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宏观维度审视国际法的法学专业著作,是在作者2013年的著作《国际法哲学导论》基础上融汇理论进展、实践更新与学识深化的全新作品。书中以国际法领域前沿问题、具体问题、真实问题为切入点,立足于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方案,对国际法从本体论、意义论、权威论、方法论、辩证观、运行论、价值论、发展论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考察,解析国际法规范存在的理由,解构国际法规范运行的动因,解读国际法规范背后的制约,从而反思国际法在环境构造和运行机制上存在漏洞和偏差。本书以严密的逻辑与精准的表述为特点,融合国际与本土、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是国际法领域理论层面的佳作,适宜国际法、法理学专业学者阅读适用。
欧盟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则是在数据保护方面的另一重要立法。这部条例是在欧盟之前的立法基础上(尤其是1995年的《数据保护指令》及相关成员国国内法)历经4年多的协商和辩论后于2016年4月27日通过,并于2018年5月25日正式生效。超过两年的准备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GDPR本身的重要性和对相关方可能造成的影响。 GDPR创设和引入了若干重要性的理念,值得数据保护领域的相关方认真研究和应对。比如: 1.强化对数据主体的保护。GDPR要求数据主体的同意必须是具体的、清晰的,而且是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由作出的。如果是涉及儿童的个人数据,必须获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更重要的是,数据主体可以随时撤回同意,数据控制者应为此提供便利。虽然GDPR允许在特定场合数据控制者出于其合法利益可
本书是作者团队关于英美合约法系列著作之第四部,与《损失赔偿与救济》《合约的解释:规则与应用》《合约的履行、弃权与禁反言》共同针对合约法中的重要、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题。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从国际商法与国际商事实践出发,以帮助中国 走出去 的企业与自然人应对复杂商事交易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为立足点,围绕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这一课题展开。全书重点阐释了国际商事活动中虚假/不正确陈述、可诉陈述、沉默与隐瞒、疏忽或欺诈意见、错误、非法、胁迫、不当影响与不合理/显失公平交易等因素对合约效力的影响,以及可以适用或依赖的立法、先例、救济途径等,通过大量的先例和真实案例以及鲜活的细节和务实的技巧,帮助读者系统性地学习贯穿国际商事交易的基本理念和规则,并为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指引。 本书对律
《罗马法原论》是中国为优秀的罗马法专家,原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枏先生所撰写的关于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著作。该著作分为上下两册,70余万言,分总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和诉讼法六编,结构上基本是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模式演变而成。其中总论部分体现了本书的独到之处,内容牵涉广泛,却能简明概括地对罗马法做总体的描述,包括罗马法的基本认识、社会基础、历史发展、体系构成及其世界影响等,从而为此后展开的罗马法制度研究阐释铺垫了基础。本书对古代罗马法律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私法领域进行了十分详实和客观的描述,是目前为止国内关于古代罗马法律制度介绍为详细、为精确、内容为权威的罗马法著作,也是周枏先生一生治学的结晶。本书让我们看到从《十二发表》到《国法大全》的罗马法的内容的丰富和法理的精深以
本书作者彼德罗 彭梵得是 20世纪前叶意大利和欧洲*伟大的罗马法学家之一,曾就学于罗马大学法学院并在数所意大利大学任教,其学术成果颇为丰富,其著作汲取了19世纪德国学说汇纂派的研究成果。本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优士丁尼罗马法,即由东罗马皇帝优士丁尼于公元六世纪编纂的罗马法律和学说,包括该皇帝自己的立法。本书遵循盖尤斯的教科书体系,同样以人、物和诉讼为中心再现罗马私法的特有框架。同时作者还认为,新的罗马法教科书还需兼顾现代民商法学的体系,特别是现代民法典的一般体系,使读者便于在罗马法和现代民法之间进行对比。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将体例结构划分为总论和分论,总论部分论述了权利主体权利的取得、丧失与保护,分论论述了家庭法、物法、债法等。
《布赖尔利万国公法: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简介(第7版)》不仅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重要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而且在每一章介绍完这些原则、规则和制度之后,总是会对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有几段高屋建瓴的总结,充满思辨,令人深思。 《布赖尔利万国公法: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简介(第7版)》没有其他英文国际法教材通常具有的繁杂的脚注,文体比较简洁,比较适合法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生或其他想要了解国际法的人士阅读。
《外层空间国际法治引论》一书在对现行外层空间国际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概括介绍的基础上,密切围绕外层空间国际法治的实践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症结,以外层空间军事化利用问题、外空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外层空间国际合作问题、微小卫星星座建设空间交通管理问题、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问题、临近空间探索和利用问题等多项具有典型性的、具体的外层空间法前沿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和周全的论证,不仅对各项问题进行了较为清晰、详细的阐释,还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应对思路和对策,展现出了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同时,本书紧密贴合中国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时代背景,特别关注各项重大的外层空间法前沿热点问题对中国外空利益的影响,并积极构想中国应当如何通过完善国内航天
周鲠生是中国著名国际法专家,其关于国际法原理性著作有两部,一是民国时期的《国际法大纲》,纳入 大学丛书 ,近年又以简体字版收入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一是新中国时期的《国际法》。《国际法》是周鲠生1949年后完成的主要著作,也成为中国20世纪国际法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本书具有浓重的时代烙印,深刻记录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崭露头角的大国形象与战略思维,特别倡导第三世界国际法。如果将本书与《国际法大纲》相比较,前者代表中国当代国际法,而后者则代表了中国近代国际法。 《国际法》全书分十二章,依次为导论,国际法的主体――国家,国家的承认和继承,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居民,领土,公海,外交关系,条约,国际组织,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本书是一部难得的国际法教科书,其原理性阐释超越时空,对今天中国倡导的推
我国近年颁布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文化领域法律,改变了文化领域长期以来 三部半法律(著作权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及涉及文化领域的档案法)治文化 的的格局。作者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北京市社科2017年度课题)和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著作权问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课题)等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当今文化强国建设的政策环境和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基于文化产业链的文化法律体系构建方案,涵盖文化强国建设视野下的文化产业链、文化资源法、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权益调整法、文化市场监管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内容。字数约30万字。
《国际法》是梅因在剑桥大学的十二篇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 《国际法》成书于英国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国际政治形势发生重要变化的年代。 全书涉及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权威与同意、国家主权、主权的国际法地位、海军与海上交战状态、巴黎声明、战争的缓解、战争的当代法、关于囚犯和军官的法律、陆上交战、陆上被俘的权利以及议和等内容。当时,英国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部《国际法》反映了梅因在布丹、斯宾诺莎之后进一步对国际形势的反思,对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的思考的作品,尤其是就主权、战争与和平等重要议题,在国际法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 导论 章 自决的历史、理论和国际法渊源 第二章 国际人权公约机制下的自决权实践观察 第三章 自决的权利主体 第四章 自决的内容、形式、手段与限制:理论与案例 第五章 自决权的发展对当前国际法体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结构上由六章组成,主要可划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二章是全面论,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结构横向架构分析。作者对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的适用与发展,美国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等做了理论阐述。第三、四、五章是重点论,沿着国际法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运行论纵向路径展开,对美国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展开论述,并以具体案例分析了美国国际法实践的外交策略。最后一章结论表明了美国国际法的 双重标准 ,对其本质加以总结,揭示了其虚伪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法面临着时代性变革。任何法律的历史演进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法律主体及其政治地位法律强化的发展史。国际法的历史变迁、现实困境和未来发展趋势,都将从自然法视角的主体多元化和实证法视角的大国外交中得以阐释,大国政治和国际法治构成了全球治理的两大互动要素。现实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并在实践上获得一定的发展。全球治理指的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对全球公共事务进行共同管理。 本书将从国际法治与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法治与国际经贸新规则两个方面着眼。分为三部分:国际法治与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法治与国际经贸新规则;中国在国际法治中的作用。
本书系主要针对国际法领域进阶学习者、专业实践人士的通论性教科书,注重国际法的前沿问题、理论探索和中国立场。 全书分为国际法总论、国际法主体、国际法客体、国际法律行为、国际法律责任与争端解决五个板块,对于国际法所涉及的新领域,例如网络空间、极地、深海等规范建设问题予以阐释,对恐怖主义、经济危机、武装干涉等国际法问题进行分析,对于中国的安全观、外交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予以展开。 本书不仅注重对概念、原则、规范的呈现,也注重对国际法制度背后的动力和运行的状况进行批判性反思。
经过国际社会二十多年的努力,气候变化国际法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作为国际环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国际法问题构成了国际法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领域。《气候变化国际法问题研究》基于国际法角度,以制度研究为核心,以气候变化国际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时间脉络,对现有气候变化国际法制度进行了全面审视和分析,对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气候变化国际法的未来发展给出了预测和建议。《气候变化国际法问题研究》由韩缨编写。
该书主要以贸易与人权在国际法上的关系问题为中心,着重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法的贸易与人权问题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分析与探讨,无论从选题思路还是从研究的模式上都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对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体系的变动,贸易与人权在体制价值上的沟通,贸易与人权法功能性整合,都填补了我国在此方面的空白,为国际上研究上的一本好书。 读者对象:国际社会及法学研究的学者及实践人员。
自然法的五项基本原则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一个辩证的体系。五项基本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级,层级为价值判断理性,包括存在派生关系的正义、公平、平等三原则;第二层级为实践理性,第二层级原则以层级原则为基础,其中善意原则主要源自正义原则,和谐原则主要源自公平原则。一般来说,对于不同的情势,需要适用不同的基本原则;当数项基本原则共同作用于某种情势的时候,各原则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当五项原则发生冲突之时,前一项原则优于后一项原则。自然法正是从这五项基本原则展开,发展到一般法律原则,再具体化为强行法的。 自然国际法基本原则并非孤立,而是与实在国际法存在着互动关系的。自然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也决定着实在国际法,实在国际法也对自然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起着反作用。 就自然法的基本原则的
本书通过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探究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权益保护机制、构建国家海上安全保障体系,不仅符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法治的外在要求,而且与我国坚持和倡导的依法治国方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相契合,必将为中国进一步发挥海洋大国作用、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内容涉及总体国家安全关下海上安全保障与国际法,海上安全保障的国际法体系,海上安全保障的国际法律制度、机制与规则,海上安全保障的区域法律制度、机制与规则,海上安全保障域外主要沿海国家的法律制度与战略规划以及构建中国海上安全保障体系面临的国际法问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