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秩序正在不断被打破,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 在全球事务上,各个地区和国家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重要的国际问题。在《世界秩序》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 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 代表全人类 的世界观 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 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 霍夫施塔特研究美国历史的杰作,堪称《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的姊妹篇。 他以美国右翼为例,剖析了一种他称之为 偏执狂风格 的政治思想与修辞 代表绝对恶的敌对势力正在实施惊天阴谋,意欲摧毁绝对的善,自己一方在这场二元对决中扮演着真理的化身,万不可妥协,因为失败意味着末日来临。受迫害感是偏执狂风格的核心,其代言人常具有阴谋家心态,并试图用末世论的语言来描述阴谋论的最终结果。人们都受困于历史,但偏执狂人士不仅受到现实世界的折磨,还被他的幻想所折磨。 但本书所谓的 偏执狂风格 ,既不限于右派,也不限于美国,而是适用于各国的各种政治派系。作者研究的虽然是美国的历史,论旨却照亮了今天的现实。政治不仅为利益所左右,也深受人们对它的感知和理解的方式的影响。 虽然写于上世纪60年
本书主要关注1492-1848年西欧国家在面对地理大发现等外部冲击时,如何通过内部改革推动现代化,并逐渐影响国家的兴衰。本书重点讨论了为何同样经历地理大发现,西欧各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首先,作者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入手,通过对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和分期,分析了不同波次现代化涉及的时空范围和因果机制,提出了影响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其次,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对比了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伐化进程,揭示了在外部冲击之下,国家能力和利益集团这两个关键变量在推动或阻碍现代化中的作用。最后,书中总结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并提出现代化的动态理论,为理解现代化的全球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谁都知道马基雅维利,但只有专精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史和文学的专家们听说过弗朗切斯科 韦托里,甚至其中很多人也只认为他不过是马基雅维利的一位朋友,他们之间有书信往来并留存。因而,对很多人而言,这两位之间的通信具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不平衡关系,以至于人们更多地关注马基雅维利而忽视韦托里。 《权力与欲望 马基雅维利与韦托里1513-1515年通信研究》作者纳杰米以马基雅维利和韦托里1513 1515年间的书信作为研究对象,既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也尝试着将这一段著名的书信体对话放到马基雅维利转变成为一位作家和政治理论家的背景之中。马基雅维利与韦托里两人关于政治论述的不同基本预设之间的冲突对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写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那些潜藏在看似闲笔之中的文学和历史典故在这场纸上交锋中发挥了独特的暗示和推动作用。
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中,詹姆斯?C. 斯科特分析了在各个领域中,由国家主导的大型规划项目遭遇失败的例子。斯科特指出,当国家权力坚持推行简单的规划方案,而这种方案对复杂且不易理解之相关性尤显粗暴时,中央主控的社会规划项目就很难取得成功。进而言之,针对社会组织的设计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依靠这样一种认知:即地方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常规知识和技术知识同等重要。作者列举了令人信服的例证,并质疑了 发展理论 ,同时反对独裁权力主导的规划项目对国民价值、愿望和目标的忽视。 社会的清晰性提供了大规模开展社会工程的可行性,*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愿望,独裁的国家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决定权和行动能力,软弱的公民社会则提供了等级社会作为其实现的基础。 在作者看来,上述四个因素的结合,往往使得悲剧难以避免
1945年,科耶夫在给法国政治领袖戴高乐的建言书《法国国是纲要》里提出 拉丁帝国 理念,本书即围绕科耶夫 拉丁帝国 理念编译而成。书中所录文献从三个方面介绍科耶夫的思想:一是国际政治方面,选录了《法国国是纲要》、科耶夫和施米特的通信,以及科耶夫应施米特之邀的讲演;二是神学方面,选录了《科耶夫-费舍德文献》;三是与科耶夫整个论证的哲学基础相关,选录了《黑格尔哲学中的死亡理念》。此外,本书还收录当代学者的研究文献,尤其围绕科耶夫与施米特的异同和争论。
本书聚焦冷战后由于国际格局和自身实力的急剧下降,俄罗斯从保障和维护大国地位及影响力出发,国内各派别就外交政策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形成不同的外交观点和构想。这表明冷战后的俄罗斯未能形成一致认同的世界观,从而导致其外交政策的不完整、多变和缺乏一致性。直到21世纪以来,普京确定了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回复俄罗斯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多级平衡外交构想,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
75年来,中俄关系已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格局,中俄关系不仅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凸显出稳定、坚韧的特质,也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双方近20位大使合作编撰了《大使回忆:中俄关系的难忘岁月》一书,通过回忆外交生涯中亲历的中俄关系重要历史事件、双边交往中的感人故事、成长道路上值得追忆的人生片断,以及外交前辈以身作则并培养年轻外交官的生动事例等,回顾并传递两国人民世代睦邻友好的正能量,为巩固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砖添瓦。 本书对从事外事工作的人员和专家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具有特殊的启迪意义。正如两国外长王毅和拉夫罗夫所指出,中俄双方老朋友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希望两国的广大读者,特别是
中美 世纪博弈 的序幕已经拉开,它关系到整个世界的走向和命运。美国推动的 大国竞争 在很多方面具有 新冷战 意味,竞争会否沦为冲突,全球为之忧心。中国如何应对,考验战略智慧。 一带一路 旨在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经济外交思维。然而,美国却将 一带一路 安全化,试图在亚太、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展开制衡。本书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技术视角,分析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及其对 一带一路 的影响,探究动荡世界中发展与安全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以美、印、巴、孟等国的解密外交文献和档案汇编为史料基础,以冷战的 双重逻辑 国际性与本土性作为立论基点,将1971年南亚危机为阐释冷战进程中地区危机与冲突内在特性的平台,展现大国的对外战略与地区角色政治行为的双向搏弈,进而分析巴基斯坦国内制度缺陷所引发的政治动荡是如何外溢到国际领域,又是如何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区外大国介入,激化冲突导致局部战争。
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西南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全球供应链的资源出口大国。本书深入展示了21世纪前二十年里,澳大利亚国内不同利益群体结合政党政治为应对世纪变局,在君主立宪政体与共和政体的抉择、劳资之间的经济分配、如何弥补历史上的殖民统治给原住民带来的伤害、有效维系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经济资源依赖型模式的合理转型道路等一系列领域进行的开拓探索。
本书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自2001年起正式推出的年度出版物,从世界政经形势、主要大国和地区动向、全球重要热点问题等多个层次,对当年的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并对未来的趋势和风险作出展望,是现代院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亦是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磅作品。长期以来,本书始终保持观点鲜明、论之有据的风格特点,重在对一年来的国际形势予以客观公正的剖析,是广大读者了解国际时事热点、把握国际战略动向的重要参考书目。
《地缘看三国: 地理如何影响历史选择》 以汉代“十三刺史部”行政区划为切入点,以中国的山脉水系、地形地貌为线索,从地缘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各地自然环境的优劣长短,解读了三国时代历史脉络的偶然与然,并推而广之、纵横千年,理清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地理脉络。作者深入浅出地揭秘了时代英雄、关键决策背后的自然因素,详尽解读地缘因素如何造就了古代中国“分久合,合久分“的历史大趋势。
本书对近十年以来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秩序的基本认知与主流实践进行了回顾,凝结了国内诸位网络空间治理专家的研究成果。从理论视野出发,书中对 网络主权 、网络空间国际秩序、联合国主导的网络治理基本对话机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评估。从实践层面扎根,本书对俄罗斯网络空间治理、全球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态势、网络空间攻防威慑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本书也对当下网络治理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全球网络空间中的多元共治模式,寻求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构建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推动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良性变革。
本书分析了中国开展对东南亚国家政党外交的基本政治条件,考察了中国政党外交的发展路径,并提出关于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政党外交实践的基本理论思考。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本书系统梳理和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党交往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既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党交往的得与失,也照应、诠释、深化了关于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政党外交的基本理论认识。
华人下南洋,在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地区进行移民和生活至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18 19世纪在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岛(婆罗洲)西部的华人社群更是开创了华人海外社会的新阶段。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多个政权实体,包括兰芳公司、大港公司、三道沟公司,等等。 这些公司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功能,实际上已经相当于独立的政权,国内外也有一些研究者称之为国家。这些政权建立之后,不断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和侵蚀,最终被荷兰人逐个击破灭亡。 这些华人政权虽然已经在历史中消逝,但对于中国历史的价值却非常重要。梁启超将兰芳公司的创始人罗芳伯与美国国父华盛顿并称为当时的伟人,这些华人政权是中华文化非常珍贵的旁支和拓展,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本书作者广泛吸收、综合了