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过时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忽然发现,原来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曾论述过,替换掉一些具体词汇,他的论断依然有效。马克思思想仍然是解读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好武器。 尽管《资本论》是在19世纪的工业环境中完成的,但是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当今依然有效。不同的地方在于,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形式已经有了异常复杂的内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剩余价值、剥削、异化等理论的新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思想,并用来指引我们前行的道路。跨越两百年的时空,张一兵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齐泽克、哈维、奈格里、斯蒂格勒等学者在本书中共同对话照亮世界的马克思。
本书是阿尔都塞写于1976年的重要哲学遗稿,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的哲学续篇。在这部遗稿中,阿尔都塞以得到他本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基础,批判性总结了此前关于哲学的思考,全面完整地阐释了自己的哲学观,阐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并系统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在哲学中带来的革命,不在于创立一种新哲学,而在于开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阿尔都塞在书中还尤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对哲学的体系性及作为西方传统哲学核心问题的认识论和存在论作出历史性考察,并借助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伟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和“没有主体的过程”这个唯物主义范畴,解构了人们围绕认识论和存在论提出来的一系列假问题,把它们揭露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理论欺骗。本书及其姊妹篇《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代表阿尔都塞对自己哲学观的最后总结,它们
回望70多年前, 人民万岁 振聋发聩,响彻大江南北;今天, 人民至上 激荡时空,已成为伟大政党奋勇向前的永恒坐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以饱含真情、铿锵有力的话语强调的,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 人民至上 的内涵与发展脉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内涵。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以《共产党宣言》《为人民服务》两篇红色经典为基础,用丰富的案例、通俗的语言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从《共产党宣言》到《为人民服务》到 人民至上 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向读者阐释中国共产党 人民至上 的本质及崇高理想;阐释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担当时代使命过程中,如何实践和不断丰富发展 人民至上 的思想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民
本书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和发展的百年历史为主线,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主要内容、重大影响和历史意义,并对其中的理论成果、经典著作、人物故事、经验方法等予以学理分析,对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卷为书信卷,包括马克思与恩格斯从1856年至1859年的通信,同时也包括马克思与他人、恩格斯与他人的通信以及燕妮与恩格斯的通信等。本卷书信的顺序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列,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宝贵的资料。在通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一家的生活状况,让他从一个哲学家、理论家回归到生活中,而展示给读者的生活是如此的艰难与拮据,在这样的困境中,马克思依然坚持理论的开拓,而这一时期正是《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时期,读者能够了解到这不重要的手稿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同时,这些书信也真实呈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恩格斯给予马克思无私的帮助、资助与关照。正因为本卷是书信卷,增加了本卷的可读性和可推广性,不似理论深奥难理解,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稿收录了《广长舌》与《近世社会主义》第一编、第二编,每篇包括文献简介、简体录入文字和文献原文图片三部分。其中《广长舌》以上海商务印书馆1903年本为底本予以整理,《近世社会主义》第一编、第二编以上海广智书局1903年本为底本予以整理。《广长舌》是一部宣传社会主义的通俗读物,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含义、目标、产生的根据、得以实现的必然性,该书日文原著名为《长广舌》,作者是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近世社会主义》第一编 第一期之社会主义 英、法二国之社会主义 、第二编 第二期之社会主义 德意志之社会主义 ,较系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和英国、法国、德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概况,作者是日本学者福井准造,译者为赵必振。
马克思与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虚构,而是一种内嵌于思想史发展过程的有机的现实的理论结构。本书认为,搞清楚马克思与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纷繁关系,不能仅仅从某个现成的结论或预设出发,而应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意识形态祛魅后的结构中予以把握。由此出发,本书将思想史的梳理作为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两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通过比较、鉴别和再批判等方式,赋予 科学社会主义的介入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进而找到全景式再现两者关系的恰切路径。书中使用的 扬弃 与 反哺 的概念,力图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层面给出作者关于变化中的两者关系的审慎回答。
梅林的《马克思传》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生平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918年3月,并于1923年在莱比锡再版。本书是根据1918年德文版翻译的,是第一个根据德文原文翻译的中译本。全书按照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历程安排章节,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把一些内容相关的事件和活动适当集中。这就使有关问题的联系较为紧密,重点突出,阐述较为充分。总之,在记录马克思生平的众多尝试中,弗兰茨·梅林的《马克思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传记体现了梅林杰出的专业知识、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和炽热的感情,它使马克思栩栩如生,这是其他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所不可取代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体现了著作者在科学研究实践中长期关注的某一专业方向或研究主题,历时动态地展现了著作者在这一专题中不断深化的研究路径和学术心得,从中不难体味治学道路之铢积寸累、循序渐进、与时俱进、未有穷期的孜孜以求,感知学问有道之修养理论、注重实证、坚持真理、服务社会的学者责任。
本书通过对现象学家马克斯 舍勒的名著《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进行批判性地解读,分析了舍勒从基本的感受行为,到人格、情感,后到伦常世界构成的思想路径,并在与同时代思想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价值的分类与等级、德福一致的伦理学难题、榜样作用和伦常共同体的历史生成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同时对当代社会的伦理状况进行了批判性研究。
刘同舫等著的《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精)》在政治哲学层面,以自由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 哲学共产主义 为终结点和逻辑结论,把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核心文本,把 宗教―政治―哲学 命题之间的层层推进关系作为论述对象,以 人的解放 为统领,厘清 犹太人问题 、自由与 哲学共产主义 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马克思以 共产主义运动 实现和护卫 人类自由 的精神旨趣,展现和总结 哲学共产主义 的实现方式。
《资本论》是本影响人类历史的巨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本书以通俗的语言配以妙趣横生的插图和漫画重新将《资本论》带回大众的视野。 作者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资本论》的经典理论,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形式介绍给渎者。选择《资本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以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危机作为切入口,联系国内外实际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解读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并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涉及的其他方面的论述,也作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修订版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作者近年对《资本论》新的理解和心得,尤其是当下面对疫情带来的更大挑战,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论》的观点来解析当前的时弊,显得尤为重要,书中配以郑辛遥等名家的插图,图文并茂,增加读者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