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是我国台湾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民法研究系列著作中的一册,已在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多次出版,且享有很高的赞誉。2009年曾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大陆法学研究和教育有深刻影响。 《侵权行为》作者以侵权行为法为研究对象,分别就侵权行为法的基本理论体系、一般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比较、论述,并贯穿了比较法学、案例法学的精髓,使读者透过每个法律问题,体会到侵权行为法的博大精深,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绪论 编 西方古代法律思想 章 古希腊法律思想 节 概述 第二节 前期智者与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二章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节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节 罗马法的形成以及历史地位 第二节 西塞罗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罗马法学家的法律思想 第四章 中世纪的法律思想 节 《圣经》中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教皇革命及其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影响 第四节 阿奎那的法律思想 第五节 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法律思想 第二编 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古典自然法学 章 概述 节 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布丹的主权论 第二节 古典自
吴克利著的《审讯心理学(第3版)》从实战的需要出发,全面科学地总结了犯罪嫌疑人抗审的原因,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基本特点以及审讯犯罪嫌疑人的六大基本规律。该书从心理学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论述了犯罪嫌疑人从对抗审讯到交代犯罪事实的全部过程的审讯方法,并且以科学的方法论,提出了实战性的审讯技巧,对于从事侦查审讯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同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由我国法律逻辑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雍琦先生为法学专业学生量身打造,是该学科领域的专业和经典教材。为保持本书之持久生命力,雍琦先生开山弟子、法律逻辑学资深学者金承光先生对本书进行了精心和适当的调整、增删与补正,是为增订版。 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为传统逻辑和逻辑基础知识;二为有关逻辑知识在法学领域的应用。作者注重将逻辑理论性问题与法律思维、法律方法以及法律适用等融会贯通,对司法实务工作中的逻辑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注重例举。增订作者则根据近期新的法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融入法学、逻辑学以及法律逻辑学领域近期新理论、前沿成果、立法变化等,并增加案例分析题和扩展阅读文献,实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延伸的融合,令本书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本书体系科学、内容全面、元素丰富、贴近实务
在本套丛书的14本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中,我们不仅有意识的吸收了近十几年以来,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较为定型的法学研究成果,以及相应学科国际发展的动向,使本教材在内容上能够充分反映出21世纪中国法学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应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而且,特别注意到了东部法学教育,以及法学本科教学的特点,有的放矢的针对法学高等教育中本科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教学提问,以及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使教材不仅具有新颖性、学术性,也具有较大的可读性。 本书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参照国家司法考试的大纲要求,并考虑到初学者的接受能力及与本科后法学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并适应东部法学教育的特点而编写。作为大学本科法学教育阶段的《法理学》教材,全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绪论、法律本体论
这是一部酝酿理论创新、呼唤理论创新的法理学教材。它试图重新强调法学研究的科学主义方向,沟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沟通社会科学内部的有机联系,通过反映全球化背景及各国法律变革的时代趋势,回答中国法治化进程提出的重大实践问题,回应马克思主义法学面临的时代挑战,让学生、学员初步领略法理学学件在中国的基本面貌和前沿问题。 在内容上,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法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为主线,以“法律是人类文明秩序的体现”为核心思想,在法律变革、法的本质、法律历史演进、法的运行、法律与中国社会转型、法律与可持续发展、法律代现化与法律全球化等问题上做了创新性尝试。
法理学是法学的主要理论学科,法律教育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法理学通过研究法的现象来探寻法的内在规律,探讨法的普遍原理或原理,讨论法律实践和法学中带有根本性、规律性的问题。 高其才的这本本书全面讨论法的一般理论、法律价值理论、法律演进理论、法律运行理论、法律与社会理论,从历史态度、多元视角、全球背景、中国情怀诸方面进行法理学思考,注重科学性,强调时代性,突出资料性,富有可读性。本书内容全面,体系合理,概念清晰、准确,分析简明、透彻,难点、重点突出。 本书出版后因特色鲜明而受到学界和社会的肯定。在版的基础上,第二版充实了内容,吸纳了*成果,改正了错漏。 读者对象:法律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师生,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法律、法学有兴趣的其他读者。
本书由11个部分即专题组成。部分“法理学的范围和方法论”,收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德淼博士所撰写的“法学与科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邓少岭博士的“法、法学与美、美学”,作者分别在各自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另外一篇是我所写的“关于法理学向何去的一点意,见”,是1999年我在一次全国性的讨论会上的发言。第二、三部分“当代法律思潮研究”,包括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国外的思霄,包括作者所写的“当前美国法理学的后现代转向”,这是我所承担的教育博士点项目“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研究”的成果;中央民族大学张俊杰博士的“当代俄罗斯的法律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陈根博士的“现代日本理论法学研究的特色”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杨晓青博士的“当代社会民主主义学思想”。
法理学的教学关键是勾起学生对法学的兴趣。当然,引起兴趣并不能以差的学生为标准,因为,法学精英化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也许只有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记忆力、理解力好,有公平之心、保守倾向,心态平和而不急功近利的学生能够学好并运用好法律。法理学原理属于粗线条的理论,虽然法理学者也常说,一旦具体到案件就可能使理论深入和复杂。本教材是组织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郑州大学、烟台大学、山东政法学院、山东大学等学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在山东威海、河南云台山召开了两次教材编写会议。经过认真讨论编写而成的,把本教材的特色确定为:突出法理学的应用性,还法理学以实用性特质。内容包括法学与法学流派、法律的概念、法律分类、法律要素、立法、法律责任、法律价值等。
法理学承载着解决人们法的观念层面的功能。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就需要了解法理学领域中所涵盖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内容需要通过法理学的专门学习才能获得。这样,才可以形成学习者的法律观念,塑造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完成一个学习法律并以此为职业的现代法律人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素质。本书所列出的这些基本问题是其主要的和重要的内容,书中体现出法理学所应包含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基本问题,强调从法理学的基本知识上去引导和培养学生们以及读者对法理学——实则是法律学的兴趣。
本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和法学的价值意识形态。从这一学科和课程定位出发,本教材阐述了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法学方法论,法的本体,法的演进和发展,法的制定与实施,法的价值,法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等法理学的基本理论;对通贯整个法学体系的基本范畴,诸如法、权利、义务、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价值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对法律程序、法律方法、法律职业、法治国家、法与和谐社会等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探索;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立与发展进行了简明而富有逻辑的叙述;对法理学的许多传统论题或从内容上加以拓展,或在理论上有所深化。 本教材第三版较之第二版,在知识体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学科,也是法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法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教科书由导论和五编构成,即法的本体、法的结构、法的运行、法律方法、法治国家。导论部分主要介绍关于法学、特别是法理学的基本知识;编法的本体,以法律的性质和定义为中心,阐述法律的“元”问题或根本问题;第二编法的结构,主要讨论法的现象及其技术性构成;第三编法的运行,主要讨论现实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的机制和原理;第四编法律方法,着重分析介绍法律职业者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思维方式;第五编法治国家,主要介绍法律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与我国法治建设相关的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本《法理学》教科书的结构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法理学教科书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法理学的
本书是一部为满足广大司法考试考生备考需要,根据*司法考试大纲要求而编写的《中国法制史》教材。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紧扣司法考试大纲要求和出题思路。《中国法制史》以法制史发展脉络为基础,分为11章,每一章开篇即突出本章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以图表形式简明扼要地勾勒出该章节知识结构;正文部分正确地阐述相关朝代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并在其后附有特别选取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使读者在案例中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我们在每章章末都列有若干司法考试真题,以供读者进一步检测学习成果,做到事半功倍。 《中国法制史》是有志于参加司法考试的读者的教材。
商品描述 本书为“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民事诉讼法》的配套辅导教材,通过知识逻辑图的设置,通过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与深度思考题这些题型对知识点的考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应试能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套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规划教材的想法由来已久,现委托我来组织编写,我感到很荣幸。近年来中国法学教育的繁荣发展是令人欣慰的,全国设立法学专业的院校多五百所,在读学生数万人,这对法学教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已经出版的几套法学系列教材可以说各有特点。 本套教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其难易程度比较适中。教程主要面向本科学生,以介绍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为重点,避免写成法学理论专著。其次,避免写成大部头。编者对教材的篇幅作了比较严格的阴制,在减轻学生学*担的同时,注意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后,本套教材的主编,均是来自教学线的年轻教师,多数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他们年富力强,思维敏捷,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他们对于各种版本教材的特点有直接的认识,可以取长补短。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法律学的基本理论。本书作者兼具理论研究、教学与法律实务经验。全书体系合理,论述精当,简明清晰。在编写体例上,紧密结合司法考试,各章节设有知识结构图、司法考试考点和真题提示,并对真题作出详细解答。本书共包括4编:法的本体、法的运行、法的发展、法与社会。具体分为14章内容,紧密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阐释了法的概念与本质、作用与价值、法的渊源、法律体系、法的制定、法的实施、中国社会主义法、法与经济文化社会及政治的关系。
本书把法律方法涉及的问题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原理部分、制度路径部分和思维方式部分。在基本原理部分,作者通过对法律与方法之间的关联,法律职业者的产生、发展与作用,法律与语言的关系、法律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集中深入地说明法律不仅是纸上的文字规定,而且是需要特定人员在特定的国家制度中按照特定的方式实现的规则体系。在法律与方法的制度路径部分,作者通过对法律与制度的关系、法律与设施的关系、法律渊源与法律形式的关系的论述,集中说明法律人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如何以“看得见”的公开方式,追求达到特定法律问题解决目的的正确的法律决定。在思维方式部分,作者通过法律与分析的关系、法律与推理的关系、法律与解释的关系、法律与论证的关系、法律与修辞的关系的论述,集中说明法律人解决法律问题过程中,是
法理学作为法学的分支学科,在法学体系中处于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法学方法论的地位。基于这一学科特点,在职业(实践)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本教材从法的本体、法的历史、法的价值、法的运行以及法和社会的关系等五个方面人手,系统分析和解释了法、权利与义务、法律责任、法律关系、法律形式与效力、法律体系等贯穿于整个法学体系范畴的概念;系统阐述了法的起源、法的历史与演进进程,对法系的分立、法治国家的构建、法治现代化等问题作了深入的介绍;在对法律价值问题作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对法与公平正义、法与人权等问题.作了系统的介绍;从法的运行角度出发,对法的制定、法的实质、法律方法、法律职业和法律程序等专题作了系统的阐释;以法学的立场为出发点,对法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的关系作了系统的介绍。 本教材
本书原名《法理学研究》,与版相比,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其中没有一篇论文是版中所包括的。选入第二版的文章的*特点是对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的研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收入本书的作品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近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的教师所发表的论文,二是博士论文,三是参加近年来法律和全球化研究中心召开的两次大型国际研讨会“法律和发展的中国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和“中外法律体系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的国内外学者所提交的论文。为保持论文原貌,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仅对个别地方作技术性调整。
《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中国婚姻家庭继承法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一书由多篇论文汇集而成,这些论文沿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婚姻家庭继承法的研究与法制建设历程,详细地对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结婚、离婚、亲子、收养、遗嘱继承、无遗嘱继承等各个方面。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组合编排,本书详细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婚姻家庭继承法研究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并对未来的中国婚姻家庭继承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书内容简明易懂,丰富全面,无论对于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学者、专家,还是涉及这些专业的学生,以及对此怀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读书都能使之获益良多。通过本书,了解到婚姻家庭继承法研究的现状与不足之处,对于寻找研究的突破点,自主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冤错案件纠防论: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 辅导读本》详细阐述了冤错案件的概念及其危害、国外防止和纠正冤错案件的基本情况及制度介绍、冤错案件的原因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司法适用等内容。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针对检察工作各个环节如何防止和纠正冤错案件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与建议。
本书按照法学专业主干课程“法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高等继续教育的特点,以法律和法学的主要问题和知识点为框架,对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作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全书除导言外,共分为法的本体论、法的发展论、法的运行论、法的范畴论和法与社会的关系论五编,内容主要包括法的概念、法的要素,法的价值、法的作用、法的演进、法系、依法治国理论、法的创制、法的渊源、法的实施、法的效力、权利和义务、权利与权力,法律体系、法律关系、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法律监督、法与其他社会规范和社会现象的关系等。论述力求简洁,并辅之案例分析、法律名言等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