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尔纳·薄逸克教授所著的《刑事诉讼法》是德国影响力 的教科书。而且这本教科书在我国大陆以外的东亚地区也已成为经典,一个典型例证是,但凡 地区留德学者之文献,几乎无一篇不引用这本教科书者。 本书涵盖刑事诉讼法的总论和分论部分,其中总论部分包括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以及管辖、诉讼主体、回避、刑事追诉专门机关职权、被告人基本权利、辩护、证据法制度和原理、证据排除法则、强制措施尤其是羁押、诉讼要件和诉讼行为等全面的基本制度和理论范畴。在总论部分涉及到了许多中国刑事诉讼法尚属研究空白,甚至 未知的领域,例如刑事诉讼行为理论,诉讼客体理论、自主性证据禁止理论等。其研究方法 是从德国盛行的法教义学研究方法入手,即每一个理论议题都不脱离法条的解释技术。 在分论部分则包括侦查程序、起诉和不起诉、中间程序
......
本书是一部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冲突法制度的作品,其旨在运用经济学的思考路径与分析方法寻找解决管辖权冲突与法律选择问题的方案。本书既是21世纪的冲突法研究成果,又是以冲突法中的相关具体制度为研究对象深化法经济学理论的一次尝试。就研究方法而言,本书在运用成本收益分析、供求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博弈理论进行规范分析的同时,也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冲突法制度的效率评价完成了对应内容的实证分析。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冲突法的经济学分析理论中发觉法律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现有的管辖权确定原则以及传统的法律选择方法进行效率评价”以及“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现法律适用过程中以及准据法适用后的资源有效配置为目标选择具体的法律选择规则”是本书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就研究进展而言,本书取得了以
本书是“海上共同开发 案例与实践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本书通过研究并总结海洋划界的 实践与司法、准司法实践与大量 案例,分析了影响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核心要素,并对前述影响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核心要素对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相向 之间划界适用的原则或方法(如等距离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的解决建议。
本书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试图为国际法学寻找到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而只是的国际法研究探求一条新的研究路径。同时,本书对20世纪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国际法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概括,除了可以给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供参考外,还可以作为国际关系或国际法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以及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生、博士生的参考用书,从而弥补在该领域的教科书空缺。从内容上讲,本书是一种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国际法问题的学术史研究,主要是依托20世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的主流学派对国际法的看法以及相关研究,以及这种看法或研究对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或解释,所进行的一种跨学科探讨,试图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寻找到国际法研究的一些必要论据与方法。
说到“题材”和“热点”,没有一个A股参与者感到陌生,但是要把“题材”和“热点”讲出些名堂来,那就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进一步来讲,要想真正做到追随“热点”来行事则是难上加难。在如何捕捉“题材”和“热点”上,市面上没有什么书籍对此有足够的介绍。 大多数股票书都在介绍K线图和技术指标,有为数不多的几本股票书在专门介绍成交量,某些打着“跟庄”旗号的股票书其实也不过是在“旧瓶新装”而已,还是在围绕技术图形和指标做文章。但是,这些做法究竟有效吗?追捧这些工具和方法的人是市场上占 大多数的散户,反观那些持续获利的职业炒家,特别是游资,他们的方法却往往是在“题材”和“热点”上下手。“题材”和“热点”为游资提供了获利的机会,而这些利润怡好来自于散户的“从众”和“盲目”。本书就是想要扭转这种长期以
“ 权力”理论出现于西方中世纪晚期,13世纪以降,该理论逐渐成为“政治权力”理论领域的核心概念,并直接推动了现代 主权理论的产生。本书以涉及该理论的主要思想人物为脉络,考察了中世纪晚期(12—15世纪)“ 权力”理论的发展和嬗变历程,及时人对该理论的批评等,并对安德里亚的约翰、巴尔杜斯、纪尧姆·德·皮埃尔戈丹等教会法学家和评注法学家的理论观点做了深入剖析,较为清晰揭示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及相关影响。
徐宏主编的《中国靠前法实践案例选编》这本书,汇集了近年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一手案例,涵盖了推进靠前法治、参与靠前规则谈判、处理重要靠前法案件等方面,生动展现和诠释了中国外交尊重靠前法、运用靠前法、发展靠前法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各界深人了解中国靠前法实践前沿,进一步促进靠前法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广泛凝聚靠前法学界的力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为 学界了解日本法前沿理论、 动态,为展现留日法律学者的学术思想、留日学生研究日本法的前沿学术论文,《日本法研究》应运而生,目前已出版8卷,每年1卷,在中国日本法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专题研究、判例评析、立法动向、学界回顾。收录10篇文章,内容涉及行政裁量基准、民事网络借贷、债权多重转让的第三者效力、通谋虚伪结婚行为的效力、刑事犯罪实行着手的判断标准、日本《著作权法》修改的动向与课题、2022年日本宪法学研究综述、2022年日本行政法学研究综述、2022年日本刑法学研究综述、2022年日本民法学研究综述。
调解,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尧舜日期;然而,调解并非中国独有的争议解决实践,世界很多民族都曾有过辉煌的调解历史或当代实践。 基于调解的当事人意思自治性和非约束性,国际商事调解员主持调解,不仅需要仰赖既有的调解规则(如保密、中立等),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超的调解技巧。 《国际商事调解技巧研究》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对国际商事调解的技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还从调解规则与技巧相结合的角度,对调解的基本规则作出初步界定,以期抛砖引玉。
李向前、江维主编的《院落自治实务(成都城市社区学院培训系列教材)》以院落自治为视角,从成都院落自治实践出发,全面梳理院落自治组织作用、职责、流程等,采用章节体方式从院落自治概念、院落自治组织成立、院落自治组织职责、院落自治会议、 老旧院落自治事项、物管院落自治事项、院落自治公约、院务公开、 院落自治典型案例等方面进行阐释,推动成都市院落自治水平。
《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系列教材:国际法案例研习》共分为12章,每章包括经过精心挑选的若干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来源丰富。除常设国际法院和国际法院的案例之外,其余案例来自国际仲裁法庭、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欧洲人权法院等国际法庭,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法庭的判决。2.内容丰富。按照国际法教材的内容,所选案例涉及国际法总则、分则,包括战争法的各个领域。3.时间跨度大。从1872年的“阿拉巴马号仲裁案”到2012年的“卢班加案”,所选案例囊括了近代和现代国际法发展各个时期的重要案件。
本书结构上由六章组成,主要可划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二章是全面论,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结构横向架构分析。作者对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的适用与发展,美国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等做了理论阐述。第三、四、五章是重点论,沿着国际法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运行论纵向路径展开,对美国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展开论述,并以具体案例分析了美国国际法实践的外交策略。最后一章结论表明了美国国际法的 双重标准 ,对其本质加以总结,揭示了其虚伪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法面临着时代性变革。任何法律的历史演进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法律主体及其政治地位法律强化的发展史。国际法的历史变迁、现实困境和未来发展趋势,都将从自然法视角的主体多元化和实证法视角的大国外交中得以阐释,大国政治和国际法治构成了全球治理的两大互动要素。现实
贸易自由化与人权国际保护的关系被西方学者称做“一个时髦的话题”,引起了国际法学界的广泛关注。人权与贸易整合性联结是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强化及国际法律制度发展而出现的现象,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二战”中法西斯践踏人权的行为,使各国政府和人民树立起这样一种观点:在外交政策中纳入人权是一个政府的责任,也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必要考虑。把人权和贸易联系起来容易引起争议,但把二者完全隔离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人权与贸易关系研究》这本书的意义主要在于理清人权与贸易的关系,并结合当前国际社会关系提出建立人权与贸易联结模式的构想。本书由樊静著。
本书是作者在其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国际法之本体”的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的。罗国强博士提出的国际法本体论,试图通过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法是什么”等问题,旨在探讨国际法的性质、效力、渊源等国际法的基本理论,重新解释自然国际法及其在新世纪中的适用,从而对我国国际法理论发展的新思路,有所贡献。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乎东道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而且关乎全人类基本的共同利益。《水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问题研究/南海文库》界定了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大体勾勒出与之相对应的法律理念、制度和规则。《水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问题研究/南海文库》旨在梳理现有的涉及海洋文化资源的法律法规,并按照国际法和国内法、公法和私法的标准加以排列,以明确当前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框架。在此基础上,《水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问题研究/南海文库》从水下文化遗产的所有权、管辖权、法律适用、商业开发等不同角度,通过对国际法的法律理念、制度和规则的分析,探讨在水下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国际法前沿问题,并就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协调问题、国内法的修改问题、争议水域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