴,穿插专有名词及学理论述,使立法与相关学理能够对应。同时,本书兼顾新法与旧法,对一些条文之沿革及所涉及之争议附带提及,作周延的对照比较,以期使学生能够了解制度的来龙去脉,增强问题意识。
1.本章重点。每一章在开头部分均提示了本章的重点,以便阅读者把握本章中的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 2.引导案例。根据本章内容,尤其是针对本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安排若干引导性案例,通过这些典型案例激发读者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和分析案例中提出的法律问题。 3.本章内容。这是教材的核心部分。在这部分中,既要对相关的制度、程序作完整、细致的介绍,又要对前面的引导案例作简要分析。 4.每章的结尾部分,安排了五项内容:(1)重点问题回顾。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提示本章中的重点问题。(2)阅读法条。列出与本章内容紧密相关的法律与司法解释,便于查阅。(3)阅读文献。列出与本章内容相关的重要的论文和著作,便于读者拓展阅读。(4)复习思考题。巩固阅读者所学到的知识,并启发进一步的思考。(5)司法考试题。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行国
本书分析了缺席审判的基本理论问题,重新界定了缺席审判的立法模式,并深入地阐述了不同立法模式下缺席审判制度的理论基础。本书不仅对中西方缺席审判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还对当今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缺席审判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针对我国缺席审判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议,如庭审缺席不应包括出庭但不为辩论,法官应当对证据进行实质审查,有必要建立审前的强制答辩制度和庭审缺席的异议救济制度,立法应当对复杂型诉讼的缺席处理程序进行规定。
为帮助广大司法实务工作者、政法院校教学与科研部门师生很好地理解、学习,以及适用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杨荣馨教授带领其学术团队编写这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释义》作者对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逐条的解读,对修改的内容作了重点阐述,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准确把握立法原意。
本书三卷本内容全面。上卷六编,编,总论,全面阐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明晰要领,为下文的论述作了充分的铺垫;以下五编分别阐述民事诉讼之主体、客体、诉讼行为及诉讼程序。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在每一编的论述中也是从基本理论着手,再具体展开,非常便于学生学习。中卷包含第七编一编,通过总论、 审之通常诉讼程序、审诉讼程序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不惜笔墨,以专门一卷论述它,并秉承上卷先理论分析再具体展开论述的风格,论述全面而周到。至此, 民事诉讼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也按顺序全部论述完毕。三卷之后,还附上民事诉讼法 练习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全部的内容。这么全面的论述,在当时十分罕见,即便到今天,人微言轻教材的民事诉讼法著作也未见内容有这么全面的。
这套《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丛书》之一的《公案簿》的校注、出版工作,公元2000年起列入中国厦门大学的校际交流中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本书是原始档案记录的年代分别是1832年6月8日—1834年8月1日,1843年10月20日—1844年6月7日十年间的吧城华人公馆(公堂)事务。本书正文原以毛笔楷书、行楷、行草、草书汉字书写,杂以古今字、异体字、俗字、当时通行的简体字,本次校注径改为中国大陆现代规范的繁体字。档案原文中,凡公元纪年皆使用苏州码,公元纪月、纪日皆使用汉字,本次校注皆以阿拉伯数字统一之。档案原文中,钱款额、物品数额、人数等往往混用大、小写汉字或苏州码,本交校注地于几可能带小数(即非整数)或百位数以上的货币、度量衡数据,一律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之;对于其中带有多级计量单位的货币、度量衡数据,本次校注一
本次修订,在*版的基础上,将十九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教材出版以来的全新司法解释等内容融入教材。修订后的教材除绪论外,共5编22章内容,内容涉及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民事审判基本制度、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民事诉讼证据、D一审批普通程序、简易程序、 第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执行程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