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学说史也即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发展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科学。它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为历史线索,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著作为基本内容,纵向阐明党的学说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其规律。党的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每一条结论的提出,都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联的,并随着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史,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专题选编本系列之一,目的是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的形式,满足广大读者多层次的需求,本书共收录马恩论著汇编22篇、书信选编9篇,论述摘编7条;列宁论著汇编19篇,书信选编6篇,论述摘编4条。其中所收的文献均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作新版本的译文,从采用统一的编辑体例,系统地综述经典作家围绕相关专题提出的理论观点及重要意义,同时逐篇介绍所收著作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原著,把握要义。
中国民主党派史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多党合作发展史的重要内容。本书首次以民主党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展现民主党派经过曲折的探索、选择,逐步地抛弃旧民主主义的影响,走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光辉道路,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同时,突出民主党派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和鉴别,最终由同情、支持,进而到自觉接受、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进入新时代,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历史。
本书在梳理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的衍化及其激进化态势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五四时期 主义 崛起与 主义时代 的到来、民众意识的发展及民众本位观念的确立、 社会主义 在思想界的话语权势、组织意识的发展与政党思想的形成等具体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 革命话语 在中国建立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必然性。本书基于思想史研究的视角,在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激进化背景下,呈现马克思主义 革命话语 在中国建立的光辉历程及其思想表征,有助于推进 五四 思想史研究及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1867-1882年手稿)》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67-1870年为第一个创作时期。马克思在这一创作时期撰写的手稿收入第40卷(上)和第40卷(中)。其中第40卷(上)收载马克思于1867—1868年围绕《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撰写的13篇手稿。第40卷(上)收载的与《资本论》第二册有关的手稿包括:《 第二册 第一章开头部分》、《 第二册按主题挑选的引文摘录》和《 第二册 (第Ⅳ稿)》。该卷收载的与第三册有关的手稿一共有7篇,分别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札记、第一章开头部分的四篇草稿、《利润率的规律》、《级差地租。采自摘录笔记本的摘录》。在该卷收载的手稿中,有三篇同时涉及第二册和第三册,它们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利润率规律、成本价格和资本周转》、《亚当·斯密 第一篇的几则评注性摘录》和《利润率、
《重庆社会科学年鉴(2021)》系重庆市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一本连续的综合性资料丛书。本辑书稿主要分为学科综述、学术活动、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奖成果、社科人才、新型智库、社会组织、社科普及、科研单位、学术期刊、社科联、大事记等13个标目构成。本书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学科综述部分,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6个学科门类共68篇综述,让本辑年鉴具有极强的学术研究意义,其余板块相较其他年份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稿是一本具有指导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存史、咨政的工具书。
马克思对阶级、革命、解放、自由等政治论题的阐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厚遗产。以阿伦特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基本论题进行了探讨,一方面为我们发掘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提出了严峻挑战。阿伦特认为有四个理论命题构成了马克思全部学说的基础,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语)、“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和“支配他者的人不能获得自由”。阿伦特将这四个命题置于西方传统政治思想谱系之中加以研究,超越了对马克思哲学的“学院”理解,揭示出马克思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颠覆柏拉图传统的重大转折意义,启示我们从新的视角深入挖掘
马克思是不是一位政治哲学家?他是否长期从事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特质是什么?它如何切入现实?究竟如何看待“马克思与正义”之争……在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领域,还有大量基础性、学理性问题有待精细探究。本书通过详细考察和深入分析马克思的文本著作,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重要学术争论、理论特质与研究方法等,作了较为集中的研究和阐述。
本书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贡献,特别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上的原创性最新成果,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借鉴价值。
本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学术专著。确立了詹姆逊在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领域的重要地位。在书中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理论家——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布洛赫、卢卡契、萨特等人的理论进行了评述。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辩证思维方式.他反对孤立地观察事物,认为世间万物都以一定的形式相互关联,并试图建立一种辩证的文学批评。
纵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形成、创立、发展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进一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地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做斗争,在与工人运动的有机结合中逐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终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以至于在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历史。本选题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对当时影响较大的错误社会思潮进行分析批判,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国际的指导地位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从批判的背景,到批判的内容、批判方式,以及批判的后果、效果等进行相应的理路分析,结合在当今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时代,探究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如何发挥指导作用这一时代命题。本选题研究的重点一是立足于马克思在世的19世纪40到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致思于无产阶级和人类如何摆脱各种禁锢与奴役的枷锁、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真正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恒久主题。由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充满理论张力和魅力的经典学说。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理论基础以及基本特点等问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整体样貌和不同于其他政治学说的鲜明特征。分论部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关注的重大问题,从阶级、革命、国家、政党、民主、治理、自由与共同体等政治学的概念、范畴和原理展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建构的理论体系。本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一种研究范式,在谋篇布局、逻辑架构和路径探索等方面均富有新意,希冀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深化研究,有所启迪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的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料,洞悉与把握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是在《马列著作选编》(2002年初版,2011年修订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基本教材之一 。 本次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学变化的新需要,旨在不断提高新时代 党员1 领1导1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相较于《马列著作选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选编》体现出如下特点。 在形式上,本书所选的篇目统一按照写作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总体编排,更便于读者沿着历史脉络学习、领会、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 在内容上,本书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突出重点,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经典著作全部选入本书,以便利读者学习、使用本书。*二,注重系统性,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出发选取篇目,力争使全书能够系统准确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
本书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微观研究方法,以认知机制为切入点,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为对象,在借鉴国内外认知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和有关认知机制实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精心梳理出其研究的理论依据,理性概括实践的经验教训,建构起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结构、功能及运行在内的理论体系(从微观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生成的认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把握其规律性,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何以可能),并以此为工具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之困境及其根源,进而提出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以破解当前困境的具体对策,为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乃至大众化提供理论参考。
人的需要问题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论域,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马克思需要理论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内蕴着需要与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社会生产及人的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以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实现了对以往需要理论的超越,为其之后各个时期需要理论的研究及需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本书通过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全面解读,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分析和明确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从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了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意蕴,挖掘了其对建构当代人民美好生活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启示。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集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问题,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实践进程的基础上,整体考察了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途径以及传播内容,从而就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特征、影响、地位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学理阐述。本书立体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历史图景,是将传播学理论运用到五四时期思想史研究的积极尝试。
.
本书根据各国学者的研究,介绍了青年马克思的成长过程,展示了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渊源,阐明了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包括了几乎所有后来马克思提出的论题。对于那种把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分割开来的态度,本书也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批判。书中还注重对学界比较关心的有关马克思思想的热点问题行分析和探讨。
本书着眼贯彻总书记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精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1篇进行导读,力求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夯实读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当代价值,准确揭示其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打牢读者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根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答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读者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魅力的同时揭示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使读者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自觉运用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修养。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从现代资本与金融革命的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及世界社会政治与经济革命的漫长历史,重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寻中国千年兴衰的动因,并就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作者韩毓海用平实、生动甚至略带犀利的笔触,援引马克思著作中的精彩部分,充分解读了马克思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危机的成功预测和判断。针对马克思的三部作品《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和《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作者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的足迹解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货币、债务、道德、信用等,并反思马克思对上述问题的剖析有哪些现实指导意义,从而鞭策现代人要想看懂并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就要回归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史著作。本书系统地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的论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思想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书的特点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整体和基本理论关系中把握社会建设概念的科学内涵。第二,注重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发展的历史线索,阐释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逻辑。第三,注意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的思想,特别是列宁领导俄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第四,着眼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全面性阐释,但又突出重点,着重民生问题及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奠定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本书以马克思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为题。首先,从思想史层面对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的源流作出了考察和梳理;其次,从特征和逻辑层面对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分析;再次,从内在规律、动力机制、评价尺度等角度对马克思的社会进步理论作出了全方位呈现;最后,将理论联系于现实,探讨了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