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手把手教 的方式,分享作者十余年的执业经验,案例丰富翔实,是一本用心为年轻律师撰写的 参考书 。 本书以作者参与处理的真实案件为例,详细讲解律师整理案件材料、绘制辅助文件、分析案件要点的方法,介绍庭审前后的工作技巧、确定诉讼策略和运用程序规则的经验,探讨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关键因素,以期读者能从中获得启发,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甚至在处于不利地位时,捕捉到反败为胜的机会。 本书版出版后,广受好评,第二版则针对《民法典》等民事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民商事诉讼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作者近年来积累的新经验,优化了相关内容,新增近10万字和7个真实案例,力求使本书更适合年轻律师阅读。
《民事诉讼法(第3版)》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有大量的援引、脚注、有关民事诉讼的论文以及许多著名判例都是阅读、研究不可或缺或非常有用的法律资源。从该书本文的内容来看,比耶鲁大学著名民事诉讼法教授JamesHazard1985年著的《民事诉讼法》多两章,约30万字。正如《民事诉讼法(第3版)》作者在序文中所说:“第三版的目的是使这一卷本包括重大变动和发展的内容都能跟上形势,确定内容丰富、翔实”。 其次,书内有附录《西方法律出版公司民事诉讼法检索》,共有八章,导言除外。告诉读者Westlaw有关民诉的联邦和州的规则、法令、法规、判例法、判例和论著、评论等等数据库以及多种检索方法。只要我们有Westlaw联网关系,就可随时检索你需要的详细资料。同时还让你可把握新的动态,给你提供新的数据库,仅用你的指端就可拥有法律文献
赫尔维格于1905年出版《诉权与诉的可能性:当前民事诉讼基本问题讨论》一书,在《德国民事诉讼法教科书》的基础上继续阐述法律保护请求权及其对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价值,并逐项批驳彪罗和科勒为代表的反对意见。在本次大讨论后,瓦赫率先提出的并由赫尔维格发展完善的法律保护请求权论确立了通说地位。赫尔维格构建法律保护请求权论时提出的法律保护必要(Rechtsschutzbed rfnis)等概念成为现代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法律保护请求权论还在二战后的德国出现过回潮,主要推动者是布隆迈耶(Blomeyer)。法律保护请求权论在我国台湾地区至今依旧保持通说地位。
本书主要内容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的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法律文件汇编,主要包括: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 、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 、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
由董开军、张卫平和俞灵雨主编的《民事诉讼法修改重要问题研究》为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1年会论文集,收录的论文主要为民事诉讼热点法律问题和相关理论探讨,具体涉及:审判程序、法院调解和非讼程序、证据制度、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恶意诉讼及其他。
本书分十四个专题,围绕全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关键问题展开,保留了口语化的表述形式,以“讲”的写作体例,深入浅出地讲述深奥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指明民事诉讼实务工作中的技巧。本书目标着眼于司法实践,侧重实务应用是本书的特色。本书并不仅仅针对民事诉讼证据,对于刑事诉讼证据和行政诉讼证据的运用也有触及,是一本适合律师、法官、仲裁员等法律人阅读的办案参考用书,也适合对证据法有兴趣的法学专业学生以及大众读者阅读。
《民事诉讼程序实务讲义》立足于民事诉讼程序,分四大编、十四章,结合《**人民法院公报》《审判要览》发布的热点案件实例,讲授了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具体实务问题;四大编包括:民事诉讼业务的承揽、一审民事诉讼实务技巧、二审民事诉讼实务技巧和再审民事诉讼实务技巧;具体内容上,涵盖了接待当事人、签订代理合同、证据的收集、诉讼文书的撰写等。该书一方面能够满足高年级学生对民事诉讼法学以致用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初入职场的年轻律师自我学习之用。
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在法学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书为《民事诉讼法学通论》的第二版,围绕2013年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和2015年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并吸收借鉴近年来有关民事诉讼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编写,阐述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定与基本原理。在全面覆盖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突出教学重点,在以理论为本的基础上注意联系实践,分析介绍了民事司法改革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实践经验,有助于读者全面掌握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有利于读者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本书非常适合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使用,相关法律人士也可以用作辅助读物。
临时仲裁制度在中国的探索由来已久,但其理论发展与实践运行却呈断裂状态。对于临时仲裁的本土化,既有理论研究大多未谈及临时仲裁在中国实践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与突破。本书梳理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之界分及比较优势,基于我国自贸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与实践,阐述临时仲裁本土化构建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横琴规则》《最高院意见》对自贸区临时仲裁制度构建的探索历程,以及其中存在的技术性瑕疵与适用难题,分析中国开展临时仲裁机制创新的制度障碍;立足《仲裁法》修改大背景,探讨临时仲裁司法协助制度的本土建构、临时仲裁机构化的破解、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的接轨与融合、临时仲裁的司法救济与司法监督等问题;最后,从宏观、微观层面搭建我国临时仲裁立法的体系与规则,完善临时仲裁的相关配套制度。
廖中洪所著的《民事速裁程序比较研究》在比较世界各国有关“民事速裁”类型、裁判机制、设置原理与基本理论思想的基础上,从我国民事纠纷的特点以及民事司法裁判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事速裁”类型、机制及其裁判制度,以及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民事简易快速裁判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了我们的思考、想法与研究观点,希望有助于我国“民事速裁”程序制度及其速裁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民法典颁布和实施以来,民诉法领域的许多相应法律法规内容均陆续进行了配套修订。包括基础性的《民事诉讼法》(2021年修改)及其解释(2022年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版的内容已经不适用的读者使用需求,需要进行改版。此次改版在版的基础上,一是修订了和更新了新的法律规范,同时加入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二是进一步精简了相关内容,在编排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在保证体系性的同时更加突出重点法律法规,方便读者高频使用。
本书的每一章分为制度简介、实务问答、案例解读、新旧司法解释对照四大板块。制度简介部分力求使广大读者对民事诉讼的运行全貌有所了解;实务问答部分力求关照实践中存在的疑点、难点进行深度剖析;案例解析部分以案例和解读的形式帮助读者对制度运行情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新旧司法解释对照部分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查询条文、洞悉新旧司法解释的差异点。通过本书的编写,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读者熟悉和运用新《民事诉讼法》和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正确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书分析,阐述了证据收集权的性质、价值及主体,并对两大法系在证据收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制度规定作了深入探讨。在回顾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的冬展历程、考察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扣关制度的构想。
本书聚焦公司纠纷案件,主要指涉《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二级案由 与公司有关的纠纷 之下的三级案由,例如股东资格确认纠纷、股东出资纠纷、股东知情权纠纷、股权转让纠纷、公司决议纠纷、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等。 本书的特色在于,多角度、多路径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纠纷案件,致力于理论与实务之结合、教义与经验之融合,探索了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司法科研模式,较之于高校科研成果,更适应实务部门的实践性需求,也凸显了实务部门实证素材丰富的优势,切实对司法实务中公正妥善处理该类纠纷提供了有益参考,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积极因素。
本书主题是民事诉讼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属于我社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合作的西南政法大学民事证据规则系列*选题成果。作者包冰锋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曾出版专著《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研究》,合著《民事诉讼法律精要与依据指引》《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与制度》等。其中,个人专著《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研究》荣获第三届中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该专著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其博士论文曾获“2011年度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首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全书内容包括: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的基本法理考究,医疗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亲子关系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知识产权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产品缺陷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研究所针对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理论发展的研究文章合集。其中,以民事诉讼电子数据证据规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民事诉讼电子数据基础理论、民事诉讼电子数据的比较法视野、民事诉讼电子数据的证据类型化、民事诉讼电子数据的收集、民事诉讼电子数据的存取、民事诉讼电子数据的证据保全、民事诉讼电子数据的庭审证据调查、民事诉讼电子数据的证据审查与认定。
《民事程序法研究》注重的是研究成果本身,而不是研究者的名气。只要文章有新意、有创意,我们都会给予刊载。培养新人,发现新人,促进青年学人的学术研究,也是我们《民事程序法研究》的目的所在。 学术是一定要有争鸣的,没有争鸣,学术研究便没有生气和活力。因此,我们也希望那些具有争鸣性的论文能在《民事程序法研究》上得以发表,以推动学术观点的多样性。《民事程序法研究》是学术开放和自由的空间。 《民事程序法研究》一方面重视登载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关照民事程序法实务运作中的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使学术界的研究人员能够了解实务运行实况,不至于理论研究与实务脱节。因此,我们也希望实务界的人士能够继续为《民事程序法研究》提供有关成果,为理论与实务的互动发挥作用。
全书通过界定民事诉讼公开的特定含义,提出了民事诉讼公开法理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并以当代人本理性为价值指导思想,运用唯物辩证的系统论方法,论述了民事诉讼公开的实际存在景观和结构及其人性基础,阐释了民事诉讼公开的价值内涵与结构及其实现途径,同时对民事诉讼公开的观念和制度保障系统内部及其相互协调保障原理进行了论述,从而建构起民事诉讼公开的理论大厦,并以此为理论标尺对中国民事诉讼公开的理论与制度进行了“体检”以及提出了治疗方案。全书由引论、总论、本体论和应用论构成。“引论”首先介绍了本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另外还介绍了本书的写作思路。“总论”部分紧紧围绕当代人本理性,提出民事诉讼公开法理研究的对象、指导思想和方法原则与方法体系。“对象论”论述了民事诉讼公开概念的基本含义,对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